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即將進入春分時節(jié),溫光條件向好速度加快,我市蔬菜生產工作也在快速推進。為全面落實中央文件精神,全力組織春耕生產,做好近期蔬菜生產的技術服務工作,保障疫情防控期間蔬菜穩(wěn)定和應急供應,在對大興、延慶、順義、昌平等區(qū)蔬菜基地生產技術服務和情況調研的基礎上形成如下技術指導意見,供生產單位參考。
一、生產存在的問題
1、疫情防控意識有所松懈
隨著全市“復工復產”的持續(xù)推進,各生產園區(qū)工作人員陸續(xù)返回工作崗位,部個別園區(qū)存在疫情防控意識有所松懈現象:如進出園區(qū)相對寬松、出入管理不夠嚴格,扎堆干活且未佩戴口罩上崗的現象有所抬頭,給全市疫情防控帶來一定隱患。
2、田間管理水平參差不齊
隨著氣溫回升,田間管理難度較前一階段有所下降,但不同園區(qū)和種植者技術管理水平差異明顯。主要存在的問題有:
(1)環(huán)境調控問題
部分園區(qū)日光溫室果菜定植后早晨過早打開底腳通風口,同時棉被也未充分卷起,影響光線進入,也存在后墻通風口未封嚴現象,這些均導致溫度偏低,影響緩苗。
(2)植株管理問題
部分溫室果菜生產出現整枝打杈不及時,定植后存在缺苗斷垅現象,也有因為采收不及時出現贅秧的情況。
(3)水肥管理問題
部分園區(qū)生產中未合理運用水肥一體化設施。有的棚室雖安裝了滴灌設備但跑冒滴漏現象嚴重,個別仍采用壟溝漫灌形式澆水;有的用滴灌設備每畝一次性灌水30立方米以上,導致地溫下降嚴重、棚內濕度偏大。
(4)病蟲害防控問題
部分園區(qū)植保措施不到位或采取措施不當,如:日光溫室辣椒生產棚中出現薊馬為害,棚中只懸掛黃板,防控效果不佳;部分園區(qū)將前茬拉秧作物堆放棚室門口,為病蟲發(fā)生提供溫床,對生產造成威脅。
3、春季生產備耕略有不足
經調查發(fā)現,春大棚果菜定植在即,但個別大棚尚未扣好、封嚴棚膜,有的基地灌溉設備和底肥等農資也存在一定缺口。另外部分基地露地生產準備不足,耕整地工作尚未開始。
4、采后流通保鮮技術有待提升
近期各基地生鮮農產品電商、微商發(fā)展較快,線上訂單量成倍增加,疊加疫情防控導致的勞動力短缺,蔬菜預冷、分級、包裝和保鮮等技術不到位,出現配送中產品損耗增加,客戶體驗感降低,流通保鮮技術凸顯出“短板”。同時,許多蔬菜生產主體開始發(fā)展線上銷售,面臨著流通保鮮的新課題。
二、生產技術管理建議
1、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
持續(x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各生產單位要嚴格落實國務院及北京市相關文件要求,園區(qū)應執(zhí)行嚴格的出入管理制度,外地返京員工務必隔離觀察14天后無異癥方可復工,生產或管理工作避免扎堆,確需多人在同一區(qū)域工作時必須佩戴口罩,工作過程中盡量減少不必要的人員流動。
2、加強溫室蔬菜生產管理
(1)及時進行環(huán)境調控
一是調節(jié)適宜的溫度,果類蔬菜白天25~30℃,夜間15~18℃;葉類蔬菜白天18~22℃,夜間10~15℃;緩苗期果菜白天控制在28~32℃。二是控制合理的空氣相對濕度,黃瓜、辣甜椒適宜的濕度為60%~80%,番茄、茄子適宜濕度為45%~60%;葉類蔬菜適宜的濕度為60%左右。三是改善棚內光照條件,及時清洗棚膜,保證棉被上卷到位,讓盡可能多的光照進入棚室。
每天卷起保溫被后立即打開頂風口(不放底腳風)排濕,根據外界氣溫,一般放風20~30分鐘,隨后關閉風口,待棚內氣溫上升至32℃再次打開風口。后墻有通風口的溫室可在后墻處粘貼塑料薄膜,避免外部冷空氣進入棚內。
(2)及時植株調整
果類蔬菜要及時吊蔓和植株調整,調節(jié)秧果關系。在及時去除老、病、黃葉和側枝同時,保持合理的葉果比例,番茄保留功能葉片16片左右、黃瓜保留功能葉片12~15片,茄子保持35~40片葉,辣椒保證在40片以上。此外,提倡應用熊蜂授粉等綠色方式提高茄果類蔬菜坐果率;保證及時采收,防止贅秧。
(3)正確水肥管理
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并根據天氣和作物長勢精準灌溉施肥。選擇滴頭流量2L/h的滴灌管(帶),番茄等茄果類作物應每行對應一條,甘藍、生菜等作物可2行對應一條;單次灌溉量控制15立方米/畝以內。
3、做好大棚果菜定植和定植后管理工作
(1)定植前準備
棚室準備:提前扣好棚膜、及時翻耕并封棚“烤地”。
整地施肥:畝施腐熟農家肥7~10立方米或商品有機肥800~1000公斤、復合肥80公斤作為底肥;底肥2/3撒施后深翻30厘米;定植前7~10天作小高畦并覆地膜,高15~20厘米,畦上口寬50~60厘米、下口寬80~90厘米,畦間距130~140厘米,作畦溝施剩余的1/3底肥;畦做好后鋪設滴灌帶并通水檢查,最后覆蓋黑色地膜。
煉苗:定植前一周開始煉苗,苗棚白天溫度降到18~20℃、夜溫逐步降到10℃,保證幼苗定植后快速緩苗。
(2)定植
擇期定植:平原地區(qū)定植日期一般在3月下旬到4月初,北部冷涼地區(qū)定植日期為4月上中旬;定植前監(jiān)測10厘米地溫,連續(xù)五天達到12℃以上方可定植。
定植方法:選擇晴天上午定植,定植穴不宜過深,將苗坨放入定植穴后覆土,注意覆土高度不超過苗坨上表面、并將定植穴處地膜封嚴;一般畝定植密度番茄3000~3200株、黃瓜3500~3800株、辣椒2200~2500株、茄子2000~2200;定植后及時畝澆10~20立方米定植水。
(3)定植后管理
緩苗期管理:定植后一周內要盡量提高棚內溫度促進緩苗,當生長點位置溫度達到33℃時開頂風口降溫,切忌開底風口放“掃地風”,棚內盡量保持30-33℃;此階段一般不澆水施肥;當心葉開始生長時,緩苗期結束。此期間要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并做好防“倒春寒”準備:可將舊棉被或草苫圍在棚室四周,還可準備燃燒塊等物資,在低溫來臨時緊急加溫,幫助幼苗度過短暫低溫時期。
蹲苗期管理:緩苗結束后可視土壤墑情澆一次緩苗水,畝灌溉量為10立方米以下,若土壤不干,也可不澆,隨后進入蹲苗期。蹲苗期重點是促進根系生長,要適當降低溫度,白天25~30℃,超過30℃放風,夜間保持10~15℃;此階段不需要澆水施肥,可進行中耕松土2次,以提高地溫、增加土壤透氣性,當株高25厘米以上時,要及時吊蔓。
4、做好露地蔬菜育苗定植工作
(1)露地喜溫果菜育苗
北京地區(qū)喜溫果菜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初定植,近期要做好播種及播后管理。播種前要做好種子消毒,要求基質含水量為40%,播種后澆透水,并覆蓋薄膜保溫保濕,控制發(fā)芽溫度25~30℃,60%種子拱土時在傍晚揭去薄膜,防止烤苗,同時降低夜溫到20℃左右,防止幼苗徒長。
(2)露地耐寒蔬菜生產準備
白菜類選用早熟和耐抽薹品種,4月中下旬定植,提前30天育苗。定植底肥要求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公斤、磷酸二銨l0公斤,推薦機械整地起壟,壟高12~l5厘米,壟距50厘米。
快熟葉菜要搶早播種,大興、順義和通州等平原地區(qū)播種期為3月下旬至4月上旬,延慶、密云和懷柔等冷涼山區(qū)播種期為4月上中旬。提前澆足底墑水條播或撒播,然后覆蓋地膜,待出苗70%時及時撤去。
5、提升流通保鮮技術水平
(1)科學采收
根據蔬菜種類、溫度和流通時間等因素確定采收成熟度,對于后熟性強、環(huán)境溫度高、配送時間長的蔬菜,可適當提前采收。采收前控水3~7天,有利于配送保鮮。采收時輕拿輕放,防止機械損傷。
(2)合理分級
將蔬菜分成一級、二級和三級,將不同等級蔬菜分別包裝和定價。對于小規(guī)模電商經營者,采用分級模板或對照分級標準原色圖進行分級;對于大規(guī)模電商經營者,采用自動分選機進行分級。
(3)產地預冷
近期氣溫漸高,采收后的蔬菜宜盡快預冷以消除田間熱,減輕配送途中“捂壞”程度。具備“冷鏈”條件的經營者,可采用冷庫預冷、差壓預冷或水預冷;沒有條件的可采用蓄冷預冷或放在陰涼處進行降溫。
(4)保鮮包裝
電商銷售的蔬菜,一般采用透明薄膜、塑料袋、塑料盒或托盤加透明薄膜等包裝形式,對于受到擠壓、摔落易損易爛的番茄等蔬菜,在配送中可采用氣柱袋等包裝保護。
(5)配送保鮮
對于具備“冷鏈”條件的經營者,盡量采用冷藏車進行低溫保鮮;如果不具備“冷鏈”條件,可采用泡沫箱、硬酯箱等作為外包裝,并在箱內放置冰袋、冰盒等進行蓄冷保鮮。
6、做好病害防控與生產監(jiān)管
落實“預防為主,綜合防控”的植保方針,優(yōu)先應用農業(yè)、物理和生物防治技術;各生產單位要嚴格落實“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購買農藥要去正規(guī)門店采購,采收后要進行農殘檢測,并確保蔬菜產品質量可追溯;有條件的基地要建立產品品牌并認證,對合格產品進行分級、包裝,張貼產品品牌、認證標示或追溯標簽,保障首都蔬菜產品的質量安全。
三、下階段農事提示
1、做好日光溫室蔬菜采收盛期管理,促進高產。
2、做好塑料大棚果菜開花坐果期管理,打好優(yōu)質高產基礎。
3、做好露地蔬菜播種或定植后管理。
來源:北京市農業(yè)農村局 北京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
種植業(yè)管理處 科技處 北京市蔬菜創(chuàng)新團隊
2020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