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菌核病病菌子囊盤的形成條件研究.pdf
2018年第 6期 CHINA PLANT PROTECTION 20 1 8,VoI. 38 .No. 6 辣椒菌核病 ( Sclerotinia rot of pepper ) 是由子囊 菌門核盤菌屬核盤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 Lib. ) de Bary 侵染引起的一種真菌病害 1 。 該病菌的寄主 范圍廣泛 , 可侵染 75科 278屬 408種及 42亞種或 變種的植物 2 。 隨著設施辣椒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和 連茬種植 , 辣椒菌核病發(fā)生和為害日趨嚴重 , 一般年 份可引起近 30 保護地的辣椒成株死亡 , 嚴重時高 達 50 以上 , 目前 , 已成為遼寧地區(qū)辣椒生產(chǎn)的重 要病害之一 , 嚴重影響保護地辣椒種植業(yè)的持續(xù)發(fā) 展 3 -4 。 辣椒菌核病病菌子囊盤的形成條件研究 于舒怡 1 , 劉志恒 2* , 邵 丹 3 , 劉長遠 1 ( 1. 遼寧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 遼寧沈陽 110161 ; 2. 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學院 , 遼寧沈陽 110866 ; 3. 安華農(nóng)業(yè)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沈陽中心支公司 , 遼寧沈陽 110141) 摘要 : 在室內(nèi)人工設置條件下 , 采用平板培養(yǎng)方法研究了辣椒菌核病病菌子囊盤的發(fā)育歷程 ,探討了菌核大小 、 營養(yǎng) 條件 、 溫度 、光照等因素對子囊盤形成的影響 。 結果表明 , 辣椒菌核病病菌子囊盤的發(fā)育歷期可分為針狀期 、 膨大期 、 漏斗期和平盤期 , 持續(xù)時間 1 30 d 。 菌核的大小是影響子囊盤直徑和發(fā)育歷期的內(nèi)在關鍵因素 。 前期 4 低溫處理 可顯著提高菌核萌發(fā)率 。 菌核在 15 25 范圍內(nèi)均可萌發(fā)產(chǎn)生子囊盤 , 最佳溫度為 20 。 菌核必須在光照下才可萌 發(fā)形成子囊盤 ,但長期光照亦會產(chǎn)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 營養(yǎng)物質和紫外光照射無法有效促進菌核萌發(fā)形成子囊盤 。 關鍵詞 : 辣椒菌核病 ; 子囊盤 ; 生物學特性 中圖分類號 : S436.418.1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672-6820 ( 2018) 06-0016-07 Study on deveIopment conditions for apothecium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on pepper Yu Shuyi 1 , Liu Zhiheng 2 , Shao Dan 3 , Liu Changyuan 1 ( 1.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Liaon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henyang Liaoning 110161, China; 2.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866, China; 3.Shenyang Central Sub-branch Company, Anhua Agricultural Insurance Company Ltd., Shenyang Liaoning 110141, China )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apothecia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on pepper was studied at artificial condition by plate methods in lab, and effects of sclerotial size, nutrients, temperature and light on apothecial development of S. sclerotiorum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velopment of apothecia of S. sclerotiorum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needle -like stage, expanding stage, funnel stage and flat pan stage, and the duration ranged from 1 to 30 days. Sclerotial size was a critical factor affecting diameter and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apothecia. Germination rate of the apothecium could be significantly promoted by low temperature treatment at 4 in prophase. Apothecia could grow at the temperature with the range from 15 to 25 , and 20 was the optimum temprature. Light w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apothecial development, while long time light brought inhibitory effect. Nutrients and ultraviolet light could not promote development of the apothecia. Key words: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on pepper; apothecium;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收稿日期 : 2018-04-11 作者簡介 : 于舒怡 , 博士 , 副研究員 , 從事園藝作物病害研究 。 E- mail : crea0115163 .com * 通訊作者 : 劉志恒 , 博士 , 教授 , 從事植物病理學 、 真菌學等教學與研究工作 。 E- mail : lzzh1954163 .com 。 16 · · 2018 年第 6 期 CHINA PLANT PROTECTION 20 18 ,VoI. 38 .No. 6 菌核是核盤菌在土壤或病殘體中的主要越冬形 態(tài)和初侵染源 , 其形成的數(shù)量及存活狀態(tài)直接影響 著下茬作物或翌年辣椒菌核病的初侵染源基數(shù)和流 行程度 5 -7 。 子囊盤是核盤菌的有性世代 , 明確子囊 盤發(fā)育歷期及其影響條件是辣椒菌核病精準預測和 防治的基礎 。 目前 , 關于核盤菌的遺傳多樣性 8 -11 、 生物學特性 3 , 12 -13 、 子囊盤的消長動態(tài)與病害流行程 度之間的關系 6 , 14 -15 、 利用核盤菌菌核上重寄生菌的 生物防治 15 -19 等方面均已開展了系統(tǒng)研究 。 但尚未 見有關辣椒菌核病病菌在人工培養(yǎng)條件下子囊盤的 發(fā)育歷期及其影響因子的相關報道 。 本研究通過室內(nèi) 人工誘導試驗 ,明確了辣椒菌核病病菌子囊盤發(fā)育歷 期 , 開展了菌核大小 、 營養(yǎng)條件及環(huán)境因素對辣椒菌 核病病菌子囊盤形成速度及成熟影響研究 , 以期建立 辣椒菌核病病菌子囊盤和子囊孢子快速大量產(chǎn)生的 方法 ,為進一步開展子囊盤形成的分子調(diào)控機理和子 囊孢子侵染寄主致病機制的相關研究奠定基礎 。 1 材料與方法 1 .1 供試材料 供試菌株由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真菌實驗室提供 , 分 離自遼寧省北票市蒙古營鄉(xiāng)躍進示范園試驗田的辣 椒病株 。 病原菌菌核的獲取 : 采用基礎培養(yǎng)基 查氏 培養(yǎng)基 ( Czapek ), 用等量的果糖替換蔗糖 , 酵母浸 汁替換硝酸鉀 , 培養(yǎng)溫度 25 , pH 為 6。 在新培養(yǎng) 的病菌菌落邊緣打孔挑取菌餅 ( d =6. 5 mm ), 置于該 培養(yǎng)基平板 ( d =90 mm ) 上 , 培養(yǎng) 7 d 后即可獲得大 量菌核 3 。 1 .2 培養(yǎng)條件對菌核菌子囊盤形成的影響 1 .2 .1 營養(yǎng)條件 在滅菌的 廣口瓶 ( d =5 cm ) 內(nèi) 鋪約 2 cm 厚細沙 ( 基建 河沙 過 60目 篩并干熱 滅菌 ), 選擇 5粒 ( d =5 mm ) 成熟度一致的菌核分 別 置于 細沙 上 , 分 別設 置 10 mL PD 培養(yǎng) 液 、 10 mL 2 蔗糖 溶液 和 10 mL 無 菌 水 3種處 理 。 再向 內(nèi)均 勻噴灑無 菌 水 , 直 至細沙吸 水飽 和 , 用 透氣 性 封口膜封住瓶口 。 每個處 理 10次 重 復 。 置于 20 下 保濕 培養(yǎng) , 逐日觀察 、 記錄每個 菌 核上子囊盤的形成 情況 , 并計算 菌核 萌 發(fā) 率 。 1 .2 .2 初始菌核大小 將 菌核 按 直 徑 大小分為 3個級別 , 1級 : 菌核直 徑 5 mm ; 2級 : 3 mm 菌核直 徑 5 mm ; 3級 : 菌核 直 徑 3 mm 。 分 別選擇 5粒不同級別 , 成熟度一致的 菌核置于 鋪滿細沙 的 廣口瓶 上 。 每個處 理 10次 重 復 。 置于 20 下 保濕 培養(yǎng) , 逐日觀察 、 記錄每個 菌核 上子囊盤的形成 情況 , 并計算 菌核 萌 發(fā) 率 。 1 .2 .3 前期低溫處理 將 50粒 ( d =5 mm ) 成熟度一致的菌核分 別經(jīng)低 溫 處 理 ( 4 ) 和室溫 處 理 ( 20 ) 7、 15 、 30 d 和 60 d 后 , 再 置于 20 下 保濕 培養(yǎng) , 培養(yǎng)條件 同 1. 2. 1, 逐 日觀察 、 記錄每個 菌核上子囊盤的形成 情況 , 并計算 菌核 萌 發(fā) 率 。 1 .2 .4 紫外光照處理 將 50粒 ( d =5 mm ) 成熟度一致的菌核進行 紫外 光照射 ( 額 定 功率 30 W , 照射距 離 40 cm ), 照射時 間分 別 為 10、 30、 60 min , 以未 照射 的菌核為對 照 , 再 置于 20 下 保濕 培養(yǎng) 。 培養(yǎng)條件 同 1. 2. 1, 逐日觀 察 、 記錄每個 菌核上子囊盤的形成 情況 , 并計算 菌核 萌 發(fā) 率 。 1 .2 .5 培養(yǎng)溫度 選擇 5粒 ( d =5 mm ) 成熟度一致的菌核置于 鋪 滿細沙 的 廣口瓶 上 , 分 別 置于 5、 10、 15、 20、 25 和 30 恒 溫 保濕 培養(yǎng) , 每個處 理 10次 重 復 , 逐日觀 察 、 記錄每個 菌核上子囊盤的形成 情況 , 并計算 菌核 萌 發(fā) 率 。 1 .2 .6 光照處理 將 50粒 ( d =5 mm ) 成熟度一致的菌核分 別 置于 全光照 、 全黑暗 、 12 h 光暗交 替 ( 500 lux ) 3種處 理 。 逐日觀察 、 記錄每個 菌核上子囊盤的形成 情況 , 培養(yǎng) 條件 同 1. 2. 1, 并計算 菌核 萌 發(fā) 率 。 菌核 萌 發(fā) 率 ( ) =( 萌 發(fā)菌核數(shù)量 /供試菌核數(shù) 量 ) × 100 1 .3 子囊盤和子囊孢子形態(tài)測定 采用 游標卡尺 測量子囊盤 柄 長度和子囊盤直 徑 。 隨 機 選 取人工培養(yǎng)產(chǎn)生的成熟子囊盤 , 在 -25 條件下 包埋 制作 冷凍組織切片 。 應 用 LEICA - CM1100 型冷凍切片 機 切片 , 在 光 學 顯微鏡 下 觀察 記載 子囊盤 、 子囊孢子等形態(tài)特 征 , 并 進行 拍照 。 1 .4 數(shù)據(jù)處理 用 Excel 進行原 始 數(shù) 據(jù)處 理 , 用 SPSS 13 . 0統(tǒng) 計 軟 件進行方 差 分 析 。 17 · · 2018 年第 6 期 CHINA PLANT PROTECTION 20 1 8,VoI. 38 .No. 6 a b c d e f a.菌核萌發(fā)產(chǎn)生子囊盤柄 b-c. 子囊盤柄逐漸伸長 , 并具有背地性 d.子囊盤柄頂端膨大呈碗狀 e.子囊盤柄逐漸展開 f.成熟子囊盤 圖 1 辣椒菌核病病菌子囊盤生長過程 a. b. 子囊和子囊孢子 c. 子囊盤切面 圖 2 辣椒菌核病病菌子囊盤 、 子囊及子囊孢子形態(tài) 2 結果與分析 2 . 1 子囊盤發(fā)育歷程 觀察辣椒菌核病病菌子囊盤生長過程 ( 圖 1): 菌核萌發(fā)產(chǎn)生子囊盤可分為針狀期 ( 子囊盤直徑 0. 5 mm )、 膨大期 ( 0. 5 mm 子囊盤直徑 1. 0 mm )、 漏斗期 ( 子囊盤直徑 1. 0 mm ) 和平盤期 。 針狀期 : 菌 核萌發(fā)初期 , 產(chǎn)生芽狀白色至黃色突起 ( 子囊盤柄 ) ( 圖 1a ), 頂端深褐色 , 子囊盤柄逐漸伸長 , 并具有背 地性和向光性 , 為期 20 d 左右 ( 圖 1b c ); 膨大期 : 子囊盤頂端膨大呈碗狀 ( 圖 1d ), 子囊盤初生色澤較 淺 , 呈淺黃色至黃色 , 逐漸變?yōu)闇\黃褐色或黃褐色 , 為期 1 5 d ; 漏斗期 : 子囊盤逐漸變大 , 展開呈漏斗 狀 ( 圖 1e ), 為期 7 10 d ; 平盤期 : 子囊盤平展為圓形 或不規(guī)則花瓣形的成熟子囊盤 ( 圖 1f ), 為期 5 7 d 。 單一菌核可同時產(chǎn)生 1 16 個子囊盤柄 。 菌核 萌發(fā)生產(chǎn)的初生子囊盤棕黃色 , 成熟時 , 色澤略變 白 。 子囊盤存活時間變化較大 , 為 1 30 d , 而后逐漸 18 · · 2018 年第 6 期 CHINA PLANT PROTECTION 20 18 ,VoI. 38 .No. 6 處理溫度 ( ) 處理時間 ( d ) 產(chǎn)盤持續(xù)時間 ( d ) 子囊盤柄數(shù)量 ( 個 ) 子囊盤數(shù)量 ( 個 ) 子囊盤直徑 ( mm ) 菌核萌發(fā)率 ( ) 4 7 ( 62.10 ± 15.34) c ( 67.00 ± 25.15) d ( 12.00± 2.82) c ( 4.08± 0.93 ) cd ( 14.00± 4.89) d 4 15 ( 58.40 ± 12.82) cd ( 71.00 ± 21.86 ) c ( 11.00± 1.86 ) c ( 4.22± 1.58) c ( 18.00± 5.74 ) c 4 30 ( 77.80 ± 19.25 ) b ( 185.00± 42.88) b ( 25.00± 4.82) b ( 4.57 ± 1.05) b ( 44.00± 11.21) b 4 60 ( 84.20± 18.59) a ( 215.00± 50.31) a ( 31.00± 6.57 ) a ( 5.82± 1.57 ) a ( 50.00± 15.52) a 20 7 ( 55.60 ± 13.27 ) d ( 58.00± 11.58) e ( 8.00± 1.68 ) cd ( 4.16 ± 0.82) c ( 12.00± 3.58) d 20 15 ( 53.80± 11.25) d ( 59.00± 20.24) e ( 10.00± 2.07 ) c ( 3.94 ± 0.89) d ( 12.00± 2.84) d 20 30 ( 54.20± 9.57) d ( 62.00 ± 18.59) de ( 8.00± 1.49) cd ( 4.05± 1.52) cd ( 8.00± 1.35) e 20 60 ( 55.30± 11.96) d ( 64.00 ± 18.73 ) de ( 7.00 ± 2.25) d ( 3.99 ± 0.54) d ( 10.00± 0.94) de 表 3 前期低溫處理對辣椒菌核病病菌子囊盤形成的影響 1) 1) 同列數(shù)據(jù)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 ( P 0.05 )。 培養(yǎng)條件 產(chǎn)盤持續(xù)時間 ( d ) 子囊盤柄數(shù)量 ( 個 ) 子囊盤數(shù)量 ( 個 ) 子囊盤直徑 ( mm ) 菌核萌發(fā)率 ( ) PD 培養(yǎng)液 - - - - - 2 蔗糖溶液 - ( 15.00± 3.94 ) b - - ( 5.00± 1.56 ) b 無菌水 ( 57.80 ± 15.62 ) a ( 55.00± 7.63 ) a ( 11.00± 3.55) a ( 4.12± 0.85) a ( 20.00± 6.33) a 表 1 營養(yǎng)條件對辣椒菌核病病菌子囊盤形成的影響 1) 1) - 為不產(chǎn)生 ; 同列數(shù)據(jù)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 ( P 0.05 )。 萎縮枯死 。 成熟子囊盤直徑 4 9 mm , 子囊盤柄 7 20 mm 。 子囊著生于子囊盤上 , 無色 , 長圓筒形 , 頂部 鈍圓 , 基部漸緩變細 , 大小 ( 90 139 ) m × ( 6 11) m 。 子囊盤自漏斗期至平盤期 , 經(jīng)輕微震動即可自 行彈射白色漫霧狀子囊孢子 , 為期 1 30 d 。 每個子 囊含 8個子囊孢子 。 子囊孢子無色 , 橢圓形 , 單胞 , 大小 ( 6 14 ) m × ( 3 7) m ( 圖 2)。 2 .2 營養(yǎng)條件對子囊盤形成的影響 營養(yǎng)條件對菌核萌發(fā)形成子囊盤有明顯差異 ( 表 1)。 其中 , 菌核僅在細沙上能夠順利萌發(fā)產(chǎn)生子 囊盤 , 菌核萌發(fā)率為 20 ; 僅有 5 的菌核在 2 蔗 糖溶液的營養(yǎng)條件上萌發(fā)產(chǎn)生少量子囊盤柄 , 子囊 盤柄生長 3 5 d 后逐漸枯萎失去繼續(xù)萌發(fā)的潛能 ; 而菌核在 PD 培養(yǎng)液的營養(yǎng)條件上僅能產(chǎn)生大量菌 絲 , 無法形成子囊盤柄和產(chǎn)生子囊盤 。 2 .3 不同菌核大小對子囊盤形成的影響 菌核的大小是影響子囊盤直徑和發(fā)育歷期長短 的關鍵內(nèi)在因素 ( 表 2), 隨著菌核直徑的增大 , 菌核 萌發(fā)率明顯增高 、 子囊盤柄數(shù)量明顯增多 、 子囊盤直 徑和數(shù)量明顯增加 、 子囊盤產(chǎn)生持續(xù)期明顯增長 。 然 而 , 隨著單一菌核上產(chǎn)生子囊盤 ( 柄 ) 數(shù)量的增加 , 子 囊盤直徑和子囊盤產(chǎn)生持續(xù)期有所減少 。 2 .4 前期低溫處理對子囊盤形成的影響 菌核經(jīng)過低溫處理 ( 4 ) 可顯著促進子囊盤的 形成 ( 表 3)。 其中 , 低溫處理 60 d 后菌核萌發(fā)率可達 到 50 ,明顯高于其他處理 , 且子囊盤柄數(shù)量 、 子囊盤 直徑和數(shù)量明顯增加 、 子囊盤產(chǎn)生持續(xù)期明顯增長 ; 隨著低溫處理的時間縮短 , 菌核萌發(fā)率顯著下降 , 低 溫處理 7 d的結果與室溫處理 7 60 d 的結果基本無 差異 。 可見前期的低溫處理 ,有利于子囊盤的形成 , 且 菌核級別 ( d =mm ) 產(chǎn)盤持續(xù)時間 ( d ) 子囊盤柄數(shù)量 ( 個 ) 子囊盤數(shù)量 ( 個 ) 子囊盤直徑 ( mm ) 菌核萌發(fā)率 ( ) 1級 ( d 5) ( 62.10 ± 13.25) a ( 57.00 ± 18.25) a ( 14.00± 3.63) a ( 4.26 ± 0.76 ) a ( 24.00± 8.43) a 2 級 ( 3 d 5) ( 47.50 ± 8.59) b ( 35.00± 7.86 ) b ( 10.00± 3.98 ) b ( 3.26± 0.28) b ( 18.00± 7.55 ) b 3級 ( d 3) ( 31.20± 8.25) c ( 26.00 ± 5.39 ) c ( 5.00± 1.25) c ( 2.81± 0.35) c ( 10.00± 4.21) c 1) 同列數(shù)據(jù)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 ( P 0.05 )。 表 2 菌核大小對辣椒菌核病病菌子囊盤形成的影響 1) 19 · · 2018 年第 6 期 CHINA PLANT PROTECTION 20 1 8,VoI. 38 .No. 6 光照處理 產(chǎn)盤持續(xù)時間 ( d ) 子囊盤柄數(shù)量 ( 個 ) 子囊盤數(shù)量 ( 個 ) 子囊盤直徑 ( mm ) 菌核萌發(fā)率 ( ) 全黑暗 - - - - - 全光照 ( 45.90± 8.63) b ( 35.00± 9.36) b ( 12.00± 4.69) b ( 3.15± 0.65) b ( 10.00± 3.65) b 12 h 光暗交替 ( 62.20± 13.52) a ( 65.00± 15.28) a ( 21.00± 8.33) a ( 4.04± 0.87) a ( 22.00± 9.57) a 1) - 為不產(chǎn)生 ; 同列數(shù)據(jù)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 ( P 0.05 )。 表 6 光照處理對辣椒菌核病病菌子囊盤形成的影響 1) 照射時間 ( min ) 產(chǎn)盤持續(xù)時間 ( d ) 子囊盤柄數(shù)量 ( 個 ) 子囊盤數(shù)量 ( 個 ) 子囊盤直徑 ( mm ) 菌核萌發(fā)率 ( ) 10 ( 58.40± 12.68) a ( 53.00± 15.23) a ( 12.00± 3.58) a ( 4.11± 2.68) a ( 18.00± 4.51) a CK ( 未照射 ) ( 59.40± 10.21) a ( 51.00± 8.53) a ( 9.00± 3.35) a ( 4.08± 1.65) a ( 18.00± 3.84) a 30 ( 59.20± 18.58 ) a ( 50.00± 13.47) a ( 8.00± 2.54) b ( 4.02± 1.21) a ( 16.00± 3.38) a 60 ( 57.80± 15.35) a ( 48.00± 11.51) b ( 10.00± 2.87) a ( 3.99± 1.30) a ( 16.00± 4.26) a 1) 同列數(shù)據(jù)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 ( P 0.05 )。 表 4 紫外光照處理對辣椒菌核病病菌子囊盤形成的影響 1) 培養(yǎng)溫度 ( ) 產(chǎn)盤持續(xù)時間 ( d ) 子囊盤柄數(shù)量 ( 個 ) 子囊盤數(shù)量 ( 個 ) 子囊盤直徑 ( mm ) 菌核萌發(fā)率 ( ) 5 - - - - - 30 - - - - - 10 ( 43.30± 7.69) d ( 15.00± 4.35) d - - ( 6.00± 1.39) d 25 ( 51.60± 10.32) c ( 22.00± 5.57) c ( 8.00± 2.12) c ( 2.53± 0.53) c ( 14.00± 3.36) c 20 ( 65.70± 15.74) a ( 61.00± 17.35) a ( 18.00± 5.36) a ( 4.35± 1.15) a ( 26.00± 7.21) a 15 ( 58.20± 11.53) b ( 35.00± 11.36) b ( 11.00± 3.64) b ( 3.97 ± 0.93) b ( 20.00± 4.38) b 1) - 為不產(chǎn)生 ; 同列數(shù)據(jù)后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 ( P 0.05 )。 表 5 處理溫度對辣椒菌核病病菌子囊盤形成的影響 1) 隨著低溫處理時間的延長 ,菌核萌發(fā)率顯著提高 。 2 . 5 紫外光照處理對子囊盤形成的影響 菌核經(jīng)紫外光照射的各個處理與未經(jīng)照射處理 的產(chǎn)盤時間 、 產(chǎn)柄數(shù)量 、 產(chǎn)盤數(shù)量 、 子囊盤直徑 、 菌核 萌發(fā)率之間無明顯差異 ( 表 4), 說明紫外光照射無 法促進菌核萌發(fā)產(chǎn)生子囊盤 。 2 . 6 培養(yǎng)溫度對子囊盤形成的影響 培養(yǎng)溫度對菌核萌發(fā)產(chǎn)生子囊盤有明顯的影響 。 在 15 25 范圍內(nèi)菌核均可萌發(fā)產(chǎn)生子囊盤 。 其中 , 20 為菌核產(chǎn)生子囊盤的最適溫度 , 產(chǎn)盤持續(xù)時間 可達 65.7 d , 產(chǎn)生子囊盤柄 61個 , 子囊盤 18 個 , 萌發(fā) 率為 26 ; 在 10 條件下菌核萌發(fā)產(chǎn)生一定數(shù)量的 子囊盤柄 , 并于 3 5 d 后逐漸枯萎 , 失去繼續(xù)萌發(fā)形 成子囊盤的潛能 ; 當溫度低于 5 或者高于 30 時 , 菌核僅能產(chǎn)生無性態(tài)菌絲 , 不產(chǎn)生子囊盤 ( 表 5)。 2 .7 光照處理對子囊盤形成的影響 不同光照處理對菌核萌發(fā)產(chǎn)生子囊盤有明顯的 影響 。 其中 , 12 h 光暗交替條件下菌核萌發(fā)率為 22 , 是供試 3種處理的最適光照條件 , 全光照處理 的菌核萌發(fā)率僅為 10 , 顯著低于 12 h 光暗交替條 件的處理 ; 在全黑暗條件下 , 菌核則無法萌發(fā)形成子 囊盤 ( 表 6)。 3 結論與討論 核盤菌菌核產(chǎn)生子囊盤的發(fā)育歷期受內(nèi)在 ( 菌 核成熟度和菌核大小 ) 和外在因素 ( 溫度 、 濕度 、 光照 等 ) 的共同影響 20 -23 , 目前尚未見有關辣椒菌核病子 囊盤產(chǎn)生的詳盡報道 。 本研究表明 , 辣椒菌核病病菌 子囊盤發(fā)育歷期一般為 1 30 d , 分為針狀期 、 膨大 期 、 漏斗期和平盤期 。 成熟子囊盤直徑 4 9 mm , 子 20 · · 2018 年第 6 期 CHINA PLANT PROTECTION 20 18 ,VoI. 38 .No. 6 囊盤柄 7 20 mm 。 自漏斗期至平盤期子囊盤自行彈 射釋放子囊孢子 , 為期 1 30 d 。 子囊著生于子囊盤 上 , 大小 ( 90 139) m × ( 6 11 ) m 。 每個子囊含 8個 子囊孢子 。 子囊孢子無色 , 橢圓形 , 單胞 , 大小 ( 6 14 ) m × ( 3 7) m 。 辣椒菌核病病菌菌核萌發(fā)形成子囊 盤的發(fā)育歷期 、 子囊盤和子囊孢子的形態(tài)與大豆 、 油 菜 、 黃瓜等其他寄主作物菌核病的各個指標大體一 致 。 說明核盤菌具有廣泛的寄主范圍 。 營養(yǎng)物質并非是菌核萌發(fā)形成子囊盤的必要因 素 , 過量的營養(yǎng)物質反而不利于子囊盤的形成 23 。 菌 核的大小是影響子囊盤直徑和發(fā)育歷期長短的內(nèi)在 關鍵因素 , 較大的菌核具有較高的萌發(fā)率 , 產(chǎn)生較多 子囊盤柄和較大子囊盤能力 , 且產(chǎn)盤持續(xù)期長 。 然 而 , 隨著單一菌核上產(chǎn)生子囊盤 ( 柄 ) 數(shù)量的增加 , 子 囊盤直徑和子囊盤產(chǎn)生持續(xù)期有所減少 。 低溫處理 可顯著提高菌核萌發(fā)率近 3倍 , 這一研究結果與 Bedi 和 Mylchreest 的研究一致 24 -25 。 說明低溫處理 可大大促進菌核萌發(fā)產(chǎn)生子囊盤 , 但并非是子囊盤 形成的必要條件 。 辣椒菌核病病菌核經(jīng) 90 min 紫外 光照射與未經(jīng)紫外光照射無明顯差異 , 此結果與程 志明 26 報道的經(jīng)紫外光照射處理后可顯著提高大豆 菌核萌發(fā)產(chǎn)生子囊盤的結果存在一定差異 。 其原因 可能與菌株地點來源和寄主作物來源不同所導致 。 菌核在 15 25 范圍內(nèi)均可萌發(fā)產(chǎn)生子囊盤 , 20 為最適培養(yǎng)溫度 , 過低或過高的培養(yǎng)溫度條件下菌 核萌發(fā)產(chǎn)生無性態(tài)菌絲 , 不產(chǎn)生子囊盤 。 菌核無法在 黑暗條件下萌發(fā)形成子囊盤 , 但持續(xù)的光照也會產(chǎn) 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22 。 本研究明確了辣椒菌核病病菌子囊盤的發(fā)育歷 期 , 開展了不同內(nèi)外在因素對子囊盤形成的影響研 究 , 以期建立辣椒菌核病病菌子囊盤快速大量產(chǎn)生 的方法 , 為辣椒菌核病的宏觀研究 ( 病害流行規(guī)律和 防治方法 ) 和微觀研究 ( 菌核形成和萌發(fā)的分子調(diào)控 機理和子囊孢子侵染寄主的致病機制 ) 提供了前期 基礎和理論依據(jù) 。 參考文獻 1 戴芳瀾 . 中國真菌總 匯 M .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 1979. 2 Boland G J , Hall R . An index of plant hosts susceptible to Sclerotinia J .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 1994 , 16 : 93-108 . 3 劉 志 恒 , 邵丹 , 楊紅 , 等 . 辣椒菌核病病菌生物 學特 性的 研究 J . 沈陽農(nóng)業(yè) 大 學學 報 , 2008( 5): 556-560 . 4 郭予元 . 中國 農(nóng) 作物病 蟲 害 ( 中 冊 ) M . 第 3版 . 北 京 : 中國 農(nóng)業(yè)出版社 , 2014 . 5 Huang H C , Kozub G C . Longevity of normal and abnor - mal sclerotia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J . Plant Dis - ease , 1994 , 78( 12 ): 1164 . 6 馮蘭萍 , 張谷豐 , 張夕林 , 等 . 油菜菌核病發(fā)生規(guī)律 、 影 響因子和油菜 損失 率 測 定 J . 植 物 保護 , 1999 , 25( 1 ): 26-28 . 7 馬占鴻 . 植 病流行 學 M .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 2010 . 8 Mert T F .Microsatellite and morphological markers reveal 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a population of Sclerotinia sclero - tiorum from oilseed rape in the Canakkale Province of Turkey J .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 , 2007, 155 ( 3): 182-187 . 9 Xu P F , Han Y P , Wu J J , et al .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sequences of 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 ITS ) of Phytophthora sojae J .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 - nomics , 2007, 34( 2): 180-188 . 10 董 利 東 , 王金 生 , 李文濱 , 等 . 黑 龍江省 大豆菌核病菌 核盤菌 遺傳 多 樣 性分 析 J . 菌物 學 報 , 2015 , 34( 6 ): 1046-1057 . 11 段曉莉 , Irzykowski W , Jedryczka M , 等 . 利用微 衛(wèi)星 標 記 分 析 核盤菌 遺傳 多 樣 性 J . 中國油 料 作物 學 報 , 2012 , 34( 3): 294-299 . 12 劉秋 . 向日葵 菌核病的生物 學特 性研究 J . 遼寧農(nóng)業(yè) 科學 , 2000 ( 4): 1-4 . 13 王瑋 , 劉波 微 , 李洪浩 , 等 . 辣椒菌核病病原菌生物 學 特 性研究 J . 西南農(nóng)業(yè)學 報 , 2012 , 24 ( 6 ): 2112-2116 . 14 Merriman P R , Pywell M , Harrison G , et al . 1979. Sur - vival of sclerotia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 and effects of cultivation practices on disease J .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 1979, 11 ( 6 ): 567-570 . 15 Hartman G L , Kull L , Huang Y H . Occurrence of Scle - rotinia sclerotiorum in soybean fields in East - Central Illinois and enumeration of inocula in soybean seed lots J . Plant Disease , 2007, 82( 5): 560-564 . 16 Budge S P , Mcquilken M P , Fenlon J S , et al . Use of Coniothyrium minitans and Gliocladium virens for bio - logical control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n glasshouse lettuce J . Biological Control , 1995 , 5( 4): 513-522 . ( 下轉第 39 頁 ) 21 · · 2018 年第 6 期 CHINA PLANT PROTECTION 20 18 ,VoI. 38 .No. 6 ( 上接第 21 頁 ) 17 姜道宏 , 李國慶 , 易先宏 , 等 . 盾殼霉所產(chǎn)抗細菌物質 的特性 J . 植物病理學報 , 1998( 1): 29-32 . 18 謝曉莉 , 楊龍 , 吳明德 , 等 . 重寄生真菌盾殼霉胞外蛋 白酶產(chǎn)生條件及酶活影響因子 J . 中國生物防治學 報 , 2016, 32 ( 3): 406-413 . 19 賀珍 , 胡先文 , 付艷蘋 , 等 . 重寄生真菌盾殼霉與核盤 菌對峙培養(yǎng)的差異代謝物分析 J .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學 報 , 2017, 36( 1): 35-41. 20 Jone D , Gray E G . Factors affecting germination of sclerotia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J . Mycological So - ciety , 1973( 60): 495-500 . 21 Schwartz H F , Steadman J R . Factors affecting scle - rotium populations of . and apothecium production by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J . Phytopathology , 1978( 68): 383-388 . 22 汪國森 , 王崇仁 , 吳友三 . 核盤菌屬 ( Sclerotinia ) 真菌 有性世代的研究 J . 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 1992, 23 ( 4): 286-291. 23 楊謙 , 張翼鵬 . 核盤菌子囊盤形成的影響因子 J . 東 北林業(yè)大學學報 , 1995 , 23 ( 2): 126-130. 24 Bedi K S .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formation of sclerotia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 Lib . ) de Bary J . Indian Phytopathology , 1962( 15): 55-60. 25 Mylchreest S J , Wheeler B E J . A method for inducing apothecia from sclerotia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J . Plant Pathology , 1987( 36): 16-21. 26 程志明 . 紫外光對菌核 (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 Lib . ) de Bary ) 萌發(fā)和子囊盤形成速度的影響 J . 東北農(nóng)學 院學報 , 1990, 21( 4): 311-314. 4月 27日至 5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