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卡视频在线_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_风间一区二区无码有码_1024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歡迎來到園藝星球(共享文庫)! | 幫助中心 分享價值,成長自我!
園藝星球(共享文庫)
換一換
首頁 園藝星球(共享文庫) > 資源分類 > PDF文檔下載
 

不同栽培模式對“艷麗”草莓生長發(fā)育及果實性狀的影響.pdf

  • 資源ID:5779       資源大?。?span id="g6bdbg5" class="font-tahoma">430.54KB        全文頁數(shù):4頁
  • 資源格式: PDF        下載權(quán)限:游客/注冊會員/VIP會員    下載費用:0金幣 【人民幣0元】
快捷注冊下載 游客一鍵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
下載資源需要0金幣 【人民幣0元】
郵箱/手機:
溫馨提示:
系統(tǒng)會自動生成賬號(用戶名和密碼都是您填寫的郵箱或者手機號),方便下次登錄下載和查詢訂單;
驗證碼:   換一換

加入VIP,免費下載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不同栽培模式對“艷麗”草莓生長發(fā)育及果實性狀的影響.pdf

<p>50 中國果樹,2019(1):50-53本文于 2018-08-02 收到,2018 -08-18 收到修改稿。 &nbsp;*遼寧省高等學?;究蒲许椖恐攸c項目( LSNZD201706)。 &nbsp;閆琬婷 E-mail: 562818633qq.com; 劉月學為通信作者,電話: 13709834981, E-mail: yuexueliualiyun.com。 &nbsp;DOI: 10.16626/j.cnki.issn1000-8047.2019.01.011 不同栽培模式對艷麗草莓生長發(fā)育 &nbsp;及果實性狀的影響*閆琬婷,張志宏,劉月學 &nbsp;(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園藝學院,遼寧省草莓育種與優(yōu)質(zhì)栽培重點實驗室,遼寧 110866) 摘 &nbsp; 要 &nbsp; 為探究不同栽培模式對草莓營養(yǎng)生長及果實性狀的影響,以草莓品種艷麗為試材,分別進行促成栽培和半促成栽培,調(diào)查不同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的物候期、生長指標、生理指標、果實產(chǎn)量和果實品質(zhì)。結(jié)果表明:促成栽培模式下草莓開花期、結(jié)果期均比半促成栽培模式早 60 d 左右;而半促成栽培模式下草莓株高、葉面積、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干鮮重,都不同程度高于促成栽培模式,生長更旺盛,果實單株產(chǎn)量比促成栽培模式下高 21.83%,一級序果平均單果重二者差異不明顯;果實品質(zhì)方面,促成栽培模式好于半促成栽培模式。 &nbsp;關(guān)鍵詞 &nbsp; 草莓;栽培模式;生長發(fā)育;果實品質(zhì) &nbsp;中圖分類號: S668.4 &nbsp; &nbsp; &nbsp;文獻標志碼 : A &nbsp; &nbsp; &nbsp;文章編號 : 1000-8047(2019)01-0050-04 草莓( Fragaria× ananassa Duch.)屬于薔薇科( Rosaceae) 草莓屬宿根性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在園藝學上被歸為漿果類1。草莓不僅在世界小漿果生產(chǎn)中位居榜首,同時也是我國水果市場上的重要鮮果之一。在設(shè)施栽培中,促成和半促成 2 種栽培模式都可使草莓結(jié)果期和 成熟上市期提早2。促成栽培模式抑制草莓進入休眠,通過適宜的條件使草莓繼續(xù)生長發(fā)育,因此在 遼寧省沈陽地區(qū) 11 月下旬便可采收果實,采收期可持續(xù)到 1 月末;半促成栽培模式則是在植株休眠覺醒期,通過升溫阻斷其休眠進程,促 使其生長發(fā)育,因此相較促成栽培而言,結(jié)果期要晚許多,沈陽地區(qū)在 2 月中下旬才開始采收果實。一般認為促成栽培技術(shù)難度更大,管理復雜,但果實成熟期比半促成栽培更早,售價也更高,因此更能迎合市場需要,經(jīng)濟效益更可觀。半促成栽培技術(shù)難度相對較低,受自然環(huán)境的制約不是很大,管理相對簡單,可降低生產(chǎn)及人工成本,但其果實成熟期 較促成栽培稍晚,市場優(yōu)勢較小。2 種栽培 模 式對草莓品種的休眠特性要求存在差異,休眠淺、需冷量 低的品種適宜促成栽培,而休眠程度較深、需冷量 高的品種較適宜半促成栽培。對于像艷麗這樣休眠程度中等的草莓品種來講,則 2 種栽培 模式均可。 &nbsp;本研究以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自主育成的優(yōu)良草莓品種艷麗3為試材,分別進行促成和半促成栽培,調(diào)查不 同栽培模式對其生長發(fā)育和果實性狀的影響,綜合比較不同栽培模式下草莓的物候期、 生長指標、生理指標、果實產(chǎn)量和果實品質(zhì)等,以期為草莓設(shè)施栽培提供理論依據(jù)和參考意見。 &nbsp;1 &nbsp;材料與方法 &nbsp;1.1 &nbsp;試驗材料 &nbsp;試驗于 2017 年 9 月至 2018 年 4 月在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教學科研基地進行。 供試草莓 品種為 艷麗 。草莓苗采用匍匐莖繁殖獲取, 試驗土壤為普通耕作土。選用生長勢和大小基本一致的草莓苗,定植前修剪部分老根,保留長度 6 cm 左右。 &nbsp;1.2 &nbsp;試驗方法 &nbsp;試驗共設(shè) 2 個 處理,分別為促成栽培和半促成栽培。促成栽培植株于 2017 年 9 月初定植, 9 月下旬扣棚膜保溫, 10 月中旬棚膜外上棉被;半促成栽培植株于 2017 年 9 月初定植 , 10 月下旬扣棚膜但晚上不關(guān)通 風口, 11 月上旬棚膜外上棉被(白天不揭棉被), 11 月下旬白天揭棉被進行升溫。每 個處理設(shè) 3 次重復,栽植 3 壟,每壟 80 株。 1.2.1 &nbsp;物候期觀測 從植株定植開始,每 3 d 對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植株生長狀態(tài)進行觀察記錄,分別記錄植株的現(xiàn)蕾閆琬婷,張志宏,劉月學:不同栽培模式對艷麗草莓生長發(fā)育及果實性狀的影響 51本文于 2018-08-02 收到 , 2018-08-18 收到修改稿 。 &nbsp;*遼寧省高等學校基本科研項目重點項目( LSNZD201706) 。 &nbsp;閆琬婷 E-mail: 562818633qq.com; 劉月學 為 通 信 作者, 電話: 13709834981, E-mail: yuexueliualiyun.com。 &nbsp;DOI: 10.16626/j.cnki.issn1000-8047.2019.01.011 不同栽培模式對艷麗草莓生長發(fā)育 &nbsp;及果實性狀的影響*閆琬婷,張志宏,劉月學 &nbsp;(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園藝學院 , 遼寧省草莓育種與優(yōu)質(zhì)栽培重點 實驗室, 遼寧 110866) &nbsp;摘 &nbsp; 要 &nbsp; 為探究不同栽培模式對草莓營養(yǎng)生長及果實性狀的影響,以草莓品種艷麗為試材,分別進行促成栽培和半促成栽培,調(diào)查不同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的 物候期、 生長指標、生理指標、果實產(chǎn)量和果實品質(zhì)。結(jié)果表明 : 促成栽培模式下草莓開花期、結(jié)果期均 比 半促成栽培模式 早 60 d 左右 ; 而半促成栽培模式下 草莓 株高、葉面積、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干鮮重,都不同程度高于促成栽培 模式 ,生長更旺盛 , 果實單株產(chǎn)量 比 促成栽培模式下 高 21.83%,一級序果平均單果重 二者 差異不明顯 ; 果實品質(zhì)方面,促成栽培 模式 好于半促成栽培模式。 &nbsp;關(guān)鍵詞 &nbsp; 草莓;栽培模式;生長發(fā)育 ;果實品質(zhì) &nbsp;中圖分類號 : S668.4 &nbsp; &nbsp; &nbsp;文獻標志碼 : A &nbsp; &nbsp; &nbsp;文章編號 : 1000-8047(2019)01-0050-04 草莓( Fragaria× ananassa Duch.)屬于薔薇科( Rosaceae) 草莓屬宿根性多年生 常綠草本植物,在園藝學上被歸為漿果類1。草莓不僅在世界小漿果生產(chǎn)中位居榜首,同時也是我國水果市場上的重要鮮果之一。在設(shè)施栽培中,促成和半促成 2 種栽培模式都可使草莓結(jié)果期和 成熟 上市期提早2。促成栽培模式抑制草莓進入休眠,通過適宜的條件使草莓繼續(xù)生長發(fā)育,因此在 遼寧省 沈陽地區(qū) 11 月下旬便可采收果實,采收期可持續(xù)到 1 月末;半促成栽培模式則是在植株休眠覺醒期,通過升溫阻斷其 休眠進程,促 使其 生長發(fā)育,因此相較促成栽培而言,結(jié)果期要晚許多,沈陽地區(qū)在 2 月中下旬才開始采收 果實 。一般認為促成栽培技術(shù)難度更大,管理復 雜,但果實成熟 期 比半促成栽培更早,售價也更高,因此更 能 迎合市場需要,經(jīng)濟效益更可觀。半促成栽培技術(shù)難度相對較低,受自然環(huán)境的制約不是很大,管理相對簡單, 可降低生產(chǎn)及人工成本,但其果實成熟 期 較促成 栽培 稍晚,市場優(yōu)勢較小。2 種栽培 模 式對草莓品種的休眠特性要求存在差異,休眠淺、需冷量 低 的品種適宜促成栽培,而休眠程度較深 、 需冷量 高 的品種較適宜半促成栽培。對于像艷麗這樣休眠程度中等的草莓品種來講,則 2 種栽培 模 式均可。 &nbsp;本研究以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自主育成的優(yōu)良草莓品種艷麗3為試材,分別進行促成和半促成栽培,調(diào)查不 同栽培模式對其生長發(fā)育和果實性狀的影響,綜合比較不同栽培模式下草莓的 物候期、 生長指標、生理指標、果實產(chǎn)量和果實品質(zhì)等, 以期為草莓設(shè)施栽培提供理論依據(jù)和參考意見。 &nbsp;1 &nbsp;材料與方法 &nbsp;1.1 &nbsp;試驗材料 &nbsp;試驗于 2017 年 9 月至 2018 年 4 月在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教學科研基地進行。 供試 草莓 品種為 艷麗 。草莓苗采用匍匐莖繁殖獲取, 試驗土壤為普通耕作土。選用生長勢和大小基本一致的草莓苗,定植前修剪部分老根,保留長度 6 cm 左右。 &nbsp;1.2 &nbsp;試驗 方法 &nbsp;試驗共設(shè) 2 個 處理,分別為促成栽培和半促成栽培。促成栽培植株 于 2017 年 9 月 初定植, 9 月下旬扣棚膜保溫, 10 月中旬棚膜外上棉被;半促成栽培植株 于 2017 年 9 月初 定植 , 10 月下旬扣棚膜但晚上不關(guān) 通 風口, 11 月上旬棚膜外上棉被(白天不揭棉被), 11 月下旬白天揭棉被進行升溫。每 個 處理設(shè) 3 次重復,栽植 3 壟,每壟 80 株。 &nbsp;1.2.1 &nbsp;物候期觀測 從植株定植開始,每 3 d 對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植株生長狀態(tài)進行觀察記錄,分別記錄植株的現(xiàn)蕾期、始花期、初果期、 果實 轉(zhuǎn)紅期和盛果期。 &nbsp;1.2.2 &nbsp;植株形態(tài)指標調(diào)查 分別在 2 種栽培模式下植株的定植期、始花期、初果期、盛果期選取有代表性的植株進行調(diào)查,分別 測定株高、葉面積4;在盛果期前測定 植株地上部與地下部的 鮮重、干重。 &nbsp;1.2.3 &nbsp;葉綠素及光合特性測定 分別在定植期、始花期、初果期、盛果期 4 個時期隨機選取 2 種栽培模式 下 1015 株苗的葉心向外第 3 片葉,采用丙酮乙醇混合液法5測定葉片葉綠素含量。 &nbsp;同樣在這 4 個時期,使用 Li-6400 型光合速率測定儀(美國 Li-Cor 公司),在晴朗的天氣條件下進行光合特性測定。每個處理選擇有代表性的植株5 株,測量時選擇葉心向外的第 3 片葉。 &nbsp;1.2.4 &nbsp;果實品質(zhì)指標測定 測定一級序果的可溶性蛋白(考馬斯亮藍染色法)、可溶性糖(蒽酮比色法)、可滴定酸(酸堿滴定法)、維生素 C(鉬藍比色法)、可溶性固形物(手持袖珍數(shù)字式阿貝折射儀) 含量 。使用意大利 TR 硬度計 測定第一茬果 的硬度。 &nbsp;1.2.5 &nbsp;平均單果重及產(chǎn)量測定 在第一茬果實成熟時,隨機采收每個處理的一級序果,每 個處理 10 株,用電子秤稱量果實重量,計算平均單果重。隨機標記 3 組草莓植株,每組 10株,從 12 月采收期開始到第 2 年 4 月結(jié)果期結(jié)束,每 3 d 采收 1 次果實,測定其產(chǎn)量。 &nbsp;1.3 &nbsp;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 Excel 2003 進行統(tǒng)計和圖表繪制,使用 DPS 7.0 進行方差分析。 &nbsp;2 &nbsp;結(jié)果與分析 &nbsp;2.1 &nbsp;物候期 &nbsp;促成栽培 模式 下草莓植株的開花期 、結(jié)果期等均早于半促成栽培 模式 。如 表 1 所示,促成栽培艷麗草莓果實轉(zhuǎn)紅期為 12 月 14 日,半促成栽培為2 月 18 日,促成栽培比半促成栽培提早 66 d;促成栽培 艷麗草莓 盛 果期在 12 月 26 日,半促成栽培在 2 月 28 日,促成栽培比半促成栽培提早 64 d。 &nbsp;2.2 &nbsp;植株生長特性 &nbsp;相比半促成栽培植株,始花期以前促成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的株高增長迅速,增長量較大;在始 &nbsp;表 1 &nbsp;不同栽培模式對草莓物候期的影響 &nbsp; &nbsp; 月 -日 處理 &nbsp;現(xiàn)蕾期 &nbsp;始 花期 &nbsp;初果期 &nbsp;果實 轉(zhuǎn)紅期 &nbsp;盛 果 期 &nbsp;促成栽培 &nbsp;11-03 11-10 11-25 12-14 12-26 半促成栽培 &nbsp;12-23 12-30 01-27 02-18 02-28 花期之后,促成栽培植株的株高增加緩慢;半促成栽培模式下, 始花期以前株高增長相對緩慢,在始花期之后,株高增加則更為迅速,增長量較大。 &nbsp;由圖 1 可見,促成栽培模式 下艷麗草莓在始花期平均株高達到 17.67 cm,與同一階段的半促成栽培植株 對比要高 31.52%;在初果期,促成栽培模式下平均株高為 19.88 cm,比同階段半促成栽培植株高 10.67%;而在盛果期,雖然 2 種栽培模式下平均株高均達最大值,但半促成栽培模式下的平均株高反超促成栽培 植株,高 12.02%。 &nbsp;aaababba051015202530定植期 始花期 初果期 盛果期株高/cm促成栽培 半促成栽培圖 1 &nbsp;不同栽培模式對草莓株高的影響 &nbsp;與株高生長趨勢相似,促成栽培模式對草莓生長前期的葉片生長促進作用較大,半促成栽培模式對草莓生長后期的 葉片生長促進作用較大,在盛果期, 半促成栽培 下植株的平均葉面積反超促成栽培(圖 2)。 &nbsp;aaabbbba0204060定植期 始花期 初果期 盛果期葉面積/cm²促成栽培 半促成栽培圖 2 &nbsp;不同栽培模式對草莓葉面積的影響 &nbsp;在始花期,促成栽培模式下艷麗草莓植株平均葉面積為 24.67 cm2,與 同階段半促成栽培模式下的植株對比增大 21.56%;在初果期,促成栽培 模式 下植株平均葉面積比同階段半促成栽培 模式 增大 10.56%;在盛果期時, 2 種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的平均葉面積均達 最大值,分別為 35.27、 39.91 cm2,閆琬婷,張志宏,劉月學:不同栽培模式對艷麗草莓生長發(fā)育及果實性狀的影響52 &nbsp; 半促成栽培模式下植株平均葉面積更大(圖 2)。 &nbsp;從前面結(jié)果可以看出,進入盛果期后,半促成栽培模式 下草莓植株高 度 和葉面積都要反超促成栽培模式 ,這一結(jié)果在植株的鮮重、干重上也得到體現(xiàn)。在盛果期前,半促成栽培模式對草莓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鮮、干重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表 2)。在這一時期,半促成栽培模式下艷麗 草莓的地上 、地下 部分 鮮重 分別比促成栽培 模式高 21.22%、 25.21%,地上、地下 部分干重分別 比促成栽培模式 高 22.91%、 10.37%,差異顯著。 &nbsp;表 2 &nbsp;不同栽培模式對草莓植株鮮重和干重的影響 處理 &nbsp;地上鮮重 /g 地下鮮重 /g 地上干重 /g 地下干重 /g 促成栽培 &nbsp;68.32± 4.21 b 20.03± 1.96 b 19.82± 0.88 b 4.82± 0.32 b 半促成栽培 &nbsp;82.82± 3.72 a 25.08± 2.35 a 24.36± 0.65 a 5.32± 0.17 a 注:同列數(shù)據(jù)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 P0 .05)。 下同。 &nbsp;2.3 &nbsp;葉綠素含量及光合特性 &nbsp;由圖 3 可知, 在草莓生長期內(nèi), 2 種栽培模式下艷麗草莓的葉片平均葉綠素含量隨著生長時期的推移呈現(xiàn)先增長后降低的趨勢,在定植期葉片平均葉綠素含量最低,在初果期葉片平均葉綠素含量最高。 &nbsp;2 種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在定植期和始花期的 &nbsp;aabbaaaa0.51.01.52.0定植期 始花期 初果期 盛果期葉綠素含量/(mg/g)促成栽培 半促成栽培圖 3 &nbsp;不同栽培模式對草莓葉片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nbsp;葉片平均葉綠素含量差異并不顯著,促成栽培模式下的葉綠素含量要稍高些;到初果期后,半促成栽培模式 下植株葉片的平均葉綠素含量要明顯升高,比同時期促成栽培 模式 下的葉片平均葉綠素含量高出 15.54%,到盛果期仍保持同樣趨勢(圖 3)。 &nbsp;2 種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在始花期、初果期、盛果期的凈光合速率、蒸騰速率、氣孔導度、胞間二氧化碳濃度均表現(xiàn)為半促成栽培 模式 高于促成栽培模式(表 3)。3 個時期的 半促成栽培模式 凈光合速率比促成栽培模式 分別高 11.83%、 20.42%、21.96%,蒸騰速率 分別高 18.43%、 30.30%、 33.08%,氣孔導度分別高 24.21%、 20.67%、 23.01%, 胞間二氧化碳濃度 分別高 22.46%、28.25 %、 23.31%。 &nbsp;表 3 &nbsp;不同栽培模式對草莓植株光合特性的影響 &nbsp;時期 &nbsp;處理 &nbsp;凈光合速率 &nbsp;/( mol·m-2· s-1) 胞間二氧化碳 濃度 /( mol/mol) 氣孔導度 &nbsp;/( mmol· m-2· s-1) 蒸騰速率 &nbsp;/( mmol· m-2· s-1) 始花期 &nbsp;促成栽培 &nbsp;13.02± 0.42 b 236.00± 11.81 b 183.41± 17.34 b 7.65± 0.38 b 半促成栽培 &nbsp;14.56± 1.56 a 289.00± 30.34 a 227.82± 18.16 a 9.06± 0.45 a 初果期 &nbsp;促成栽培 &nbsp;10.43± 0.66 b 188.77± 8.50 b 152.20± 8.21 b 5.28± 0.25 b 半促成栽培 &nbsp;12.56± 0.71 a 242.10± 23.02 a 183.66± 9.66 a 6.88± 0.73 a 盛果期 &nbsp;促成栽培 &nbsp; 8.47±0.47 &nbsp;b 179.41± 6.98 b 92.24± 7.87 b 4.02± 0.45 b 半促成栽培 &nbsp;10.33± 0.51 a 221.23± 13.72 a 113.46± 7.64 a 5.35± 0.52 a 2.4 &nbsp;果實內(nèi)在品質(zhì) &nbsp;從表 4 可以看出,促成栽培 模式下艷麗草莓果實的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維生素 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均不同程度高于半促成栽培模式, 促成栽培模式下 各項指標分別 比半促成栽培模式高 10.42%、 6.35%、 3.29%、 22.06%、 11.03%。但 2 種栽培模式果實硬度差異不大,半促成栽培 模式下果實平均硬度稍高些。 &nbsp;表 4 &nbsp;不同栽培模式對艷麗草莓果實品質(zhì)的影響 &nbsp;處理 &nbsp;可溶性糖含量 &nbsp;/% 可滴定酸含量 /% 維生素 C 含量 &nbsp;/( mg/kg) &nbsp;可溶性蛋白含量 &nbsp;/( mg/g) &nbsp;可溶性 固形物含量 /% 硬度 &nbsp;/( kg/cm2) &nbsp;促成栽培 &nbsp;8.16± 0.20 a 0.67± 0.05 a 705.8± 8.5 a 0.83± 0.08 a 9.36± 0.42 a 2.74± 0.21 a 半促成栽培 &nbsp;7.39± 0.15 b 0.63± 0.03 a 683.3± 7.3 b 0.68± 0.06 b 8.43± 0.68 b 2.86± 0.33 a 2.5 &nbsp;產(chǎn)量 試驗結(jié)果 表明,半促成栽培 模式 下艷麗 草莓一級序果平均單果重比促成栽培 模式稍高 ,差異不顯著 (表 5);但平均單株產(chǎn)量半促成栽培模式53閆琬婷,張志宏,劉月學:不同栽培模式對艷麗草莓生長發(fā)育及果實性狀的影響 &nbsp; 半促成栽培 模式 下植株平均葉面積更大 ( 圖 2) 。 &nbsp;從前面結(jié)果可以看出,進入盛果期后,半促成栽培 模式 下草莓植株高 度 和葉面積都要反超促成栽培 模式 ,這一結(jié)果在植株的鮮 重、 干重上也得到體現(xiàn)。在盛果期前,半促成栽培模式對草莓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鮮、干重有不同程度 的 促進作用(表 2)。在這一時期,半促成栽培 模式 下艷麗 草莓 的地上 、 地下 部分 鮮重 分別比促成栽培 模式 高 21.22%、 25.21%,地上、地下 部分 干重分別 比促成栽培 模式 高 22.91%、 10.37%,差異顯著 。 &nbsp;表 2 &nbsp;不同栽培模式對草莓植株鮮重 和干重 的影響 &nbsp;處理 &nbsp;地上鮮重 /g 地下鮮重 /g 地上干重 /g 地下干重 /g 促成栽培 &nbsp;68.32± 4.21 b 20.03± 1.96 b 19.82± 0.88 b 4.82± 0.32 b 半促成栽培 &nbsp;82.82± 3.72 a 25.08± 2.35 a 24.36± 0.65 a 5.32± 0.17 a 注: 同列數(shù)據(jù)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 P 0.05)。 下同。 &nbsp;2.3 &nbsp;葉綠素 含量 及光合特性 &nbsp;由 圖 3 可知, 在草莓生長期內(nèi), 2 種 栽培模式下艷麗草莓的葉片平均葉綠素含量隨著生長時期的推移呈現(xiàn)先增長后降 低 的趨勢,在定植期葉片平均葉綠素含量最低,在初果期葉片平均葉綠素含量最高。 &nbsp;2 種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在定植期和始花期的 &nbsp;aabbaaaa0.51.01.52.0定植期 始花期 初果期 盛果期葉綠素含量/(mg/g)促成栽培 半促成栽培圖 3 &nbsp;不同栽培模式對 草莓 葉片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nbsp;葉片平均葉綠素含量差異并不顯著,促成栽培 模式下的葉綠素含量要稍高些;到初果期后,半促成栽培 模式 下植株葉片的平均葉綠素含量要明顯升高,比同時期促成栽培 模式 下的葉片平均葉綠素含量高出 15.54%,到盛果期仍保持同樣趨勢 ( 圖 3) 。 &nbsp;2 種栽培模式下草莓植株在始花期、初果期、盛果期的凈光合速率、蒸騰速率、氣孔導度、 胞間二氧化碳濃度均 表現(xiàn)為半促成栽培 模式 高于促成栽培 模式 (表 3) 。 3 個 時期 的 半促成栽培 模式 凈光合速率 比 促成栽培 模式 分別高 11.83%、 20.42%、21.96%, 蒸騰速率 分別高 18.43%、 30.30%、 33.08%,氣孔導度 分別高 24.21%、 20.67%、 23.01%, 胞間二氧化碳濃度 分別高 22.46%、 28.25%、 23.31%。 &nbsp;表 3 &nbsp;不同栽培模式對 草莓 植株光合特性的影響 &nbsp;時期 &nbsp;處理 &nbsp;凈光合速率 &nbsp;/( mol· m-2· s-1) &nbsp;胞間二氧化碳 濃度 &nbsp;/( mol/mol) &nbsp;氣孔導度 &nbsp;/( mmol· m-2· s-1) &nbsp;蒸騰速率 &nbsp;/( mmol· m-2· s-1) &nbsp;始花期 &nbsp;促成栽培 &nbsp;13.02± 0.42 b 236.00± 11.81 b 183.41± 17.34 b 7.65± 0.38 b 半促成栽培 &nbsp;14.56± 1.56 a 289.00± 30.34 a 227.82± 18.16 a 9.06± 0.45 a 初果期 &nbsp;促成栽培 &nbsp;10.43± 0.66 b 188.77± 8.50 b 152.20± 8.21 b 5.28± 0.25 b 半促成栽培 &nbsp;12.56± 0.71 a 242.10± 23.02 a 183.66± 9.66 a 6.88± 0.73 a 盛果期 &nbsp;促成栽培 &nbsp; 8.47± 0.47 b 179.41± 6.98 b 92.24± 7.87 b 4.02± 0.45 b 半促成栽培 &nbsp;10.33± 0.51 a 221.23± 13.72 a 113.46± 7.64 a 5.35± 0.52 a 2.4 &nbsp;果實內(nèi)在品質(zhì) &nbsp;從 表 4 可以看出, 促成栽培 模式 下艷麗 草莓 果實的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維生 素 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 含量 均不同程度高于半促成栽培 模式 , 促成栽培模式下 各項指標分別 比半促成栽培模式 高 10.42%、 6.35%、 3.29%、 22.06%、 11.03%。但 2 種栽培模式 果實硬度差異不大,半促成栽培 模式 下果實平均硬度稍高些。 &nbsp;表 4 &nbsp;不同栽培模式對艷麗 草莓 果實品質(zhì)的影響 &nbsp;處理 &nbsp;可溶性糖 含量 &nbsp;/% 可滴定酸 含量 &nbsp;/% 維生素 C 含量 &nbsp;/( mg/kg) &nbsp;可溶性蛋白 含量 &nbsp;/( mg/g) &nbsp;可溶 性 固形物 含量 &nbsp;/% 硬度 &nbsp;/( kg/cm2) &nbsp;促成栽培 &nbsp;8.16± 0.20 a 0.67± 0.05 a 705.8± 8.5 a 0.83± 0.08 a 9.36± 0.42 a 2.74± 0.21 a 半促成栽培 &nbsp;7.39± 0.15 b 0.63± 0.03 a 683.3± 7.3 b 0.68± 0.06 b 8.43± 0.68 b 2.86± 0.33 a 2.5 &nbsp;產(chǎn)量 &nbsp;試驗結(jié)果 表明,半促成栽培 模式 下艷麗 草莓 一級序果平均單果重比促成栽培 模式 稍高 ,差異不顯著 (表 5);但平均單株產(chǎn)量半促成栽培 模式比促成栽培模式高 21.83%,差異顯著。 &nbsp;表 5 &nbsp;不同栽培模式對草莓產(chǎn)量的影響 &nbsp;處理 &nbsp;一級序果平均單果重 /g 平均單株產(chǎn)量 /g 促成栽培 &nbsp;36.33± 0.95 a 214.42± 7.25 b 半促成栽培 &nbsp;37.06± 1.02 a &nbsp;261.23±11.63 &nbsp;a 3 &nbsp;結(jié)論與討論 &nbsp;2 種栽培模式下艷麗草莓植株物候期差異非常明顯。促成栽培模式下 11 月末便可采收果實,采收期可持續(xù)到 3 月末;半促成栽培模式相較促成栽培模式而言,結(jié)果期要晚許多,1 月末方開始采收果實 ,比促成栽培遲 64 d。 &nbsp;草莓的地上部分生長指標均表現(xiàn)為半促成栽培大于促成栽培。這說明,草莓在半促成栽培模式下,更利于營養(yǎng)成分的積累,植株更大、 更壯。與植株營養(yǎng)生長相似,植株在半促成栽培模式下,積累的營養(yǎng)成分更多,所以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干重、鮮重都顯著高于促成栽培模式,植株生長狀態(tài)更好。這一現(xiàn)象可能是由于半促成栽培下草莓經(jīng)歷了休眠期,而休眠是草莓植株生長發(fā)育過程中一個重要階段,植株通過進入休眠狀態(tài)來適應冬季寒冷環(huán)境,是草莓對不良環(huán)境的自我防御手段6-9,較長時間的休眠促進后期草莓植株營養(yǎng)生長,從而表現(xiàn)為半促成栽培模式下植株營養(yǎng)生長強于促成栽培模式 。植株較旺盛的營養(yǎng)生長導致花期開花數(shù)量增加,這可能也是半促成栽培 模式下草莓產(chǎn)量高于促成栽培模式的原因之一。 &nbsp;在初果期和盛果期,促成栽培模式下葉片葉綠素含量與半促成栽培模式 差異顯著,均表現(xiàn)為半促成栽培高于促成栽培,其他時期差異不大。半促成栽培草莓 植株的各個光合 特性指標 高于 同時期的促成栽培,光合作用更旺盛。同樣可能是由于半促成栽培模式下草莓經(jīng)歷了休眠期,使后期草莓植株營養(yǎng)生長旺盛,相應光合作用更強。 &nbsp;在促成栽培模式下草莓果實的可溶性 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維生素 C、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半促成栽培模式,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差異最為顯著, 2 種栽培模式下果實硬度差異不大,可見促成栽培草莓果實品質(zhì)要稍好于半促成栽培。 &nbsp;影響果實品質(zhì)的因素有氣候 條件、 田間管理等,果實品質(zhì)各指標從坐果期開始積累,并不是在果實成熟后期才開始。本研究中 2 種栽培模式之間的差異可能是由于促成栽培 模式 下果實從 坐 果期到成熟期在 11 月末 至 12 月末,半促成栽培模式 下果實從坐果期到成熟期在 1 月末至 2 月末 ,促成栽培模式下,晝夜溫差更大,夜間植株呼吸作用減弱,能量減少,物質(zhì)的積累也就相對增加,因此果實品質(zhì)較好。此外,半促成栽培模式下草莓開花坐果多,產(chǎn)量的增加也可能是導致品質(zhì)下降的原因之一。 &nbsp;促成栽培模式 下草莓成熟期正值北方地區(qū)一年中最冷時期,水果市場的淡季10,卻是草莓第一批上市的時期,草莓市場售價每 千克 60 80 元,后續(xù)隨著草莓的大量上市,價格會逐漸下降,不過直至元旦、春節(jié)期間的價格也不會跌破每 千克 60元。半促成栽培草莓上市時間晚,其他水果也開始上市,草莓售價會降低,即使半促成栽培草莓產(chǎn)量較高,但經(jīng)濟效益可能反而低于促成栽培。 &nbsp;總之,就艷麗草莓而言, 2 種栽培模式均可用于生產(chǎn)栽培,但促成栽培 模式上市時間早、品質(zhì)更佳,生產(chǎn)中可優(yōu)先選擇此栽培模式。 &nbsp;參考文獻 1 雷家軍, 代漢萍 , 譚昌華 ,等. 中國草莓屬植物的分類研究 . 園藝學報,2006 , 33(1 ): 1-5. 2 苗永建. 北方日光溫室草莓促成栽培技術(shù) . 基層農(nóng)技推廣 , 2014(2 ):68-71. 3 李 &nbsp;賀, 代紅艷, 劉月學 ,等. 草莓新品種 艷麗/ 張運濤 , 雷家軍. 草莓研究進展() .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 2015. 4 張憲政. 植物葉綠素含量測定方法比較研究 . 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1985( 4):84- 87. 5 孫樹興, 王玉葉, 劉建萍 ,等 . 園藝研究法 .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出版社,1996 :23- 35. 6 Guttridge C G. The effects of winter chilling on the subseque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ivated strawberry. Plant J of Hort Sci, 1958, 33(2): 119-127. &nbsp;7 Ottel J, Malcolm N D. Dormancy and growth of strawberry. Plant Proc Amer Soc Hort Sci, 1966, 42(89): 322-330. 8 Fujime Y, Yamasaki N Y. Effects of pretreatment, day length and temperature on induction and breaking of dormancy in strawberry plant. Plant J of Japanese Soc Hort Sci, 1988, 56(4): 444-451. 9 Lee B T, Takahashi K, Sugiyama T. Studies on dormancy in strawberry plant varietal difterence in chilling requirement in breaking dormancy. Plant J of Japanese Soc Hort Sci, 1968, 37: 129-134. 10 Masny A, Pruski K, Zurawicz E, et al. Breeding value of selected dessert strawberry (Fragaria ananassa Duch.) cultivars for ripening time, fruit yield and quality. Euphytica, 2016, 207(2): 969-978.</p>

注意事項

本文(不同栽培模式對“艷麗”草莓生長發(fā)育及果實性狀的影響.pdf)為本站會員(magazine@RS)主動上傳,園藝星球(共享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版權(quán)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園藝星球(共享文庫)(發(fā)送郵件至admin@cngreenhouse.com或直接QQ聯(lián)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wǎng)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




固源瑞禾
關(guān)于我們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18-2020 華科資源|Richland Sources版權(quán)所有
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京ICP備09050149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8994號


 

 

 

收起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