甘薯2014.doc
ICS65.020.20B 05NY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行業(yè)標準NY/T 24292013植物新品種特異性、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測試指南 甘薯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Sweet potatoIpomoea batatas (L.)Lam.(UPOV: TG/258/1, 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Sweet potato, NEQ)2013 - 09 - 10發(fā)布 2014 - 01 - 01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發(fā)布NY/T 24292013目次前言II1范圍1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13術語和定義14符號25繁殖材料的要求26測試方法27特異性、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結果的判定38性狀表49分組性狀510技術問卷5附錄A(規(guī)范性附錄)甘薯性狀表6附錄B(規(guī)范性附錄)甘薯性狀表的解釋10附錄C(規(guī)范性附錄)甘薯技術問卷格式15前言本標準按照GB/T 1.1-2009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 本標準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了國際新品種保護聯(lián)盟(UPOV)指南“TG/258/1,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uniformity and stabilitySweet potato”。本標準對應于UPOV指南TG/258/1,本標準與TG/258/1 的一致性程度為非等效。本標準與UPOV指南TG/258/1相比存在技術性差異,主要差異如下:增加了“莖:頂芽形狀”、“葉片:大小”、“葉:背面葉脈基部花青甙顯色強度”、“薯塊:萌芽一致性”、“薯塊:萌芽數量”、“葉:葉耳”、“葉:邊緣紫色”、“植株:現(xiàn)蕾”、“植株:結薯習性”、“薯蒂:長度”、“薯塊:表面缺陷”、“薯塊:裂皮”共12個性狀。刪除了“葉:背面葉脈花青甙顯色范圍”、“幼葉:正面主要顏色”、“薯塊:長寬比”、“薯皮:次要顏色”、“薯肉:主要顏色深度”、“薯塊:芽眼深度”共6個性狀。調整了“葉:顏色”、“葉:背面葉脈花青甙顯色強度”、“薯塊:形狀”、“薯皮:顏色”、“薯肉:主要顏色”、“薯肉:次要顏色”、“薯皮:厚度”7個性狀的表達狀態(tài)。本標準由農業(yè)部科技教育司提出。本標準由全國植物新品種測試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77)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江蘇徐州甘薯研究中心、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農業(yè)部科技發(fā)展中心。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馬代夫、李強、張繼紅、李秀英、李洪民、謝逸萍、馬飛、沈奇、王艷平、王顯生、李華勇。16植物新品種特異性、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測試指南 甘 薯1 范圍本標準規(guī)定了甘薯新品種特異性、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測試的技術要求和結果判定的一般原則。本標準適用于甘薯Ipomoea batatas ( L. ) Lam.新品種特異性、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測試和結果判定。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 19557.1 植物新品種特異性、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測試指南 總則3 術語和定義GB/T 19557.1 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群體測量 single measurement of a group of plants or parts of plants對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進行測量,獲得一個群體記錄。3.2個體測量 measurement of a number of individual plants or parts of plants對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進行逐個測量,獲得一組個體記錄。3.3群體目測 visual assessment by a single observation of a group of plants or parts of plants對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進行目測,獲得一個群體記錄。4 符號下列符號適用于本文件:MG:群體測量。MS:個體測量。VG:群體目測。QL:質量性狀。QN:數量性狀。PQ:假質量性狀。*:標注性狀為UPOV用于統(tǒng)一品種描述所需要的重要性狀。除非受環(huán)境條件限制性狀的表達狀態(tài)無法測試,所有UPOIV成員都應使用這些性狀。(a)(e):標注內容在B.2中進行了詳細解釋。(+):標注內容在B.3中進行了詳細解釋。_:本文件中下劃線是特別提示測試性狀的適用范圍。5 繁殖材料的要求5.1 繁殖材料以種薯或薯苗形式提供。5.2 繁殖材料一般應為種薯,數量至少10kg;也可遞交薯苗,數量至少150株。5.3 提交的種薯應外觀健康,均勻一致,活力高,無病蟲侵害。具體質量要求如下:單塊重量0.15kg0.25 kg,純度99.5,薯塊完好率90.0。提交的薯苗質量應均勻一致,全部為莖尖苗,無病蟲侵害。具體質量要求如下:至少5節(jié),長25 cm35 cm。5.4 提交的種薯(苗)一般不進行任何影響品種性狀表達的處理。如果已處理,應提供處理的詳細說明。5.5 提交的種薯(苗)應符合中國植物檢疫的有關規(guī)定。6 測試方法6.1 測試周期測試周期至少為2個獨立的生長周期。6.2 測試地點測試通常在一個地點進行。如果某些性狀在該地點不能充分表達,可在其他符合條件的地點對其進行觀測。6.3 田間試驗6.3.1 試驗設計申請品種和近似品種相鄰種植。采取順序排列,至少重復2次;壟距0.80 m,株距0.30 m,小區(qū)行長不低于3.0 m,小區(qū)面積應能容納足夠多的植株(30株以上),小區(qū)內種植行數不少于3行。6.3.2 田間管理可按當地甘薯生產大田管理方式進行。6.4 性狀觀測6.4.1 觀測時期性狀觀測應按照表A.1和表A.2列出的生育階段進行。生育階段描述見表B.1。6.4.2 觀測方法性狀觀測應按照表A.1和表A.2規(guī)定的觀測方法(MG、MS、VG)進行。部分性狀觀測方法見B.2和B.3。6.4.3 觀測數量除非另有說明,個體觀測性狀(MS)每個小區(qū)植株取樣數量不少于10個,在觀測植株的器官或部位時,每個植株取樣數量應為1個。群體觀測性狀(VG、MG)應觀測整個小區(qū)或規(guī)定大小的混合樣本。6.5 附加測試必要時,可選用表A.2中的性狀或本文件未列出的性狀進行附加測試。7 特異性、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結果的判定7.1 總體原則特異性、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的判定按照GB/T 19557.1確定的原則進行。7.2 特異性的判定申請品種應明顯區(qū)別于所有已知品種。在測試中,當申請品種至少在一個性狀上與近似品種具有明顯且可重現(xiàn)的差異時,即可判定申請品種具備特異性。7.3 一致性的判定對于測試品種,一致性判定采用1%的群體標準和至少95%的接受概率,當樣本大小為60株時,最多可以允許有2個異型株。7.4 穩(wěn)定性的判定如果一個品種具備一致性,則可認為該品種具備穩(wěn)定性。一般不進行穩(wěn)定性測試。必要時,可以種植該品種的下一批無性繁殖材料,與以前提供的繁殖材料相比,若性狀表達無明顯變化,則可判定該品種具備穩(wěn)定性。8 性狀表根據測試需要,將性狀分為基本性狀和選測性狀?;拘誀钍菧y試中必須使用的性狀,選測性狀是可以選擇測試的性狀。甘薯基本性狀見表A.1,選測性狀見表A.2。8.1 概述性狀表列出了性狀名稱、表達類型、表達狀態(tài)及相應的代碼和標準品種、觀測時期和方法等內容。8.2 表達類型根據性狀表達方式,將性狀分為質量性狀、假質量性狀和數量性狀3種類型。8.3 表達狀態(tài)和相應代碼8.3.1 每個性狀劃分為一系列表達狀態(tài),以便于定義性狀和規(guī)范描述;每個表達狀態(tài)賦予一個相應的數字代碼,以便于數據記錄、處理和品種描述的建立與交流。8.3.2 對于質量性狀和假質量性狀,所有的表達狀態(tài)都應當在測試指南中列出;對于數量性狀,為了縮小性狀表的長度,偶數代碼的表達狀態(tài)未列出,偶數代碼的表達狀態(tài)可描述為前一個表達狀態(tài)到后一個表達狀態(tài)。8.4 標準品種性狀表中列出了部分性狀有關表達狀態(tài)可參考的標準品種,以助于確定相關性狀的不同表達狀態(tài)和校正環(huán)境因素引起的差異。9 分組性狀本文件中,品種分組性狀如下:a) 植株:生長習性(表A.1中性狀1);b) 莖:頂芽花青甙顯色強度(表A.1中性狀4);c) 葉:裂片(表A.1中性狀14); d) 薯皮:顏色(表A.1中性狀21)f) 薯肉:主要顏色(表A.1中性狀22)10 技術問卷申請人應按附錄C給出的格式填寫甘薯技術問卷。AA附錄A (規(guī)范性附錄)甘薯性狀表A.1甘薯基本性狀 見表A.1。表A.1 甘薯基本性狀表序號性狀觀測時期和方法性狀描述標準品種代碼1*植株:生長習性QN(a)20VG直立1半直立蘇薯8號3匍匐徐薯1852*莖:頂端茸毛QN(+)20VG無或疏南薯881中北京5532密龍薯1號33莖:頂芽形狀PQ(a)(+)20VG凸徐薯181平北京5532凹AIS35-234*莖:頂芽花青甙顯色強度QN(+)20VG無或弱徐薯181中北京5532強徐紫薯3號35莖:節(jié)間花青甙顯色強度QN(b)20VG無或弱栗子香1中徐薯182強北京55336莖:節(jié)花青甙顯色強度QN(a)(d)20VG無或弱栗子香1中CN591-512強徐薯1837莖:長度QN30MS/VG短豫薯10號3中北京5535長徐薯1878莖:節(jié)間長度QN (c)30MS/VG短蘇薯8號3中南豐5長7表A.1(續(xù))9莖:粗度QN(c)30MS細CN591-513中徐薯185粗710葉片:大小QN(d)20VG小3中徐薯185大南豐711*僅適用于無裂片品種:葉:形狀PQ(d)(+)20VG心形勝利百號1三角形徐薯182腎形湘薯15號3圓形南薯88412葉:顏色PQ(d)20VG黃綠色1淺綠色2中等綠色徐薯183深綠色4紫色Ayamurasaki513葉:正面花青甙顯色強度QN(d)20VG無或弱1中徐薯182強CN591-51314*葉:裂片QL(a)(+)20VG無裂片徐薯181三裂片北京5532五裂片蘇薯8號3七裂片Tanzania415僅適用于有裂片品種:葉片:裂刻深度 QN(a)20VG淺3中5深蘇薯8號716葉:背面葉脈花青甙顯色強度QN(a)20VG無或極弱栗子香1弱北京5532強徐薯18317葉:背面葉脈基部花青甙顯色強度QN(a)20VG無或極弱栗子香1弱湘薯152強鄂薯2號318*葉柄:花青甙顯色強度QN(c)(d)30VG無或極弱徐薯181弱蘇渝3033中5強北京5537表A.1(續(xù))19葉柄:長度QN(c)(d)(+)30MS短3中北京5535長徐薯18720*薯塊:形狀PQ(e)(+)40VG卵形1紡錘形徐薯182球形冀薯4號3倒卵形4柱形5不規(guī)則形皖薯4號6 21*薯皮:顏色PQ(e)40VG白色CN1232-91淺黃色北京5532中等黃色3淺紅色4中等紅色徐薯185紫紅色6淺紫色7中等紫色Ayamurasaki8深紫色徐紫薯3號9棕色1022*薯肉:主要顏色PQ(e)40VG白色1淺黃色2中等黃色3深黃色4淺橙紅色5中等橙紅色6深橙紅色7淺紫色8中等紫色9深紫色1023薯肉:次要顏色PQ(e)40VG白色1黃色2橙紅色3紫色424薯皮:厚度QN(e)40MS薄北京5531中徐薯183厚蘇薯6號5A.2甘薯選測性狀見表A.2。表A.2 甘薯選測性狀表25薯塊:萌芽一致性QN(+)10VG不一致徐薯181中等北京5533一致南豐526薯塊:萌芽數量QN(+)10VG少南豐1中北京5533多蘇薯7號527葉:葉耳QL(a)20VG無徐薯181有北京553928葉:邊緣紫色QL(a)20VG無栗子香1有徐薯18929植株:現(xiàn)蕾QL30VG無北京5531有蘇薯4號930薯蒂:長度QN(e)40VG短徐薯181中北京5533長南薯88531植株:結薯習性QN(e)(+)40VG松散勝利百號1較集中徐薯182集中北京553332薯塊:表面缺陷PQ(e)40VG無栗子香1星點狀徐薯182縱淺溝蘇渝3033縱深溝美國紅4橫淺溝徐7815橫深溝西蒙1號633薯塊:裂皮QN(e)(+)40MG無或極少徐薯181少濟薯10號2中3多4B附錄B (規(guī)范性附錄)甘薯性狀表的解釋B.1 甘薯生育階段 見表B.1。表B.1 甘薯生育階段表代碼描述10出苗期(50%出苗)20蔓薯并長期(移栽后60 d)30薯塊盛長期(移栽后90 d)40收獲期B.2 涉及多個性狀的解釋(a) 應觀察移栽后60 d的植株。(b) 應觀察主莖。(c) 節(jié)間長度和莖粗度應觀察主莖中部1/3處。(d) 觀察主莖中部正常葉。(e) 應觀察收獲后的薯塊。B.3 涉及單個性狀的解釋性狀分級和圖中代碼見表A.1。性狀2 莖:頂端茸毛,見圖B.1。 無或疏 中 密 1 2 3 圖B.1 莖:頂端茸毛性狀3 莖:頂芽形狀,見圖B.2。 凸 平1 2 凹3 圖B.2 莖:頂芽形狀性狀4 莖:頂芽花青甙顯色強度,見圖B.3。 無或弱 中 1 2 強3 圖B.3 莖:頂芽花青甙顯色強度 性狀11 僅適用于無裂片品種: 葉:形狀,見圖B.4。 心形 三角形 腎形 圓形 1 2 3 4 圖B.4僅適用于無裂片品種: 葉:形狀性狀14 葉:裂片,見圖B.5。無裂片 三裂片 五裂片 七裂片 1 2 3 4圖B.5 葉:裂片性狀19 葉柄:長度,見圖B.6。 圖B.6 葉柄:長度 性狀20 薯塊:形狀,見圖B.7。 卵形 紡錘形 球形 倒卵形 柱形 不規(guī)則形 1 2 3 4 5 6 圖B.7 薯塊:形狀性狀31 植株:結薯習性,見圖B.8。 松散(1) 較集中(2) 集中(3)圖B.8 植株:結薯習性性狀33 薯塊:裂皮,按照公式(B.1)計算裂皮率。裂皮率=裂皮薯塊數/調查總薯塊數100(B.1)按表B.2標準分級。表B.2薯塊:裂皮分級標準裂皮率(%)01515 3030表達狀態(tài)無少中多代碼1234C 附錄C (規(guī)范性附錄)甘薯技術問卷格式 甘薯技術問卷申請?zhí)枺?申請日: 由審批機關填寫(申請人或代理機構簽章)C.1 品種暫定名稱:_C.2 植物學分類拉丁名: 中文名: C.3 品種類型在相符的類型 中打。C.3.1 按品種來源分C.3.1.1 控制授粉有性雜交 。 母本: 父本: C.3.1.2 放任授粉有性雜交。 母本: C.3.1.3 突變。 親本: C.3.1.4 其他。 親本: C.3.2 按品種特點分C.3.2.1 淀粉型。 C.3.2.2 鮮食型。 C.3.2.3 高花青甙型 。 C.3.2.4 高胡蘿卜素型。 C.3.2.5 葉菜用型 。 C.3.2.6 其他 。 C.4 申請品種的具有代表性彩色照片品種照片粘貼處(如果照片較多,可另附頁提供)C.5 其它有助于辨別申請品種的信息(如品種用途、品質、抗性,請?zhí)峁┰敿氋Y料)C.6 品種種植或測試是否需要特殊條件?在相符的 中打。是 否 (如果回答是,請?zhí)峁┰敿氋Y料)C.7 品種繁殖材料保存是否需要特殊條件?在相符的 中打。是 否 (如果回答是,請?zhí)峁┰敿氋Y料)C.8 申請品種需要指出的性狀在表C.1中相符的代碼后 中打,若有測量值,請?zhí)顚懺诒鞢.1中。表C.1 申請品種需要指出的性狀序號性 狀表達狀態(tài)代 碼測量值1*植株:生長習性(性狀1)直立1 直立到半直立2 半直立3 半直立到匍匐4 葡匐5 2*莖:頂芽花青甙顯色強度(性狀4)無或弱1 中2 強3 3*葉:裂片(性狀14)無裂片1 三裂片2 五裂片3 七裂片4 表C.1(續(xù))4*薯塊:形狀(性狀20)卵形1 紡錘形2 球形3 倒卵形4 柱形5 不規(guī)則形6 5*薯皮:顏色(性狀21)白色1 淺黃色2 中等黃色3 淺紅色4 中等紅色5 紫紅色6 淺紫色7 中等紫色8 深紫色9 棕色10 6*薯肉:主要顏色(性狀22)白色1 淺黃色2 中等黃色3 深黃色4 淺橘紅色5 中等橘紅色6 深橘紅色7 淺紫色8 中等紫色9 深紫色10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