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塑料大棚苦苣栽培技術(shù).pdf
汪 李 平 博士,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園 藝林學(xué)學(xué)院教授,湖北省蔬菜產(chǎn) 業(yè)技術(shù)體系設(shè)施蔬菜崗位專家。 長期堅持在蔬菜生產(chǎn)第一線,規(guī) 劃蔬菜生產(chǎn), 指導(dǎo)蔬菜種植,為 廣大農(nóng)民脫貧致富做出較大貢 獻,在蔬菜栽培、設(shè)施園藝等學(xué) 科領(lǐng)域有較為深入的研究,主持 和參與近百項農(nóng)業(yè)園區(qū)和項目 規(guī)劃,是多家蔬菜生產(chǎn)企業(yè)的技 術(shù)顧問,很多成為區(qū)域知名龍頭 企業(yè)。在自科類核心期刊發(fā)表科 研論文 100 余篇,編寫科普專著 5 部,參編教材 6 本。 2012 年被 湖北省科技廳授予湖北省“農(nóng)業(yè) 領(lǐng)域產(chǎn)學(xué)研合作優(yōu)秀專家”稱 號,連續(xù)多年被湖北省科技廳聘 為“科技特派員”和湖北省農(nóng)業(yè) 廳聘為“湖北省蔬菜作物標(biāo)準園 創(chuàng)建專家指導(dǎo)組”成員。 自費創(chuàng) 辦的“華中蔬菜網(wǎng)”,向農(nóng)民傳達 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市場信息,深 受廣大菜農(nóng)歡迎。 DO:10.3865/j.issn.1001-3547.2018.06.008 長江流域塑料大棚苦苣栽培技術(shù) 汪李平 基金項目 : 湖北省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技術(shù) 體系專項資金資助 汪李平 ,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園藝林學(xué)學(xué) 院 , 430070, E-mail : hzauwang163.com 收稿日期 : 2018-02-28 2018.6苦苣又叫花苣 、 花葉生菜 、 苦 菜等 , 是菊科菊苣屬一二年生草 本植物 , 以嫩葉供食用 , 葉有苦 味 , 營養(yǎng)豐富 , 風(fēng)味獨特 , 適于生 食 、 涮食 、 炒食 、 煮食或做湯 。 苦苣原產(chǎn)于印度和歐洲南 部 , 也有研究認為其起源于地中 海東部地區(qū) 。 有史料記載 , 埃及人 很早就用苦苣做沙拉生食和做盤 菜熟食 。 苦苣最早引入我國的時 間在 20世紀初 , 僅限于北京 、 上 海 、 廣州等大城市郊區(qū)栽植 。 20世 紀 80 年代 ,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 和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 , 苦苣才 在我國大面積推廣應(yīng)用 。 苦苣營養(yǎng)成分豐富 , 據(jù)測定 , 每 100 g 嫩葉中含粗蛋白 1.3 g 、 脂 肪 0.2 g 、 硫胺素 0.07 mg 、 核黃素 0.08 mg 、 維生素 8 mg 、 鈣 42 mg 、 磷 30 mg 、 鐵 2 mg , 還含有甘露 醇 、 生物堿 、 苷類等活性成分 。 據(jù) 中藥志 記載 , 苦苣味苦 、 性寒 、 無毒 , 有抗菌消炎 、 解熱祛毒 、 清 肝明目等功效 , 苦苣已成為消費 者廣泛喜食和長江流域大棚栽培 的主要快生菜 。 1 品種類型 苦苣按照葉形可分為皺葉類 型和闊葉類型兩類 。 1.1 皺葉類型 皺葉苦苣又稱卷葉苦苣 、 碎 葉苦苣或花葉苦苣等 。 其葉簇半 直立 , 葉片長橢圓形或長倒卵 形 , 深裂 , 葉綠鋸齒狀 , 葉面多皺 褶 , 呈雞冠狀 。 葉長 50 cm , 葉寬 10 cm , 葉數(shù)多 。 株高 2535 cm , 開展度 2030 cm , 呈 盤 狀 。 單 株 質(zhì)量 0.50.8 kg 。 該 類型 略 有苦 味 , 較耐 熱 , 品質(zhì)較好 。 生 育期 7080 d 。 目 前 國 內(nèi) 栽培 品種 多 屬 此 類 , 主要有以 下品種 。 花葉苦苣 : 葉簇半直立 , 株高 25 cm , 開展度 30 cm 左右 。 葉片 呈碎 細 葉 , 葉 緣刻 深 , 外葉綠 色 , 心 葉 淺 綠 , 漸 直 , 黃 白色 中 肋淺 綠 , 基 部 白色 , 單 株 質(zhì)量 500 g 左 右 , 品質(zhì)好 , 略 有苦味 , 適應(yīng)性 強 , 耐 熱 , 病蟲害少 , 生長 期 7080 d 。 可熟食 , 也可 涼拌 。 碎葉苦苣 : 葉片 細 長 、 深裂 , 葉 緣 鋸齒狀 。 外葉綠 色 , 心 葉 淺 綠 色 。 口感略帶 苦味 , 品質(zhì)較好 , 適 宜 生食 、 涮食 。 生長適 溫 1520 , 耐 熱及 耐 寒性 均較強 。 香脆 苦苣 : 葉片長橢圓形 、 淺 裂 , 葉 基 部寬 , 葉 緣 鋸齒狀 、 多皺 褶 。 開展度 較小 , 外葉綠 色 , 心 葉 淺 綠 色 , 可 疊抱 成 球 狀 , 品質(zhì)佳 。 口感 略帶 苦味 , 適 宜 生食 、 涮食 。 生長適 溫 1520 , 耐 熱及 耐 寒性 均較 強 , 病蟲害少 , 生長 期 7080 d 。 金 花苦苣 : 葉簇半直立 , 株高 25 cm , 葉片長形 , 葉 緣缺刻 深 , 并 上 下曲折 呈雞冠狀 , 外 緣 綠 色 , 心 葉黃 白色 , 漸 直 , 單 株 質(zhì)量 500 g 左右 。 品質(zhì)較好 , 略 有苦味 , 全 生 育期 7080 d 。 麗娜 苦苣 : 該品種 葉簇半直 立 , 株高 26 cm , 開展度 30 cm , 葉 21 - - 片 長羽狀 , 葉緣深鋸齒狀 , 葉片 鮮綠色 , 心葉蛋黃色 。 單株質(zhì)量 500 g , 品質(zhì)好 , 有苦味 , 適應(yīng)性 強 , 病蟲害少 。 喜冷涼 、 濕潤 , 耐 寒 , 耐熱 , 生長適溫 1830 。 氣 溫達 5 時能緩慢生長 , 冬季遇 到 -10 的短期低溫 , 苗株仍能 保持青綠 。 鳥巢細葉苦苣 : 植株生長 勢中等 , 開展度 20 22 cm , 株 高約 25 cm , 葉片羽狀深裂葉 , 呈細碎狀 , 葉簇半直立似鳥巢 形 , 外葉深綠色 , 心葉淡綠色 , 漸變?yōu)辄S白色 。 株形美觀 , 單株 質(zhì)量一般 400500 g , 品質(zhì)好 , 有苦味 , 性喜溫暖和涼爽的氣 候環(huán)境 , 具有適應(yīng)性強 , 病蟲害 少 , 易栽培的特點 。 一般 667 m 2 產(chǎn)量 2 0002 500 kg , 生長期 在 80 d 左右 。 1.2 闊葉類型 闊葉苦苣又稱平葉苦苣 、 板 葉苦苣等 。 其葉簇半直立 , 葉片 長卵圓形 , 全緣稍具刺 , 葉肋黃 綠色 , 基部黃白色 , 葉面平展 , 外 葉深綠色 , 心葉淺綠色至淡黃 色 , 葉柄淺綠 , 個別品種基部內(nèi) 側(cè)為淡紫紅色 。 葉片長 30 cm , 葉 寬 9 cm , 株高約 20 cm , 開展度約 35 cm , 呈盤狀 。 稍具苦味 , 生育期 6080 d , 單株質(zhì)量 0.51.0 kg 。 2 栽培特性 2.1 形態(tài)特征 苦苣植株半直立 , 根系淺 , 須根發(fā)達 ; 根出葉平展 , 互生于 短縮莖上 , 葉片較大 , 主要有橢 圓形和花葉形 ; 葉面稍皺縮 , 具 光澤 , 葉緣全緣或缺刻深 , 外葉 深綠色 , 心葉淺綠色至黃白色 , 葉背面稍具茸毛 。 花薹深綠色 , 中空 , 薹葉呈卵形 , 花葉披針形 ; 總狀花序 , 頭狀花 , 花藍紫色 。 種 子較小 , 鐘狀 , 灰白色 , 千粒質(zhì)量 1.65 g 。 種子繁殖 , 種子發(fā)芽力可 保持 10 a 左右 。 2.2 生長發(fā)育過程 發(fā)芽期 清水浸種后 , 在 溫度 25 左右迅速發(fā)芽 , 至子葉 平展需 57 d 。 幼苗期 自第一片真葉 顯現(xiàn)至第 6 片真葉開展 , 一般需 2535 d 。 溫度較高時生長迅速 。 葉簇生長期 自第 6 片 真葉開展至初生薹抽出 , 一般需 3550 d 。 此時葉片迅速分化和 生長 , 形成出葉高峰 。 生長速度 受溫濕度影響較大 , 當(dāng)溫濕度適 宜時 , 每 12 d 長出一片葉 , 花 葉類型品種 , 基部短縮莖上腋芽 陸續(xù)生長 , 植株呈叢生狀 , 根 頸 迅速 增粗 , 根系發(fā)達 , 吸收 能力 也相 應(yīng) 提 高 。 開花 結(jié)實 期 自花薹抽出 至種子成 熟 , 一般需 5070 d 。 抽 薹后 , 主薹 粗壯 , 中空 , 每 節(jié) 上可 生長 35 個一 級及二 、 三級 分 枝 。 頭狀花序形成于主 、 側(cè) 枝 葉 腋 及頂端 。 苦苣 留 種需較高的溫 度和適度的 干旱條件 。 2.3 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 苦苣喜冷涼濕潤氣候 , 種子 在 4 時 就 可緩慢發(fā)芽 , 適 合 種 子 萌 發(fā)生長的 最 適宜溫度為 15 20 , 在此溫度 下 3 4 d 即 可出 芽 , 在環(huán)境溫度 超過 30 以 上時 發(fā)芽受 阻 。 最 適宜幼苗生長發(fā)育 的溫度為 1025 , 最 適 合 葉簇 旺盛 生長的溫度為 1518 。 苦 苣 屬 長 日照作物 , 較高的高溫 、 較長的 日照 有 利 于其抽薹開花 結(jié)籽 。 苦苣 對土壤 要 求不嚴格 , 但 要 獲得優(yōu) 質(zhì)高產(chǎn) 最 好 選擇 有 機 質(zhì) 充足 、 土層 深 厚 、 土壤肥沃 、 透 氣保水 、 保 肥 力強的 黏土 或 壤土 栽培 。 苦苣 比 較耐 干旱 , 但 在葉片 生長 旺盛 期 不 能缺水 , 否則 葉小 且 苦味 重 。 苦苣生長期較短 , 葉 片 柔嫩多汁 , 整 個生長期 間 應(yīng)保 證 有 充足 的 肥 水 供 應(yīng) , 否則 影響 產(chǎn)量和品質(zhì) 。 3 栽培季節(jié) 苦苣生長期 間對 環(huán)境 條件 的要 求與 生 菜相 似 , 但 苦苣的 適應(yīng)性 、 抗 熱和耐寒能力 均比 生 菜 強 。 長 江流域 4 10月均 能 進行 苦苣的 露地 生產(chǎn) , 7 8 月 正值 高溫 多雨 季 節(jié) , 應(yīng) 做 好 遮 蔭降 溫 、 防雨驅(qū)蚜工作 。 在 11 月 至 翌年 3 月 可 利用塑料 大 棚 2018.6 22 - - 保 溫覆蓋進行保護栽培 , 達到 周年生產(chǎn)和穩(wěn)定供應(yīng) , 滿足居 民消費需求 。 4 栽培技術(shù) 4.1 大棚春季提早栽培 播種育苗 a.品種選擇 。 選用皺葉或闊葉類型的苦苣品 種均可 , 生產(chǎn)上多選擇皺葉類 型品種 , 如麗娜苦苣 、 香脆苦 苣 、 鳥巢細葉苦苣等 , 更易獲得 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和受到市場歡迎 。 b.育苗準備 。 每 667 m 2 大田 準備 2030 g 苦苣種子 , 大棚早 春栽培于 1月中下旬在大棚內(nèi) 播種育苗 。 667 m 2 大田需準備 810 m 2 苗床 , 播種前苗床要精 細耕整 , 深耕耙碎整平 , 并結(jié)合 耕整 , 每 10 m 2 的苗床施入商品 有機肥 2030 kg , 作成連溝 1.2 1.5 m 的深溝高畦 , 并澆足底水 準備播種 。 有條件的也可鋪設(shè)電 熱線 , 采取溫床播種育苗 。 c. 育苗 。 苦苣種子細小 , 為 使播種均勻 , 種子最好按 1 5的 比例與過篩干細土拌勻后撒播 , 播后再用 0.5 cm 厚干細土蓋 籽 , 并直接覆蓋塑料薄膜保濕保 溫 , 播種后 34 d 待 50% 種子出 苗時應(yīng)及時揭開地面覆蓋的薄 膜 , 避免形成高腳苗 。 早春大棚 內(nèi)苦苣育苗一般氣溫白天保持 在 1520 , 夜間不低于 8 即 可 。 早春遇倒春寒時 , 棚內(nèi)夜溫 在 8 以下時則要在大棚內(nèi)加蓋 小拱棚防寒保溫 。 幼苗出苗后 , 間苗 12 次 , 保持苗距 45 cm , 苗齡約 35 d , 56 片真葉時定 植 。 定植準備 a.大棚準備 。 早春大棚苦苣栽培可根據(jù)實際 選用鋼管大棚 、 竹架大棚等 , 定 植前約 15 d 提前扣棚保溫 。 b.土地準備 。 定植大棚的土 壤應(yīng)盡早騰茬 , 及時冬耕曬垡 , 定植前一周 , 每 667 m 2 施入商 品有機肥 1 5002 000 kg 作基 肥 , 土肥混勻 , 深耕整平后 , 作成 連溝 1.21.5 m 寬的深溝高畦 , 68 m 跨度大棚作 46 條畦 。 c.水肥一體化設(shè)施準備 。 應(yīng) 就近選擇地表或地下清潔水源 ; 灌溉首部 根據(jù)需要選用 潛 水 泵 或 離心泵 , 也可在 首部安裝文丘 里 施肥 器 , 以實 現(xiàn) 水肥 藥 一體 化 ; 輸配 水管 網(wǎng)安裝主 要 是 根據(jù) 輸 水線 路 設(shè) 計將灌溉主 管 、 支 管 安裝 到棚 頭 , 并 通 過 閥門控制灌 溉 水的 流量流速 。 d.定植 。 各項 準備 工 作 完 成 后 , 將 育好的苦苣苗按大小 分 級 , 于 2月底 , 按行距 30 cm 、 株 距 20 cm 移 栽到塑料大棚栽培 畦上 , 栽后及時澆定根水 。 為防 止雜草孳 生 蔓延 , 也可在地面鋪 蓋 黑色 地膜 。 定植后管 理 a.水肥管 理 。 定植 緩 苗后 , 結(jié)合 灌 水每 667 m 2 追 施 尿素 57 kg ; 定植后 30 d , 結(jié)合 灌 水每 667 m 2 再 追 施 尿素 1015 kg 。 b.大棚管 理 。 大棚苦苣早 春栽培 1月中下旬播種育苗 , 2 月底 3月 初 定植 , 此 時氣溫 回 升 , 晴 天中 午 溫度 超 過 25 應(yīng) 及時揭棚 通風(fēng) , 早 晚 氣溫在 15 以下時則應(yīng) 閉 棚保溫 , 4 月上中旬早 晚無 需 閉 棚 , 以 通 風(fēng)排 濕為 主 。 采 收 大棚早春栽培苦 苣一般在 4月上中旬 ( 定植后約 45 d ), 單株盤徑 達 10 cm 以上 時即可開 始收 大 留 小間 拔 采 收 上市 , 可一直采 收至 5月中旬 。 宜 在早 晨 采 收 , 667 m 2 產(chǎn) 量 2 0002 500 kg 。 貯藏 保 鮮 苦苣 貯藏 保 鮮 的 適宜 溫度 34 , 相對 濕 度 90%95% , 貯運 過 程 中 注意 防 凍 、 防曬 、 防 雨淋 。 可 將 采后 的苦苣 扎把 , 根 朝 下 放 入清水 中 45 h , 以 增 加產(chǎn)品 鮮嫩 度 , 也可用保 鮮 膜 包裝 , 以防葉片 失 水 萎蔫 。 4.2 大棚夏季遮陽防雨栽培 土地準備 應(yīng)選擇土壤 疏松 肥 沃 、 土 層 深厚 透 氣 、 排灌 條件 良 好的地 塊 進行大棚 夏季 遮陽 防 雨 栽培 , 前茬 收 獲后及時 2018.6 23 - - 翻 耕耙碎整平土壤 , 每 667 m 2 施 入商品有機肥 1 0001 500 kg 和氮磷鉀三元復(fù)合肥 3040 kg 作底肥 , 土肥混勻后 , 作成連溝 1.21.5 m 寬的深溝高畦 。 品種選擇 大棚夏季遮 陽防雨栽培應(yīng)選擇抗病抗逆性 強 、 品質(zhì)優(yōu)良 、 株型美觀 、 耐抽薹 的苦苣品種 , 如花葉苦苣 、 碎葉 苦苣等 。 適宜播期 在旬平均溫 度高于 10 即可露地直播 , 長江 流域可于 3月底開始播種 , 每 667 m 2 大田用種量 300400 g 。 種子處理 苦苣種子播前 可用 55 溫湯浸種 1520 min , 以防軟腐病等病害 , 浸種后置 2025 下催芽后播種 , 出苗更 快更整齊 。 種子直播 苦苣大棚夏 季遮陽防雨栽培多采取直播栽 培 。 按行距 25 cm 開淺溝條播 或滿畦提前半天澆水造墑撒 播 , 5月以后播種的可直接在 畦面覆蓋遮陽網(wǎng)防暴雨 、 降溫 度 。 播種后出苗前如天氣干旱 地表發(fā)白則輕澆小水 1 次 , 出 苗后應(yīng)及時揭除地表覆蓋的遮 陽網(wǎng) 。 栽培管理 苦苣幼苗 2 3片真葉時要及早間苗 , 保持苗 距 35 cm ; 45 片真葉定苗 , 保 持苗距 1520 cm , 間下的小苗 也可扎把上市或移栽到大田 。 外 界氣溫超過 28 時 , 應(yīng)搭拱棚覆 蓋遮陽網(wǎng)降溫或大棚頂保留頂 膜再加蓋遮陽網(wǎng)降溫防雨 , 拱棚 上的遮陽網(wǎng)要根據(jù)天氣情況靈 活揭蓋 , 做到蓋晴不蓋陰 、 蓋頂 不蓋邊 、 早蓋晚揭 、 前期蓋后期 不蓋 。 定苗后及定苗后 1520 d , 結(jié)合灌水每 667 m 2 追施尿素 7 10 kg 。 采收 大棚夏季遮陽防 雨栽培苦苣可于 5月下旬至 7 月上中旬采收 , 間大留小間拔采 收上市 , 以提高總產(chǎn)量 。 4.3 大棚早秋稀直播栽培 土地準備 選擇土層深 厚 、 土壤肥沃 、 地勢高燥 、 排灌 便 利 的地 塊進 行苦苣的大棚早 秋 直 播栽培 。 播種前 一周 , 每 667 m 2 施入商品有機肥 1 5002 000 kg 作底肥 , 深耕 耙 碎整平 , 土肥混勻 后作 成 連溝 1.21.5 m 寬的深溝 高畦 , 68 m 跨 度大棚作 46 條 畦 。 種子處理 用 55 左右 溫湯浸種 1520 min , 再用 常 溫 水浸 泡 種子 34 h , 晾 干種子表 面水 分 后 , 用干 凈 的 濕紗布包 好 , 置于 1520 下催芽 。 催芽過 程 中每天用 清 水 沖洗 12 次 , 2 3 d 后種子露白后即可播種 。 種子直播 大棚早 秋 直 播栽培 一般 在 8 月 初 播種 。 按 1份 苦苣種子 摻拌 515 份沙 子 或輕 基 質(zhì)均勻 稀 直播 , 每 667 m 2 大田用種量 ( 干種子量 ) 100 150 g 。 播種時在畦面上均勻撒 播 , 覆蓋 細沙 土 0.5 cm 左右 , 然 后地面直接覆蓋 一 層遮陽網(wǎng) , 再 在遮陽網(wǎng)上 噴 水 , 以保持畦面 濕 潤 。 出苗后及時揭開地表覆蓋的 遮陽網(wǎng) , 并將其 蓋在棚頂 , 以 利 降溫防暴雨 。 栽培管理 苦苣大棚早 秋稀 直播栽培 , 一般 不 需 要 進 行 間苗或在 較密 地 塊 間苗 1次即 可定苗 , 適宜的苗距 為 15 cm 15cm 。 定苗后結(jié)合澆水每 667m 2 施用尿素 710 kg 。 溫度超過 30 , 早晚 噴 水 , 并 在棚頂覆蓋 遮陽網(wǎng)降溫 。 至 9 月底平均氣溫 下降到 20 左右 時 , 莖 葉 生長速 度加快 , 每 667 m 2 可結(jié)合灌水 再追施尿素 1015 kg , 以 促 優(yōu)質(zhì) 高產(chǎn) 。 采收 大棚早 秋 直播栽 培苦苣播種后 60 d 左右 , 即 10 月上旬開始可間大留小間 拔 采 收 , 收 獲 至 11月上旬結(jié) 束 。 4.4 大棚越冬防寒保溫栽培 土地準備 選土層深厚 、 土壤肥沃 、 地勢高燥 、 排灌 便利 的地 塊建設(shè) 苗 床 , 每 10 m 2 苗 床 施商品有機肥 2025 kg , 翻耕 耙 碎整平后 , 作 成 連溝 1.21.5 m 的深溝高畦準備播種 。 播種 育 苗 每 667 m 2 大 田用種子 1525 g 。 苗 床正好 后 澆 透 底水 , 待 水 滲 下后撒播種 子 , 為使 播種均勻 , 種子 最好 按 1 5的 比例與草木灰 或 細沙拌 勻 后撒播 , 用 釘耙細耙 1遍 即可 。 長 江流域大棚 越冬 高 效 栽培苦苣 一 般 于 9 月中旬露地播種 育 苗 , 9 月中下旬溫度適宜苦苣發(fā)芽 , 一 般 播后 45 d 即可出苗 。 種子出 苗后 , 間苗 12 次 , 使 苗距 達 到 45 cm 。 苗期適 當(dāng)控制 澆水 , 避 免 苗子 徒長 。 徒長 苗耐 寒力 降 低 , 不 利 于定 植 后 緩 苗和活 棵 后 安全越冬 。 定 植 移栽 a. 大田準備 。 定 植 前 一周 深翻土壤 , 每 667 m 2 施商品有機肥 1 0001 500 kg 及 氮 磷鉀三元復(fù)合肥 50 kg , 土 肥混勻 耙 碎整平后作連溝 1.2 1.5 m 寬的深溝高畦 。 b. 定 植 移栽 。 10月中下旬 , 當(dāng) 苦苣幼苗有 57 片真葉時 , 按行距 25 cm 、 株距 20 cm 定 植 于大棚 內(nèi) , 栽后及時 噴 灌澆 透 定根水 。 大田管理 a. 大棚管 理 。 越冬 期間應(yīng) 注意 保溫防 寒 , 且 及時 通風(fēng) 降 濕 , 保 證充足 陽 光 以 利 苦苣 生長 。 定 植 后 , 大棚 2018.6 24 - - 及 時扣棚保溫 , 保持白天氣溫 在 2025 , 夜間溫度在 10 15 , 以促進緩苗和生長 。 11 月下旬以后 , 白天溫度保持在 1520 , 夜間溫度保持在 8 10 , 促進植株繼續(xù)生長 , 晴天 當(dāng)外界氣溫升高時 , 通過通風(fēng) 換氣來調(diào)節(jié)溫濕度 。 12月至翌 年 1月嚴寒天氣 , 大棚應(yīng)加蓋 小拱棚防寒保溫 。 至 2月上旬 立春回暖后 , 白天溫度保持在 1520 , 夜間溫度保持在 10 左右即可 。 b.肥水管理 。 田間濕度適宜 時 , 應(yīng)輕中耕松土 、 除草 、 保墑 , 促進根系發(fā)育和葉片生長 ; 緩苗 后結(jié)合灌水 , 每 667 m 2 追施尿素 710 kg ; 1 2月間拔上市后 , 可 每 667 m 2 再追施尿素 1015 kg 。 間拔采收 大棚越冬栽 培的苦苣 , 在元旦至春節(jié)期間即 可間大留小間拔或隔株間拔上 市 , 采收后扎成把上市 , 留下的 苗繼續(xù)生長 , 待翌年 3 4 月收獲 完畢 。 5 病蟲害防治 苦苣生產(chǎn)過程中病蟲害發(fā) 生較輕 , 病害主要是霜霉病 、 病 毒病 、 軟腐病 , 蟲害主要有蚜蟲 。 霜霉病 發(fā)病初期 , 及早 選用 72%克露 ( 霜脲 錳鋅 ) 可濕 性粉劑 700倍液或 72.2%普力 克 ( 霜霉威 ) 水劑 800倍液噴霧 。 病毒病 防治病毒病要 殺滅蚜蟲 , 減少傳毒機會 , 藥劑 防治可使用 20%病毒 A 可濕性 粉劑或 1.5%植病靈乳劑 1 000 倍液噴霧 。 軟腐病 可用 72%農(nóng)用 鏈霉素可濕性粉劑 4 000倍液 或 3% 克菌康可濕性粉劑 500倍 液噴防 。 蚜蟲 防治時 , 可每 10 m 2 放置 1塊黃色防蚜板 , 有效誘殺 蚜蟲 。 蚜蟲為害較重時 , 可選用 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2 000 倍液噴霧防治 。 使用藥劑防治苦苣病蟲害 時要注意用藥的連續(xù)性 , 一般每 57 d 噴一次 , 連噴 23 次 ; 注 意輪換用藥 , 每種藥在一個生長 期內(nèi)使用一次 。 大棚栽培優(yōu)先選 用煙霧劑 、 生物制劑 , 交替用藥 , 精準施藥 。 參考文獻 1 邢紅飛 , 王明海 , 邢后銀 .南京地區(qū) 苦苣周年栽培 技術(shù) J. 現(xiàn)代 農(nóng) 業(yè)科 技 , 2015 ( 24 ): 25-26. 2 東 升 .幾 個 特 色苦苣 品 種 J. 農(nóng) 村百 事 通 , 2015 ( 21): 29. 3 羅愛華 , 李文甲 .寧夏 地區(qū)苦苣 品 種 比較試驗 J. 長 江蔬菜 , 2014 ( 20 ): 30-31. 4 金玉忠 , 李志民 , 趙福順 , 等 .無公 害農(nóng) 產(chǎn)品 : 設(shè) 施苦苣生 產(chǎn)技術(shù)規(guī)程 J. 吉林蔬菜 , 2014( 10 ): 19-20. 5 魏娜 , 陳亞杰 , 付廣志 , 等 .保護 地 無公 害苦苣高 產(chǎn) 栽培 技術(shù) J. 吉林 蔬菜 , 2014( 8 ): 6. 6 羅晏玲 .新興蔬菜 苦苣的栽培 可 持 續(xù) 利 用 分析 J. 湖 南農(nóng)機 , 2014( 6): 18-19. 7 遲麗華 , 鄭永 春 .吉林 地區(qū)苦苣 新 品 種 引 種 比較試驗 J. 北方園藝 , 2014( 6): 32-34. 8 彭世勇 , 牛 長 滿 , 矯 天育 , 等 .苦苣 菜 立 柱盆式 水培 技術(shù) J. 長 江蔬菜 , 2013( 13): 26-27. 9 鄧正 春 , 杜登科 , 吳平安 , 等 .苦苣 富硒 生 產(chǎn)關(guān)鍵技術(shù) J. 作 物 研究 , 2013( 5): 478-480. 10張廣倫 , 張衛(wèi) 明 , 肖正 春 , 等 .新興 蔬菜 苦苣的 研究與利 用 J. 中 國野 生植物 資源 , 2013, 32( 2): 60-63. 11 吳玉娥 .寒 冷 地區(qū)苦苣越冬有機 栽培 技術(shù) 要 點 J. 西北園藝 , 2013 ( 3 ): 19-20. 12 張德純 .蔬菜史話 苦苣 J. 中 國蔬 菜 , 2012 ( 5): 50. 13 龔攀 , 梁崢 , 陳蔓 .苦苣水培高效 生 產(chǎn)技術(shù) J. 西北園藝 , 2011 ( 11 ): 8. 14 李瀘 .云 南地區(qū)苦苣的高 產(chǎn) 栽培 技術(shù) J. 北方園藝 , 2010 ( 21): 50. 15 王 曉銳 .無公 害苦苣高 產(chǎn) 高效栽 培 技術(shù) J. 現(xiàn)代 農(nóng) 業(yè)科技 , 2010 ( 9 ): 16-17. 16 周 榮 , 王 艷 , 任吉君 , 等 .苦苣 花芽 分化 的 解剖學(xué) 及 采 種 研究 J. 華 南 農(nóng) 業(yè) 大 學(xué)學(xué)報 , 2010 , 31( 3): 12- 15. 17 鄭 主 民 , 呂拾 紅 .苦苣高 產(chǎn) 栽培 技 術(shù) J. 上海 蔬菜 , 2009( 6): 23-24. 18 康貴云 .苦苣周年高 產(chǎn) 栽培 技術(shù) J. 河北 農(nóng) 業(yè) , 2009( 1): 16. 19 武深秋 .苦苣的 四季 栽培 技術(shù) J. 農(nóng) 村經(jīng)濟與科技 , 2003 ( 11 ): 29. 20 趙秀珍 , 高 亮 , 安兆美 .苦苣的生 育 特點 及高 產(chǎn) 栽培 技術(shù) J. 山東 農(nóng) 業(yè)科學(xué) , 1995 ( 4 ): 27-28. 2018.6 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