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uó)蘆筍栽培研究進(jìn)展
中國(guó)蘆筍栽培研究進(jìn)展 厲廣輝 , 于繼慶 , 李書華 , 李 霞 , 李保華 , 包艷存 , 牟 萌 ( 濰坊市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 , 山東濰坊261071 ) 摘 要 : 蘆 筍 是 一 種 食 藥 兼 用 型 蔬 菜 , 中 國(guó) 蘆 筍 栽 培 面 積 和 出 口 量 居 世 界 首 位 。 隨 著 勞 動(dòng) 力 成 本 的 增 加 , 傳 統(tǒng) 的 粗 放 式 栽 培 與 勞 動(dòng) 密 集 型 生 產(chǎn) 模 式 制 約 了 蘆 筍 生 產(chǎn) 的 發(fā) 展 。 筆 者 從 育 苗 、 田 間 種 植 與 管 理 、 肥水運(yùn)籌 、 病蟲害防治 、 設(shè)施栽培模式等方面綜述了中國(guó)蘆筍栽培的研究進(jìn)展 。 展望了中國(guó)蘆筍產(chǎn)業(yè)的 發(fā)展趨勢(shì) , 提出了新品種培育 、 無(wú)公害標(biāo)準(zhǔn)化栽培 、 機(jī)械化生產(chǎn) 、 延長(zhǎng)產(chǎn)業(yè)鏈?zhǔn)翘J筍產(chǎn)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 途徑 。 關(guān)鍵 詞 : 蘆筍 ; 栽培技術(shù) ; 病蟲害防治 ; 設(shè)施栽培 ; 研究進(jìn)展 中圖 分 類號(hào) : S644.6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 : A 論文編號(hào) : casb15080119 Research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of Asparagus ( Asparagus officinalis L.) Cultivation in China Li Guanghui, Yu Jiqing, Li Shuhua, Li Xia, Li Baohua, Bao Yancun, Mu Meng ( Weif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Weifang Shandong 261071) A b s t r a c t : Asparagus is a kind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vegetable with highly nutritional value and active components. The planting area and export volume of the asparagus in China have ranked first in the world.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mode, including extensive cultivation, labor- intensive production pattern and so on, has restricted the progress of asparagus industry with its high labor cost. The authors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sparagus cultivation in China, including seedlings, planting and management in the fields, irrigation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pest control, protected cultivation pattern. Meanwhile, the authors made an outlook on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asparagus in China, put forward a basic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cluding new variety breeding, pollution- free and standard cultivation, mechanization production and prolonging the industry chain. K e y w o r d s : asparagus; cultivation techniques; pest control; protected cultivation; research progress 0 引言 蘆 筍 又 名 石 刁 柏(Asparagus officinalis L.) , 原 產(chǎn) 于 地 中 海 沿 岸 和 小 亞 細(xì) 亞 一 帶 , 已 有2000 多 年 的 栽 培 歷 史 , 是 一 種 多 年 生 宿 根 性 草 本 植 物 , 以 食 其 嫩 莖 為 主 , 一 次 栽 培 可 連 續(xù) 采 收1015 年 。 因 栽 培 方 式 不 同 , 蘆 筍又有白筍和綠筍之分 , 白蘆筍需培土栽培 , 使嫩莖在 黑 暗 環(huán) 境 中 生 長(zhǎng) , 主 要 用 于 罐 藏 加 工 ; 綠 蘆 筍 不 需 培 土 , 嫩 莖 在 陽(yáng) 光 下 生 長(zhǎng) 即 為 綠 色 , 主 要 用 于 鮮 食 和 速 凍。 蘆筍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 、 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 , 還含有 多 糖 、 黃 酮 類 化 合 物 、 皂 角 甙 等 多 種 活 性 成 分 , 具 有 抗 氧 化 、 抗 腫 瘤 、 提 高 免 疫 力 等 功 效 , 是 一 種 食 藥 兼 用 型 蔬菜 , 被譽(yù)為 “ 蔬菜之王 ” 、 “ 蔬菜中的人參 ” 1-5 。 20 世紀(jì)蘆筍由歐洲傳入中國(guó) , 20 世紀(jì)70 年代初形 成 規(guī) 模 種 植 。 蘆 筍 對(duì) 溫 度 的 適 應(yīng) 性 很 強(qiáng) , 從 寒 帶 到 熱 帶均可種植 , 中國(guó)各地蔬菜產(chǎn)區(qū)都有栽培 , 但主要分布 在山東 、 山西 、 河北 、 河南等省份 。近年來(lái) , 中國(guó)蘆筍產(chǎn) 基 金 項(xiàng) 目 : 公 益 性 行 業(yè) ( 農(nóng) 業(yè) ) 科 研 專 項(xiàng) “ 北 方 冷 涼 區(qū) 蘆 筍 高 效 生 產(chǎn) 技 術(shù) 模 式 研 究 與 示 范 ” (201003074-8) ; 山 東 省 科 技 發(fā) 展 計(jì) 劃 項(xiàng) 目 “ 蘆 筍 超 雄 株 技 術(shù) 研究與示范 ” (2012GZX21024) ; 山東省農(nóng)業(yè)良種工程項(xiàng)目 “ 優(yōu)質(zhì)抗逆蘆筍新品種選育與應(yīng)用 ” 。 第 一 作 者 簡(jiǎn) 介 : 厲 廣 輝 , 男 , 1983 年 出 生 , 山 東 棗 莊 人 , 農(nóng) 藝 師 , 博 士 , 從 事 蘆 筍 遺 傳 育 種 與 栽 培 生 理 研 究 。 通 信 地 址 : 261071 山 東 省 濰 坊 市 勝 利 東 街 1921 號(hào) 濰坊市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 , Tel : 0536-2118583 , E-mail : ghli66126.com 。 通 訊 作 者 : 于 繼 慶 , 男 , 1963 年 出 生 , 山 東 安 丘 人 , 研 究 員 , 碩 士 , 從 事 蘆 筍 遺 傳 育 種 與 栽 培 生 理 研 究 。 通 信 地 址 : 261071 山 東 省 濰 坊 市 勝 利 東 街1921 號(hào) 濰坊市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 , Tel : 0536-2118668 , E-mail : lusunyjq163.com 。 收稿日 期 : 2015-08-24 , 修回日期 : 2015-10-21 。 中國(guó)農(nóng)學(xué)通報(bào) 2016,32(7):37-42 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Bulletin中國(guó)農(nóng)學(xué)通報(bào) http:/www.casb.org.cn 業(yè)迅速發(fā)展 , 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蘆筍生產(chǎn)國(guó)和出口國(guó) , 栽 培 面 積 和 出 口 量 均 超 過(guò) 世 界 總 量 的50% , 年 產(chǎn) 值 達(dá) 數(shù) 百 億 元 6 。 隨 著 生 活 水 平 的 提 高 和 保 健 意 識(shí) 的 增 強(qiáng) , 人們逐漸認(rèn)識(shí)到蘆筍的營(yíng)養(yǎng)價(jià)值和藥用功效 , 蘆筍 產(chǎn)品在國(guó)內(nèi)市場(chǎng)需求旺盛 , 國(guó)際市場(chǎng)供不應(yīng)求 。 因此 , 擴(kuò) 大 蘆 筍 生 產(chǎn) 迫 在 眉 睫 , 而 提 高 單 產(chǎn) 是 擴(kuò) 大 蘆 筍 生 產(chǎn) 的主要途徑 。由于蘆筍是舶來(lái)蔬菜 , 栽培時(shí)間短 , 對(duì)種 植技術(shù) 、 田間管理技術(shù) 、 采收及病蟲害防治技術(shù)尚缺乏 系統(tǒng)深入研究 , 致使各地蘆筍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參差不齊 , 病 害常有發(fā)生 , 因病損田嚴(yán)重 , 制約了蘆筍產(chǎn)量和品質(zhì)的 進(jìn)一步提高以及產(chǎn)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筆者綜述了中國(guó) 蘆筍栽培的最新研究進(jìn)展 , 旨在為提升蘆筍栽培技術(shù) , 實(shí) 現(xiàn) 蘆 筍 高 產(chǎn) 、 優(yōu) 質(zhì) 、 無(wú) 公 害 、 標(biāo) 準(zhǔn) 化 栽 培 及 可 持 續(xù) 發(fā) 展提供參考 。 1 蘆筍育苗關(guān)鍵技術(shù) 1.1 品種選擇 不 同 蘆 筍 品 種 的 植 株 性 狀 、 產(chǎn) 量 高 低 、 品 質(zhì) 優(yōu) 劣 、 抗 逆 性 與 抗 病 性 差 異 較 大 , 優(yōu) 良 品 種 是 蘆 筍 高 產(chǎn) 、 優(yōu) 質(zhì) 、 高 效 栽 培 的 基 礎(chǔ) 。 應(yīng) 選 用 筍 條 直 , 嫩 莖 粗 細(xì) 均 勻 , 空心率低 , 頭部鱗片緊密 , 高溫不易散頭的雜交一代新 品 種 7 。 適 宜 作 為 白 蘆 筍 栽 培 的 品 種 有 魯 蘆 筍1 號(hào) 、 碩 豐 、 新 世 紀(jì) 、 西 德 全 雄 、 Jersey Giant 、 Grande 、 Apollo ; 適 宜 作 為 綠 蘆 筍 栽 培 的 品 種 有 冠 軍 、 綠 豐 、 井 岡701 、 Atlas 、 De Paoli 、 UC115 、 Franklin 、 Gijnlim ; 京 綠 蘆 1 號(hào) 和 Jersey Knight 是 適 宜 中 國(guó) 北 方 地 區(qū) 溫 室 栽 培 的 蘆 筍 品種 8 。 1.2 種子處理 蘆 筍 是 蠟 質(zhì) 種 皮 , 吸 水 困 難 , 播 前 必 須 浸 種 催 芽 。 先 漂 洗 掉 癟 種 和 蟲 蛀 種 , 再 用50% 多 菌 靈 可 性 粉 劑 300 倍 液 浸 種12 h , 然 后 用 水 清 洗 后2530 溫 水 浸 種 24 h , 每 天 換 水12 次 , 將 浸 好 的 種 子 放 在2528 條 件 下 催 芽 , 每 天 用 清 水 沖 洗12 次 , 10% 種 子 露 白 即 可 播 種 9 。 用 濃 度 為2.5% 的 聚 乙 二 醇(PEG-6000) 處 理 種 子 , 可 提 高 蘆 筍 種 子 的 發(fā) 芽 率 、 整 齊 度 和 發(fā) 芽 勢(shì) , 幼 苗 更 為 健 壯 10 。 野 生 蘆 筍 種 子 在35 溫 水 中 浸 種12 h 可 顯 著 提 高 種 子 發(fā) 芽 率 11 。 采 用 基 質(zhì) 澆 灌0.2% NaCl 溶 液 育 苗 的 方 法 可 提 高 幼 苗 對(duì) 鹽 堿 的 適 應(yīng) 能 力 , 移 栽 到 鹽 堿 地 后 幼 苗 成 活 率 達(dá)85% 以 上 , 且 緩 苗 期 短 , 植 株 生 長(zhǎng)旺盛 , 生育指數(shù)高 12-13 。 1.3 育苗技術(shù) 培 育 健 壯 幼 苗 是 蘆 筍 早 期 豐 產(chǎn) 和 持 續(xù) 高 產(chǎn) 的 基 礎(chǔ) 。 采 用 育 苗 移 栽 技 術(shù) , 較 直 播 栽 培 節(jié) 省 種 子20% 以 上 , 出苗快而整齊 , 幼苗生長(zhǎng)健壯 , 定植時(shí)不傷根 , 緩苗 快 , 以 期 達(dá) 到 早 期 豐 產(chǎn) 14 。 為 延 長(zhǎng) 蘆 筍 的 生 長(zhǎng) 期 , 可 在 1 月 上 中 旬 利 用 溫 室 育 苗 , 4 月 上 旬 即 可 大 田 定 植 , 當(dāng) 年9 月 即 可 采 筍 15 。 采 用 泥 炭 基 質(zhì) 育 苗 , 蘆 筍 出 苗 整 齊 , 幼 苗 健 壯 , 病 害 較 輕 , 出 苗 率95% , 顯 著 高 于 土 壤 育 苗 16 。 具 有57 支 莖 , 平 均 莖 粗0.140.17 cm , 平 均 莖 高3045 cm 的 幼 苗 可 作 為 蘆 筍 壯 苗 標(biāo) 準(zhǔn) , 優(yōu) 選 壯 苗 定 植 17 。 采 用 營(yíng) 養(yǎng) 缽 育 苗 , 定 植 后 蘆 筍 的 莖 數(shù) 、 莖 高 、 莖 粗 、 生 育 指 數(shù) 均 顯 著 高 于 苗 床 育 苗 和 營(yíng) 養(yǎng) 塊 育 苗 18 。 播 種 前 在 育 苗 基 質(zhì) 中 接 種 摩 西 球 囊 霉 真 菌 , 可 使 蘆 筍 幼 苗 的 幼 莖 長(zhǎng) 度 、 植 株 干 物 重 、 根 系 活 力 、 葉 綠 素 含 量 和礦質(zhì)元素吸收量顯著增加 19 。 2 蘆筍定植與栽培管理技術(shù) 2.1 蘆筍定植技術(shù) 2.1.1 定 植 田 的 選 擇 蘆 筍 一 經(jīng) 定 植 要 連 續(xù) 采 收1015 年 , 定 植 田 的 選 擇 至 關(guān) 重 要 。 前 茬 作 物 為 桑 園 、 果 園 、 林 木 的 地 塊 不 宜 栽 培 蘆 筍 , 因 為 土 壤 內(nèi) 殘 留 的 林 果 根 系 經(jīng) 過(guò) 腐 爛 產(chǎn) 生 紫 紋 羽 菌 , 易 發(fā) 生 蘆 筍 根 腐 病 20 。 蘆 筍 對(duì) 于 酸 堿 度 的 適 應(yīng) 性 較 強(qiáng) , pH 5.57.8 的 土 壤 均 可 進(jìn)行栽培 , 應(yīng)選擇土層深厚 、 土壤肥沃 、 地下水位低 、 有 排灌條件的土壤種植蘆筍 , 以沙壤土和壤土最為適宜 , 土壤含鹽量宜在0.2%以下 21 。 2.1.2 深 挖 定 植 溝 蘆 筍 是 深 根 作 物 , 根 深 可 達(dá)23 m , 且鱗莖每年均呈水平向擴(kuò)展 , 而犁底層土壤透氣性差 , 養(yǎng) 分 含 量 少 , 蘆 筍 根 系 不 易 生 長(zhǎng) , 根 盤 擴(kuò) 展 慢 , 嚴(yán) 重 影 響 蘆 筍 的 早 期 產(chǎn) 量 和 后 期 的 高 產(chǎn) 穩(wěn) 產(chǎn) , 因 此 需 要 挖 定 植溝 。 在經(jīng)過(guò)深翻整平的地面上 , 按南北行向 , 沿直線 挖 定 植 溝 , 溝 寬50cm , 深4050cm , 白 蘆 筍 行 距1.8m , 綠 蘆 筍 行 距1.31.4 m , 挖 溝 時(shí) 將 耕 作 層 和 犁 底 層 土 分 開放 , 然后將腐熟有機(jī)肥 、 復(fù)合肥與耕作層土混合均勻 施 于 溝 底 , 用 量 分 別 為6075 t/hm 2 和750 kg/hm 2 , 再 回 填犁底層土 , 填土后灌水沉實(shí) 22-23 。 2.1.3 定 植 方 法 采 用 早 春 溫 室 培 育 的 幼 苗 , 苗 齡 在 6080 天 , 3 條 以 上 地 上 莖 、 7 條 以 上 貯 藏 根 時(shí) 即 可 定 植 。5 個(gè) 月 以 上 的 幼 苗 , 移 栽 時(shí) 傷 根 嚴(yán) 重 , 栽 后 長(zhǎng) 勢(shì) 較 3 個(gè) 月 苗 弱 。 定 植 時(shí) 地 下 莖 著 生 鱗 芽 的 一 端 要 順 溝 朝 同一方向 , 便于蘆筍成株后通風(fēng) 、 透光和田間管理 。白 蘆筍因需要培土栽培 , 以行距1.8m , 株距2530cm , 密 度1.952.10 萬(wàn) 株/hm 2 為 宜 ; 綠 蘆 筍 不 受 培 土 限 制 , 行 距 以1.31.4 m , 株 距2530 cm , 密 度2.73.0 萬(wàn) 株/hm 2 為 宜 , 密度過(guò)大 , 地上部生長(zhǎng)郁蔽 , 通風(fēng)透光不良 , 易發(fā)生 病 害 。 幼 苗 鱗 莖 盤 栽 深 為1315 cm , 覆 土45 cm , 做 到 深 栽 淺 埋 , 栽 后 及 時(shí) 澆 水 , 隨 著 幼 苗 的 生 長(zhǎng) , 逐 漸 取 土分次將定植 溝填平 21,24-25 。 382.2 蘆筍田間管理技術(shù) 2.2.1 養(yǎng)分管理 蘆筍定植當(dāng)年應(yīng)采取 “ 養(yǎng)根壯株 , 促秋 發(fā) ” 為 核 心 的 施 肥 原 則 21 。 每 年 重 點(diǎn) 施 好 催 芽 肥 、 復(fù) 壯 肥 、 秋發(fā)肥 。 采筍結(jié)束后 , 將全年需用的有機(jī)肥作為秋 肥 , 一 次 性 開 溝 施 入 , 化 肥 施 用 量 占 全 年 施 肥 量 的 60%70% , 有 利 于 蘆 筍 根 部 對(duì) 養(yǎng) 分 的 吸 收 與 同 化 物 質(zhì) 的 積 累 , 可 顯 著 改 善 蘆 筍 品 質(zhì) , 增 加 產(chǎn) 量 26 。 黃 淮 及 華 北 地 區(qū) , 15 t/hm 2 產(chǎn) 量 條 件 下 , 施 肥 標(biāo) 準(zhǔn) 為 有 機(jī) 肥 75 t/hm 2 , N 、 P2O5 、 K2O 的 施 用 量 分 別 為 430 、 225 、 400 kg/hm 2 , N:P2O5:K2O 為10:7:9 是 蘆 筍 優(yōu) 質(zhì) 高 產(chǎn) 的 最 佳 施 肥 配 比 27 。 不 同 筍 齡 的 蘆 筍 需 肥 量 顯 著 不 同 , 定 植 后2 年 內(nèi) 的 施 肥 量 為 標(biāo) 準(zhǔn) 施 肥 量 的30%50% , 34 筍 齡 為70% , 5 年 以 后 按 標(biāo) 準(zhǔn) 量 施 肥 28 。 東 北 及 內(nèi) 蒙 古 筍 區(qū) , N 、 P2O5 、 K2O 的 施 用 量 分 別 為240 、 72 、 300 kg/hm 2 時(shí) , 可 實(shí) 現(xiàn) 蘆 筍 高 產(chǎn) 優(yōu) 質(zhì) 栽 培 29 。 硼 、 錳 、 鋅 、 鉬 等 微 量 元素對(duì)蘆筍的增產(chǎn)作用顯著 , 并可改善蘆筍品質(zhì) , 增施 硼 肥 可 促 進(jìn) 蘆 筍 根 系 對(duì) 鉀 、 鈣 、 鎂 、 硫 等 礦 質(zhì) 元 素 的 吸 收 , 能增加一級(jí)筍率和生育指數(shù) , 降低莖枯病的病情指 數(shù) 30 。 2.2.2 水 分 管 理 蘆 筍 屬 深 根 性 作 物 , 耐 旱 、 怕 澇 , 土 壤 水 勢(shì) 接 近 田 間 持 水 量 時(shí) 蘆 筍 長(zhǎng) 勢(shì) 良 好 , 且 能 形 成 較 高 的 產(chǎn) 量 , 要 避 免 因 田 間 積 水 造 成 貯 藏 根 腐 爛 31 。 在 半 干 旱 區(qū) 域 , 蘆 筍 全 生 育 期 平 均 用 水 量 為420610 mm , 日 平 均 需 水 量 為35 mm , 當(dāng)020 cm 土 層 土 壤 含 水 量 降 到18% 以 下 時(shí) 需 及 時(shí) 澆 水 32 。 蘆 筍 幼 苗 期 需 水 量 小 , 耕 作 層 應(yīng) 維 持60% 左 右 的 相 對(duì) 含 水 量 ; 采 筍 期 土 壤 相 對(duì) 含 水 量 在60% 為 宜 ; 營(yíng) 養(yǎng) 生 長(zhǎng) 期 應(yīng) 維 持 土 壤 相 對(duì) 含 水 量 在70% 左 右 , 采 用 少 量 多 次 的 灌 溉 原 則 , 土 壤 未 凍結(jié)前澆一次越冬水 , 保證植株安全越冬 24 。 2.2.3 采 收 技 術(shù) (1 ) 白 蘆 筍 采 收 方 法 。10 cm 地 溫 達(dá) 10 以 上 時(shí) 進(jìn) 行 培 壟 , 壟 底 寬80 cm 、 面 寬45 cm , 高 度 以 嫩 莖 在 土 下2530 cm 為 準(zhǔn) 。 每 天 黎 明 發(fā) 現(xiàn) 壟 面 有 裂 縫 時(shí) , 扒 開 表 土 , 用 采 筍 刀 從 嫩 莖 基 部23 cm 處 切 斷 , 避 免 碰 傷 周 圍 嫩 莖 , 采 后 將 壟 填 平 拍 實(shí) 33 。 白 蘆 筍 覆 膜 栽 培 可 增 產(chǎn)25% 以 上 , 一 級(jí) 筍 率 增 加20% 左 右 , 空 心 筍 顯 著 降 低 34 。 (2 ) 綠 蘆 筍 采 收 方 法 。 用 采 筍 刀 將 長(zhǎng) 2125 cm 的 嫩 莖 沿 地 面 割 下 , 產(chǎn) 筍 盛 期 , 每 天 上 、 下 午 采 筍2 次 , 避 免 蘆 筍 散 頭 和 組 織 老 化 , 細(xì) 小 、 畸 形 筍 也 需及時(shí)割除 , 減少養(yǎng)分消耗和病蟲害發(fā)生 35 。 周 倩 等 36 將 筍 頭 和 鱗 片 的 松 緊 度 定 義 為 “ 成 長(zhǎng) 度 ” , 依 據(jù) “ 成 長(zhǎng) 度 ” 把 蘆 筍 分 為4 個(gè) 等 級(jí) , 一 級(jí) 筍 標(biāo) 準(zhǔn) 為 筍 頭 特 緊 湊 , 鱗 片 重 疊 、 間 隙 很 小 ; 二 級(jí) 筍 標(biāo) 準(zhǔn) 為 筍 頭 緊 湊 , 鱗 片 間 隙 較 大 ; 三 級(jí) 筍 標(biāo) 準(zhǔn) 為 筍 頭 開 始 生 長(zhǎng) , 鱗片間可見米狀小側(cè)芽 ; 四級(jí)筍標(biāo)準(zhǔn)為筍頭伸長(zhǎng) , 鱗片 間 有 側(cè) 枝 , 最 大 側(cè) 枝 的 柄 長(zhǎng) 小 于1 cm 。 二 級(jí) 為 最 佳 采 收 期 , 四 級(jí) 為 最 遲 采 收 期 。 王 以 元 等 37 根 據(jù) 筍 條 直 徑 、 彎 曲 、 散 頭 、 空 心 情 況 作 為 分 級(jí) 標(biāo) 準(zhǔn) , 把 長(zhǎng) 度20 cm 以 上 嫩 莖 分 為3 級(jí) , 一 級(jí) 筍 直 徑 大 于1cm , 無(wú) 彎 曲 、 散 頭 、 空心 , 筍條粗細(xì)均勻 , 符合蘆筍出口質(zhì)量標(biāo)準(zhǔn) 。 全國(guó)各蔬菜產(chǎn)區(qū)均栽培綠蘆筍 , 南方地區(qū)氣溫高 , 可 實(shí) 現(xiàn) 全 年 采 筍 ; 北 方 冷 涼 區(qū) 綠 蘆 筍 , 定 植 第2 年 先 將 春 筍 不 采 收 留 作 母 莖 , 6 月 初 開 始 對(duì) 新 抽 發(fā) 的 嫩 莖 進(jìn) 行 采 收 , 可 連 續(xù) 采 收60 天 , 3 年 以 上 的 成 齡 筍 , 在 春 季 以 “ 剃 光 頭 ” 式 采 筍50 天 左 右 , 此 后 , 每 株 留34 支 健 壯 母 莖 , 再 對(duì) 新 發(fā) 嫩 莖 持 續(xù) 采 收 至8 月 初 , 保 證 秋 季 營(yíng) 養(yǎng) 生 長(zhǎng) 期 在100 天 左 右 15 。 國(guó) 內(nèi) 白 蘆 筍 主 要 在 北 方 冷 涼 區(qū) 栽 培 , 一 般 在4 月 初 開 始 采 收 , 可 根 據(jù) 筍 齡 確 定 采 收 期 的 長(zhǎng) 短 , 第1 年 采 筍4050 天 , 第2 年 可 采6070 天 , 3 年以上的成齡筍可持續(xù)采筍80100 天 38 。 2.2.4 植 株 整 理 技 術(shù) 白 蘆 筍 采 筍 結(jié) 束 應(yīng) 及 時(shí) 撤 壟 , 綠 蘆筍留母莖采收結(jié)束后 , 母莖擬葉的光合能力下降 , 應(yīng) 將 母 莖 全 部 割 除 , 蘆 筍 進(jìn) 入 秋 季 營(yíng) 養(yǎng) 生 長(zhǎng) 階 段 。 蘆 筍 植株高大 , 易倒伏 , 營(yíng)養(yǎng)生長(zhǎng)期在每行蘆筍的兩側(cè)打上 1.5m 高 的 支 柱 , 離 地 面80cm 和120cm 高 度 分 別 拉 上 2 條 纖 維 繩 , 將 植 株 攔 在 繩 之 間 以 防 倒 伏 。 雌 株 還 需 及時(shí)摘掉果實(shí) , 降低養(yǎng)分消耗 。 蘆 筍 植 株 長(zhǎng) 至1.5 m 高 時(shí) 可 打 頂 , 莖 桿50 cm 以 下 的分枝全部疏刪 , 使行間分枝相交而不重疊 , 增加通風(fēng) 透 光 , 減 輕 高 溫 高 濕 條 件 下 病 害 的 發(fā) 生 程 度 。 割 去 秋 季 后 發(fā) 的 嫩 莖 , 因 其 位 于 群 體 下 部 , 光 合 能 力 弱 , 消 耗 養(yǎng) 分 。 白 蘆 筍 秋 季 合 理 的 群 體 結(jié) 構(gòu) 為 每 株 留 莖910 條 , 單 株 生 育 指 數(shù)14001500 , 綠 蘆 筍 秋 季 合 理 的 群 體 結(jié) 構(gòu) 為 每 株 留 莖7 條 , 單 株 生 育 指 數(shù)1100 , 單 位 面 積 總 莖 數(shù) 達(dá)19.5 萬(wàn) 條/hm 2 就 能 保 證 第2 年 的 高 產(chǎn) 。 創(chuàng) 造 理 想的群體 , 延長(zhǎng)秋季生長(zhǎng)期 , 可使貯藏根積累充足的營(yíng) 養(yǎng) , 為下季豐產(chǎn)打下基礎(chǔ) 15,38 。 3 蘆筍病蟲害防治技術(shù) 3.1 病害防治 危 害 蘆 筍 的 主 要 病 害 有 莖 枯 病 、 根 腐 病 、 病 毒 病 、 褐 斑 病 、 立 枯 病 等 , 其 中 , 蘆 筍 莖 枯 病 是 一 種 毀 滅 性 的 病 害 , 世 界 各 蘆 筍 產(chǎn) 區(qū) 幾 乎 都 有 發(fā) 生 , 近 年 來(lái) , 全 國(guó) 已 有3 萬(wàn)hm 2 筍 田 因 病 損 毀 39 。 生 產(chǎn) 中 主 要 采 取 壓 縮 菌 源 基 數(shù) 、 預(yù) 防 為 主 和 藥 劑 防 治 相 結(jié) 合 的 綜 合 措 施 。 預(yù) 防 措 施 主 要 為 : 早 春 清 除 干 枯 莖 枝 , 病 株 連 根 清 除 燒 毀 , 用藥劑殺滅土壤病原菌 , 增施磷 、 鉀肥 , 增強(qiáng)植株抗 病 性 。45% 施 納 寧300 倍 液 或50% 多 菌 靈500 倍 液 灌 根 , 可 有 效 防 治 蘆 筍 立 枯 病 和 根 腐 病 。 采 用50% 雙 吉 勝500 倍 液+70% 代 森 錳 鋅300 倍 液 , 或50% 復(fù) 方 多 菌 厲 廣 輝 等 : 中 國(guó) 蘆 筍 栽 培 研 究 進(jìn) 展 39中國(guó)農(nóng)學(xué)通報(bào) http:/www.casb.org.cn 靈300 倍 液+70% 甲 基 托 布 津800 倍 液 , 于7 9 月 , 每 隔10 天 噴 施1 次 , 雨 后 再 補(bǔ) 噴1 次 , 噴 施 時(shí) 以060 cm 的 主 莖 為 主 , 可 防 治 蘆 筍 莖 枯 病 等 病 害 21,28 。 外 源 施 硅 處理 , 可誘導(dǎo)蘆筍抗病相關(guān)蛋白的大量表達(dá) , 從而顯著 地 降 低 蘆 筍 莖 枯 病 的 病 情 指 數(shù) 40 , 在 莖 枯 病 發(fā) 病 率 為 30%40% 的 筍 田 , 噴 施 拮 抗 芽 孢 桿 菌B96-II300 倍 液 , 防 治 效 果 為93.40% 41 ; 爵 床 的 甲 醇 提 取 液 對(duì) 蘆 筍 莖 枯 病 病 菌 有 較 強(qiáng) 的 抑 制 作 用 , 抑 制 中 濃 度 為4.61mg/mL 42 , 這為蘆筍莖枯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徑 。 避雨栽 培 可 限 制 病 菌 的 傳 播 途 徑 , 是 防 控 蘆 筍 莖 枯 病 等 病 害 的重要技術(shù)手段 。 3.2 蟲害防治 蘆 筍 蟲 害 主 要 有 木 蠹 蛾 、 薊 馬 、 十 四 點(diǎn) 負(fù) 泥 蟲 、 蠐 螬 、 地 老 虎 等 , 對(duì) 蘆 筍 危 害 較 大 , 于 害 蟲 發(fā) 生 前 采 用 防 蟲 網(wǎng) 、 殺 蟲 燈 和 性 引 誘 劑 等 物 理 、 生 物 防 治 技 術(shù) , 對(duì) 害 蟲 有 較 好 的 防 治 效 果 43 。 化 學(xué) 防 治 的 重 點(diǎn) 是 殺 滅12 齡 幼 蟲 , 地 面 撒 施 辛 硫 磷 或 毒 死 稗 顆 粒 劑 , 用 量 為30 45 kg/hm 2 , 可 有 效 防 治 地 下 害 蟲 ; 吡 蟲 啉 可 濕 性 粉 劑 、 1.8% 阿 維 菌 素 乳 油 、 1% 印 楝 素 苦 參 堿 乳 油 等 無(wú) 公 害 或植物源農(nóng)藥對(duì)蘆筍害蟲的防治效果較好 23,44 。 4 設(shè)施蘆筍栽培技術(shù) 國(guó)內(nèi)蘆筍以露地栽培為主 , 一年兩季采收 , 難以滿 足 市 場(chǎng) 需 求 , 保 護(hù) 地 栽 培 可 以 滿 足 蘆 筍 市 場(chǎng) 周 年 供 給 的 需 求 , 現(xiàn) 在 還 處 于 起 步 階 段 , 但 有 廣 闊 的 發(fā) 展 前 景 。 蘆 筍 保 護(hù) 地 栽 培 設(shè) 施 , 北 方 寒 冷 地 區(qū) 主 要 采 用 冬 暖 式 大棚 , 黃淮流域以大拱棚為主 , 長(zhǎng)江流域小拱棚即可 。 4.1 冬暖式大棚栽培技術(shù) 在 土 壤 未 凍 結(jié) 前 建 好 冬 暖 式 大 棚 。 嫩 莖 萌 發(fā) 后 , 棚內(nèi)夜間 溫度保持 在5 以上 , 白天溫度 保持在30 左 右 , 棚 內(nèi) 達(dá) 到28 就 要 通 風(fēng) 換 氣 , 16:00 前 停 止 , 通 風(fēng) 位 置 應(yīng) 在 棚 側(cè) 面 或 頂 部 , 距 地 面 太 近 不 利 于 嫩 莖 生 長(zhǎng) 和 地 溫 回 升 。 棚 內(nèi) 采 筍 前 期 不 需 灌 溉 , 采 筍 中 后 期 可 適 量灌溉 , 先將水抽到棚內(nèi)容器中提溫一段時(shí)間再澆灌 , 每 次 灌 水 量 以20 mm 為 宜 , 采 筍 中 期 結(jié) 合 澆 水 畝 施 入 氮 、 磷 、 鉀 各15% 的 復(fù) 合 肥50 kg 。3 年 的 成 齡 筍 , 棚 內(nèi) 采 收 可 持 續(xù)8090 天 , 轉(zhuǎn) 為 露 地 栽 培 后 , 還 可 以 留 母 莖 采 收2 個(gè) 月 左 右 , 較 露 地 栽 培 年 產(chǎn) 量 增 加20% 左 右 。 營(yíng) 養(yǎng) 生 長(zhǎng) 階 段 的 田 間 管 理 同 傳 統(tǒng) 露 地 栽 培 45-46 。 4.2 拱棚栽培技術(shù) 黃 淮 筍 區(qū) , 土 壤 未 凍 結(jié) 前 清 園 , 結(jié) 合 凊 園 進(jìn) 行 施 肥 , 腐 熟 有 機(jī) 肥 用 量 為6075 m 3 /hm 2 , 復(fù) 合 肥750 kg/hm 2 。 12 月 中 旬 進(jìn) 行 大 拱 棚 覆 膜 提 高 地 溫 , 夜 間 棚 上 加 蓋 草 苫保溫 , 采筍前不可通風(fēng) , 盡量提高地溫 。 大拱棚覆膜 栽 培40 天 左 右 可 達(dá) 采 筍 標(biāo) 準(zhǔn) , 白 天 棚 內(nèi) 溫 度 高 于30 要 通 風(fēng) 降 溫 , 夜 間 蓋 膜 防 寒 。3 年 的 成 齡 筍 , 棚 內(nèi) 可 持 續(xù) 采 收7080 天 。 轉(zhuǎn) 為 露 地 栽 培 , 每 株 留 母 莖89 支 , 再 發(fā) 出 嫩 莖 進(jìn) 行 第2 次 采 收 , 7 月 中 下 旬 , 割 掉 全 部 母 莖 , 重 新 發(fā) 莖 進(jìn) 行 秋 季 營(yíng) 養(yǎng) 生 長(zhǎng) 。 棚 內(nèi) 采 筍 前 期 基 本 不 用 灌 溉 , 采 筍 后 期 可 采 用 小 水 隔 行 灌 溉 方 式 適 量 澆 水 , 棚 內(nèi) 采 筍50 天 后 , 按750kg/hm 2 的 用 量 施 復(fù) 合 肥 , 大 拱 棚 栽 培 的 用 肥 量 要 比 露 地 栽 培 增 加50% 以 上 47-49 。 長(zhǎng) 江 流 域 筍 區(qū) , 早 春 覆 蓋 小 拱 棚 , 可 提 前20 天 采 筍 , 較 露 地栽培蘆筍 , 產(chǎn)量增加20%左右 , 收益翻一番 50 。 大 拱 棚 栽 培 和 露 地 栽 培 相 結(jié) 合 , 協(xié) 調(diào) 植 株 養(yǎng) 分 積 累 與 消 耗 的 持 續(xù) 期 , 交 替 采 筍 , 采 收 期 可 延 長(zhǎng) 至9 個(gè) 月 左右 , 基本可實(shí)現(xiàn)蘆筍的周年生產(chǎn) 。 5 展望 5.1 培育高產(chǎn) 、 優(yōu)質(zhì) 、 多抗 、 設(shè)施專用蘆筍新品種 目 前 , 蘆 筍 生 產(chǎn) 中 的 主 栽 品 種 主 要 是 普 通 二 倍 體 雜 交 種 , 產(chǎn) 量 潛 力 低 , 綜 合 抗 性 較 差 。 蘆 筍 雌 雄 異 株 , 以 營(yíng) 養(yǎng) 器 官 為 收 獲 對(duì) 象 , 染 色 體 數(shù) 目(2n=20) 較 少 , 雄 株的產(chǎn)量 、 品質(zhì) 、 抗性均優(yōu)于雌株 , 多倍體優(yōu)于二倍體 , 因 此 , 應(yīng) 該 以 培 育 全 雄 品 種 和 多 倍 體 品 種 作 為 蘆 筍 育 種 的 主 攻 方 向 之 一 。 抗 病 蟲 蘆 筍 品 種 缺 乏 , 目 前 生 產(chǎn) 上 主 要 采 用 化 學(xué) 藥 劑 防 治 , 大 大 降 低 了 蘆 筍 的 產(chǎn) 量 和 品 質(zhì) , 生 產(chǎn) 中 急 需 綜 合 性 狀 較 好 的 抗 病 蟲 品 種 。 國(guó) 內(nèi) 設(shè)施栽培蘆筍面積快速增加 , 設(shè)施專用蘆筍品種較少 , 應(yīng)培育設(shè)施專用品種適應(yīng)生產(chǎn)需求 。 5.2 進(jìn)行蘆筍無(wú)公害標(biāo)準(zhǔn)化生產(chǎn) 目 前 , 生 產(chǎn) 上 主 要 以 甲 基 托 布 津 、 多 菌 靈 、 辛 硫 磷 等 化 學(xué) 殺 菌 劑 防 治 蘆 筍 病 蟲 害 , 極 易 導(dǎo) 致 農(nóng) 藥 殘 留 超 標(biāo) , 嚴(yán) 重 影 響 蘆 筍 品 質(zhì) 和 食 品 安 全 。 蘆 筍 作 為 營(yíng) 養(yǎng) 保 健型蔬菜和出口蔬菜 , 對(duì)其質(zhì)量要求極高 , 相關(guān)進(jìn)口國(guó) 制定了嚴(yán)格的質(zhì)量限制性標(biāo)準(zhǔn) , 中國(guó)也頒布了 無(wú)公害 食 品 蘆 筍 生 產(chǎn) 技 術(shù) 規(guī) 程 (NY/T 54312004) 和 無(wú) 公 害 食 品 蘆 筍 (NY/T 5430 2004) 標(biāo) 準(zhǔn) 。 因 此 , 研 發(fā) 蘆 筍 專 用 的 無(wú) 公 害 生 物 源 農(nóng) 藥 , 開 展 抗 病 蟲 相 關(guān) 分 子 機(jī) 理 研 究 , 實(shí) 施 抗 病 蟲 分 子 育 種 , 通 過(guò) 無(wú) 公 害 標(biāo) 準(zhǔn) 化 栽 培 , 是國(guó)內(nèi)蘆筍產(chǎn)業(yè)的主要發(fā)展方向 。 5.3 提升蘆筍栽培的機(jī)械化水平 中 國(guó) 蘆 筍 栽 培 起 步 較 晚 , 種 植 面 積 大 , 但 分 布 零 散 , 生產(chǎn)管理過(guò)程用工多 、 強(qiáng)度大 , 屬勞動(dòng)密集型產(chǎn)業(yè) , 同 時(shí) , 隨 著 城 市 化 進(jìn) 程 加 快 , 農(nóng) 村 勞 動(dòng) 力 逐 漸 緊 缺 , 制 約了蘆筍生產(chǎn)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 因此 , 進(jìn)行規(guī)?;N植 , 利用農(nóng)機(jī)農(nóng)藝相結(jié)合 , 加快蘆筍生產(chǎn)機(jī)械的研發(fā) , 逐步 實(shí) 現(xiàn) 蘆 筍 生 產(chǎn) 的 機(jī) 械 化 , 是 轉(zhuǎn) 變 蘆 筍 生 產(chǎn) 方 式 的 根 本 途徑 。 405.4 開展蘆筍鹽堿地栽培技術(shù)研發(fā) 土 地 資 源 是 制 約 國(guó) 內(nèi) 蘆 筍 產(chǎn) 業(yè) 進(jìn) 一 步 發(fā) 展 的 瓶 頸 。 黃 河 三 角 洲 及 濱 海 灘 涂 有 豐 富 的 鹽 堿 地 資 源 , 國(guó) 家已制定了大力開發(fā)鹽堿地的相關(guān)規(guī)劃 。 蘆筍原產(chǎn)地 中海沿岸 , 對(duì)鹽堿地有較強(qiáng)的適應(yīng)性 , 可以作為開發(fā)利 用 鹽 堿 地 的 先 鋒 作 物 。 蘆 筍 耐 旱 性 較 強(qiáng) , 有 高 效 的 生 態(tài) 防 護(hù) 功 能 , 還 可 用 于 防 風(fēng) 固 沙 與 濱 海 地 區(qū) 綠 化 。 可 見 , 制 定 鹽 堿 地 與 沙 化 區(qū) 蘆 筍 配 套 栽 培 技 術(shù) 將 是 今 后 研究的重點(diǎn)課題 。 5.5 深化蘆筍加工技術(shù) , 延長(zhǎng)產(chǎn)業(yè)鏈 , 推進(jìn)產(chǎn)業(yè)化 國(guó) 內(nèi) 蘆 筍 主 要 用 于 鮮 食 、 速 凍 制 品 、 罐 頭 加 工 , 以 及制作蘆筍粉 、 蘆筍干等 , 高附加值的產(chǎn)品較少 。據(jù)統(tǒng) 計(jì) , 加 工 后 的 下 腳 料 約 占 原 料 總 量 的30%45% , 其 中 含 有 豐 富 的 營(yíng) 養(yǎng) 物 質(zhì) 和 活 性 成 分 , 有 很 大 的 開 發(fā) 應(yīng) 用 價(jià)值 。 推進(jìn)蘆筍的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 , 必須延長(zhǎng)加工產(chǎn)業(yè)鏈 , 開 發(fā) 出 蘆 筍 酒 、 飲 料 、 保 健 品 等 高 附 加 值 產(chǎn) 品 , 蘆 筍 莖 桿 和 下 腳 料 還 是 優(yōu) 質(zhì) 飼 料 。 蘆 筍 的 綜 合 開 發(fā) 利 用 , 可 滿足日益擴(kuò)大的國(guó)內(nèi)外市場(chǎng) , 實(shí)現(xiàn)經(jīng)濟(jì)效益最大化 。 參考文獻(xiàn) 1 孫 春 艷, 趙 伯 濤, 郁 志 芳, 等. 蘆 筍 的 化 學(xué) 成 分 及 藥 理 作 用 研 究 進(jìn) 展 J. 中國(guó)野生植物資源,2004,23(5):1-5. 2 張 素 華, 王 正 云, 葛 慶 豐. 蘆 筍 中 活 性 物 質(zhì) 提 取 技 術(shù) 參 數(shù) 及 組 分 鑒 定的研究J. 食品科學(xué),2005,26(2):138-141. 3 Gong Q J, Yang H Y, Guo G Z. Determination of trace elements in asparagus (Asparagus officinalis L.) by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FAAS)J.MedicinalPlant,2010,1(4):24-26. 4 Sun Z X, Huang X F, Kong L Y. A new steroidal saponin from the dried stems of Asparagus officinalis L.J. Fitoterapia,2010,81(3): 210-213. 5 李 翠 霞, 毛 箬 青, 李 志 忠, 等. 蘆 筍 營(yíng) 養(yǎng) 成 分 的 分 析 評(píng) 價(jià)J. 現(xiàn) 代 食 品 科技,2011,27(10):1260-1263. 6 張 岳 平, 陳 光 宇, 羅 紹 春, 等. 蘆 筍 重 要 真 菌 病 害 研 究 進(jìn) 展J. 中 國(guó) 農(nóng) 學(xué)通報(bào),2012,28(31):114-119. 7 李 霞, 刁 家 連, 張 元 國(guó), 等. 影 響 蘆 筍 產(chǎn) 量 性 狀 的 相 關(guān) 性 分 析J. 中 國(guó) 農(nóng)學(xué)通報(bào),2005,21(6):273-27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