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防菌混合接種對葡萄灰霉病菌的防治效果.pdf
36 2 265 271 中國生物防治學(xué)報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 2020 年 4 月 收稿日期 2019 06 27 基金項目 葡萄產(chǎn)業(yè)技術(shù)體系崗位科學(xué)家項目 CARS 29 bc 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 2018YFD0201300 作者簡介 王紅麗 女 在讀研究生 E mail 1148461017 通信作者 博士 教授 E mail wangqi DOI 10 16409 ki 2095 039x 2020 02 01 生防菌混合接種對葡萄灰霉病菌的防治效果 王紅麗 1 善文輝 1 胡?,?1 李 燕 1 王 琦 1 王 坤 2 卞鳳娥 2 1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xué)植物病理學(xué)實驗室 北京 100193 2 君頂酒莊有限公司 蓬萊 265600 摘要 本研究以葡萄灰霉病菌 Botrytis cinerea 為靶標(biāo)菌 通過抑菌圈試驗 分生孢子萌發(fā)抑制試驗 離體 果實接種試驗 將枯草芽胞桿菌 Bacillus subtilis GLB191 和短小芽胞桿菌 Bacillus pumilus GLB197 生防菌 株單獨或混合接種 初步探究了單菌株和兩菌株混合對葡萄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 試驗結(jié)果表明 各處理 抑菌圈大小達(dá) 30 mm 以上 灰霉孢子萌發(fā)抑制率達(dá) 94 以上 其中兩菌株混合 500 倍稀釋液對孢子萌發(fā)抑 制率高于單菌株處理 離體果實接種試驗表明 兩菌株混合處理病斑抑制率高達(dá) 70 89 高于單菌株 GLB191 和 GLB197 的病斑抑制率 55 48 和 52 91 田間防效試驗表明 兩菌株混合防效與化學(xué)藥劑無 顯著差異 防效為 70 02 因此 兩菌株混合接種可更有效地防治葡萄灰霉病的發(fā)生 關(guān) 鍵 詞 葡萄灰霉病 芽胞桿菌 混合接種 抑菌作用 田間防效 中圖分類號 S476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 9261 2020 02 0265 07 Control Effect of Mixed Inoculation of Different Biocontrol Strains on Botrytis cinerea WANG Hongli 1 SHAN Wenhui 1 HU Haiyao 1 LI Yan 1 WANG Qi 1 WANG Kun 2 BIAN Fenge 2 1 Laboratory of Plant Pathology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2 Chateau Junding Co Ltd Penglai 265600 China Abstract Inhibition effect of Bacillus subtilis GLB191 and B pumilus GLB197 single strain and mixed strains against B cinerea was investigated by inhibition zone test inhibition test of conidia germination and in vitro inoculation on frui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hibition zone size of each treatment was more than 30 mm and the inhibition rate of spore germination was more than 94 The mixture of the two strains with 500 times dilution inhibited the spore germination higher than single strain In vitro inoculation on fruit test showed that the lesion inhibition rate of the mixed strains treatment was up to 70 89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ingle strain GLB191 and GLB197 which was 55 48 and 52 91 respectively Field trials indicated that control efficiency of the mixed strains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chemical agents with the efficacy of 70 02 Therefore mixed inoculation of the two strains can be applied in grape grey mold control Key words Botrytis cinerea Bacillus mixed inoculation inhibitory effect field efficacy 由植物病原真菌灰葡萄孢 Botrytis cinerea 引起的葡萄灰霉病是危害葡萄果實的重要病害之一 影響 著釀酒葡萄和鮮食葡萄果實的品質(zhì)和產(chǎn)量 1 目前主要以化學(xué)藥劑防治為主 由于田間病害防治過程中 存在連年使用同種殺菌劑問題 導(dǎo)致葡萄灰霉病菌產(chǎn)生抗藥性 據(jù)國內(nèi)外報道灰霉病菌對多菌靈 腐霉 利 異菌脲等殺菌劑已經(jīng)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抗藥性 2 3 因此 生物防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近幾年已 篩選出多種對葡萄灰霉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 生防細(xì)菌包括內(nèi)生菌隱球菌 Cryptococcus 水拉恩式 菌 Rahnella aquatilis 和變形斑沙雷菌 Serratia proteamaculans 4 多粘類芽胞桿菌 Paenibacillus 266 中 國 生 物 防 治 學(xué) 報 第 36 卷 polymyxa 5 枯草芽胞桿菌 B subtilis 和解淀粉芽胞桿菌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7 等 其中芽胞桿菌研 究較多 生防酵母包括畢赤酵母 Pichia pastoris 8 清酒假絲酵母 Candida sake 9 和葡萄果實附生的膜醭 假絲酵母 Candida membranifaciens 10 等 這些對葡萄灰霉病菌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生防菌株是生物防治 措施中的關(guān)鍵因素 傳統(tǒng)的生物防治以單株生防菌為研究對象 采用生防菌混合防治已成為新的研究熱點 單株菌劑在病 害防治過程中存在定殖能力弱 防病機(jī)制單一 田間防效低 不穩(wěn)定等問題 11 在田間條件下 已有研究 報道了生防芽胞桿菌混合或與其他生防菌混合比單株生防菌具有優(yōu)勢 如枯草芽胞桿菌 D 放線菌 Actinomyces 317 和木霉菌 Trichoderma 等生防菌混合對黃瓜枯萎病防治有協(xié)同增效作用 12 枯草芽胞桿菌 B001 短短芽胞桿菌 Brevibacillus brevis B011 和側(cè)孢芽胞桿菌 Bacillus laterosporus 2 Q 9 兩兩混合能提高 對煙草青枯病的防效 13 幾株生防根際促生芽胞桿菌混合能提高對黃瓜和番茄病害的防治和促生能力 14 有關(guān)生防菌混合防治葡萄灰霉病的文獻(xiàn)較少 本研究探索了枯草芽胞桿菌 GLB191 和短小芽胞桿菌 B pumilus GLB197 兩菌株混合對葡萄灰霉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并初步研究了兩菌株混合接種對葡萄灰霉病的 田間防效 這為開發(fā)混合生防菌劑提供了重要的科學(xué)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 1 供試材料 病原菌 灰葡萄孢菌 B cinerea 由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xué)植物病理學(xué)實驗室從蓬萊君頂酒莊采集的葡萄病果實 中分離保存 芽胞桿菌 枯草芽胞桿菌 B subtilis GLB191 和短小芽胞桿菌 B pumilus GLB197 由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xué)植物 病理學(xué)實驗室從健康葡萄葉片中分離保存 LB 培養(yǎng)基 胰蛋白胨 10 g 酵母提取物 5 g 氯化鈉 10 g 加水定容至 1 L 后分裝 液體培養(yǎng)基不加 瓊脂粉 固體培養(yǎng)基加入 1 5 W V 瓊脂粉 121 滅菌 20 min 馬鈴薯葡萄糖培養(yǎng)基 馬鈴薯 200 g 葡萄糖 20 g 加水定容至 1 L 后分裝 液體培養(yǎng)基 PDB 不加 瓊脂粉 固體培養(yǎng)基 PDA 加入 1 5 W V 瓊脂粉 121 滅菌 20 min 接種葡萄果實 紅提葡萄 購自市場 將單粒葡萄果實人工分離 留有果蒂 選取大小 形狀 成熟 度一致的健康果粒于 2 的次氯酸鈉溶液中消毒 2 min 然后用無菌水沖洗 3 次 晾干后分組處理 1 2 枯草芽胞桿菌 GLB191 和短小芽胞桿菌 GLB197 單菌株及兩菌株混合對葡萄灰霉菌的抑制作用 1 2 1 相容性測定 參考 Barbosa 等 15 的測定方法 在 LB 固體培養(yǎng)基平板上一半劃線接種菌株 GLB191 同時在其另一半垂直劃線接種菌株 GLB197 每個處理重復(fù) 3 次 將平板放置在 37 的生化培養(yǎng)箱中培 養(yǎng) 24 h 后觀察和記錄兩菌株之間的相容性反應(yīng) 兩菌株之間不產(chǎn)生抑菌條帶的為相容 反之為不相容 1 2 2 菌株發(fā)酵液制備 分別挑取活化菌株 GLB191 和 GLB197 的單菌落接種到裝有 5 mL 的 LB 液體培 養(yǎng)基中 37 200 r min 振蕩培養(yǎng) 12 h 制成種子液 將兩菌株的種子液按 1 的接種比例分別接種于 100 mL 的 LB 液體培養(yǎng)基中 37 200 r min 振蕩培養(yǎng) 72 h 分別制成濃度為 10 10 CFU mL 的單菌株發(fā) 酵液 單菌株發(fā)酵液按照 1 1 的量進(jìn)行混合 即得兩菌株發(fā)酵液的混合液 1 2 3 灰霉菌分生孢子懸浮液制備 將灰霉菌于馬鈴薯葡萄糖固體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 5 d 在長滿灰霉菌落的 平板中加入 5 mL 馬鈴薯葡萄糖液體培養(yǎng)基進(jìn)行沖洗和振蕩 用四層無菌紗布過濾菌絲得孢子懸浮液母液 然后向孢子懸浮液母液中加入馬鈴薯葡萄糖液體培養(yǎng)基 稀釋孢子懸浮液濃度至 10 5 孢子 mL 1 2 4 菌株對灰霉菌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fā)的影響 采用抑菌圈法中的打孔法 16 測定菌株 GLB191 GLB197 和 GLB191 GLB197 發(fā)酵液對葡萄灰霉菌絲生長和形態(tài)的影響 取 10 5 孢子 mL 灰霉菌分生孢子懸浮液 100 L 滴加于馬鈴薯葡萄糖固體培養(yǎng)基上 涂布均勻 再用 6 mm 無菌打孔器在平板中心打一個孔 將孔 中瓊脂去除 分別加入 50 L 不同稀釋倍數(shù)的處理液 即菌株 GLB191 GLB197 和 GLB191 GLB197 發(fā) 酵液的原液 10 倍 100 倍和 500 倍稀釋液 以加入無菌水的平板為對照 25 生化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 5 d 后觀察統(tǒng)計 每組 3 個平板 重復(fù) 3 次 采用十字交叉法測定抑菌圈的直徑大小 挑取抑菌圈邊緣的菌絲 于光學(xué)顯微鏡 N90i Nikon 下觀察菌絲的形態(tài)變化 第 2 期 王紅麗等 生防菌混合接種對葡萄灰霉病菌的防治效果 267 分生孢子萌發(fā)抑制試驗 在含有 10 5 孢子 mL 灰霉菌分生孢子懸浮液的試管中 分別加入菌株 GLB191 GLB197 和 GLB191 GLB197 發(fā)酵液的原液 10 倍 100 倍和 500 倍稀釋液 充分混勻后 將各處理的孢子懸浮液置于培養(yǎng)箱 22 黑暗培養(yǎng) 8 h 觀察孢子的萌發(fā)情況 每個濃度處理設(shè)置 3 個 重復(fù) 每個重復(fù)計數(shù) 3 個視野區(qū)域共約 100 個孢子 于光學(xué)顯微鏡下 N90i Nikon 觀察孢子萌發(fā)情況 計算各處理的孢子萌發(fā)抑制率 孢子萌發(fā)抑制率 對照組孢子萌發(fā)率 處理組孢子萌發(fā)率 對 照組孢子萌發(fā)率 100 1 3 離體果實接種試驗 采用刺傷法 17 測定菌株發(fā)酵液對葡萄果實灰霉病防效 用無菌接種針在紅提葡萄果實中間位置刺出一 個深度為 2 mm 直徑為 1 5 mm 的傷口 然后在每個果實的傷口處分別接入 2 10 5 孢子 mL 灰霉菌孢子懸 浮液 2 L 室溫放置 30 min 晾干果實 再分別接入菌株 GLB191 GLB197 和 GLB191 GLB197 發(fā)酵液 的原液 4 L 每個處理設(shè)置 3 個重復(fù) 共接種 30 顆果實 以接入相同體積的無菌水為對照 然后將各處 理的果實分別置于塑料保鮮盒中 噴霧保濕 置于 22 氣候培養(yǎng)箱 培養(yǎng) 9 d 后 采用十字交叉法統(tǒng)計 病斑直徑 并計算各處理的病斑抑制率 病斑抑制率 對照組病斑直徑 處理組病斑直徑 對照 組病斑直徑 100 1 4 生防菌混合接種對葡萄灰霉病的田間試驗 2018 年在山東蓬萊君頂酒莊進(jìn)行田間試驗 葡萄品種為霞多麗 砧木是 SO4 7 年樹齡 株行距為 1 0 m 2 0 m 南北行向 試驗期間葡萄進(jìn)行常規(guī)栽培管理 即正常的施肥 澆灌等 共設(shè) 3 個處理 分別為空 白對照 清水 化學(xué)藥劑 40 嘧霉胺懸浮劑 1000 倍液 50 腐霉利可濕性粉劑 2000 倍液 50 啶酰 菌胺水分散粒劑 1500 倍液 和 GLB191 GLB197 混合發(fā)酵液 10 10 CFU mL 菌數(shù) 500 倍液 采用噴霧 法施藥 一次噴藥量為 400 mL 株 從葡萄末花期開始噴藥 以后每隔 10 d 噴霧防治一次 在葡萄果實采 收前共噴施 9 次 噴施時間為 5 28 6 7 6 17 7 7 7 17 7 27 7 29 8 10 8 20 化學(xué)藥劑處理組中 的每種藥劑僅噴施 3 次 每個處理 6 株葡萄樹 3 次重復(fù) 隨機(jī)區(qū)組設(shè)計 調(diào)查每株全部果穗 記錄病果 穗的級數(shù) 分別在發(fā)病初期 果實成熟期 果實采收期調(diào)查葡萄果穗灰霉病的病情指數(shù)及計算相對防效 葡萄果穗灰霉病病情分級標(biāo)準(zhǔn) 0 級 果穗無病 1 級 果穗發(fā)病面積占整果穗面積的 5 以下 3 級 果穗發(fā)病面積占整果穗面積的 6 10 5 級 果穗發(fā)病面積占整果穗面積的 11 25 7 級 果穗發(fā) 病面積占整果穗面積的 26 50 9 級 果穗發(fā)病面積占整果穗面積的 50 以上 病情指數(shù) 各級 病果穗數(shù) 相對級數(shù)值 調(diào)查總果穗數(shù) 9 100 防治效果 對照病情指數(shù) 處理病情指數(shù) 對照病情指數(shù) 100 1 5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使用 Excel 進(jìn)行數(shù)據(jù)的整理分析 使用 SPSS 軟件 IBM SPSS Statistics 22 USA 中的 Duncan s 新復(fù) 極差法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jìn)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P 0 05 2 結(jié)果與分析 2 1 枯草芽胞桿菌 GLB191 和短小芽胞桿菌 GLB197 單菌株及兩菌株混合對葡萄灰霉菌的抑制作用 2 1 1 相容性測定 通過兩菌株平板拮抗試驗 菌株 GLB191 和菌株 GLB197 之間沒有抑菌圈產(chǎn)生 圖 1 并且兩菌株之間生長互不影響 因此 兩菌株之間無拮抗作用具有相容性 發(fā)酵液可以混合使用 2 1 2 菌株發(fā)酵液對灰霉病菌菌絲的抑制作用 通過抑菌圈試驗 不同濃度的發(fā)酵液處理對灰霉病菌菌絲 生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圖 2A 兩菌株混合發(fā)酵液和菌株 GLB191 發(fā)酵液處理在不同濃度下對灰 霉菌菌絲生長都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抑菌圈大小均達(dá)到 30 mm 以上 其中單菌株 GLB197 發(fā)酵液處理在不 同濃度下的抑菌作用變化較大 隨著稀釋倍數(shù)的增大抑菌作用明顯減弱 抑菌圈大小存在顯著性差異 P 0 05 圖 2B 菌株發(fā)酵液不僅抑制病原菌的菌絲生長 而且能夠顯著改變菌絲的形態(tài) 使其畸形扭 曲 對照組的菌絲粗壯 均勻一致 經(jīng)過菌株發(fā)酵液處理后的菌絲膨大扭曲 粗細(xì)不均勻 圖 3 整體 而言 兩菌株發(fā)酵液混合處理與單菌株相比 500 倍稀釋液對灰霉菌菌絲生長具有更強(qiáng)的抑制作用 菌絲 畸形扭曲程度較大 268 中 國 生 物 防 治 學(xué) 報 第 36 卷 圖 1 菌株之間相容性的平板拮抗試驗 Fig 1 Compatibility between bacterial antagonists in agar plates GL B1 91 原液 GLB1 91 10 倍 GLB19 1 100 倍 GLB19 1 500 倍 GL B1 97 原液 GLB1 97 10 倍 GLB19 7 100 倍 GLB19 7 500 倍 GLB19 1 G L B197 原液 GLB19 1 GLB197 10 倍 GLB19 1 GLB19 7 10 0 倍 GLB19 1 GLB19 7 50 0 倍 抑菌圈大小 Inhi bit io n zone mm 注 圖上不同小寫字母表示 0 05 水平差異顯著 下同 Note Date with th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figure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 05 level The same below 圖 2 菌株發(fā)酵液對葡萄灰霉菌菌絲生長的抑制作用 Fig 2 The inhibition of bacterial strain fermentation broth against B cinerea CK GLB191 GLB197GLB197GLB191 20 m 圖 3 菌株發(fā)酵液對葡萄灰霉菌菌絲形態(tài)的影響 Fig 3 The growth of the mycelium of B cinerea treated with bacterial strain fermentation broth 2 1 3 菌株對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發(fā)的影響 菌株 GLB191 GLB197 和 GLB191 GLB197 發(fā)酵液在不同 濃度下對孢子萌發(fā)的抑制率不同 菌株發(fā)酵液的原液和 10 倍稀釋液對孢子萌發(fā)抑制率較高 抑制率達(dá) 94 第 2 期 王紅麗等 生防菌混合接種對葡萄灰霉病菌的防治效果 269 以上 100 倍稀釋液對孢子的萌發(fā)抑制率達(dá)到 38 49 500 倍稀釋液對孢子萌發(fā)抑制率達(dá) 10 18 從測定結(jié)果來看 隨著發(fā)酵液稀釋倍數(shù)的增大對灰霉病菌的分生孢子萌發(fā)的抑制作用減弱 圖 4 其中 兩菌株發(fā)酵液的混合液 500 倍稀釋液與單菌株相比 對灰霉菌分生孢子萌發(fā)的抑制作用具有顯著差異 100倍 500倍 10倍原液 GLB191 GLB197 GLB197 GLB191 CK A 20 m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GL B1 91 原液 GLB1 91 10 倍 G L B191 10 0 倍 G L B191 50 0 倍 GL B1 97 原液 GLB1 97 10 倍 G L B197 10 0 倍 G L B197 50 0 倍 GLB19 1 GLB19 7 原液 GLB1 91 GL B1 97 10 倍 G L B191 G L B197 10 0 倍 G L B191 G L B197 50 0 倍 孢子萌發(fā)抑制率 Co ni dia g e mi nati on rate aa c g a ab d g a b e f B 圖 4 菌株發(fā)酵液對灰霉菌孢子萌發(fā)的抑制作用 Fig 4 The inhibition of bacterial strain fermentation broth against the germination of conidia of B cinerea 2 2 離體果實接種防效 單菌株發(fā)酵液和兩菌株發(fā)酵液混合處理組顯著降低了葡萄灰霉病的發(fā)生程度 對照組中的葡萄果實呈 現(xiàn)典型的灰霉病癥狀 接種點處出現(xiàn)菌絲和孢子 四周呈現(xiàn)大面積壞死性病斑 菌株發(fā)酵液處理組的葡萄 果實 灰霉病的發(fā)生程度明顯降低 葡萄果實僅在接種點處出現(xiàn)少量菌絲和孢子 尚未出現(xiàn)嚴(yán)重的壞死性 病斑 病斑面積和壞死程度明顯輕于對照組 圖 5A 菌株 GLB191 GLB197 和 GLB191 GLB197 發(fā) 酵液處理對葡萄果實灰霉病的病斑抑制率分別為 55 48 52 91 70 89 可見兩菌株發(fā)酵液混合和單 菌株發(fā)酵液處理相比 病斑抑制率存在顯著差異 P 0 05 兩菌株發(fā)酵液混合處理組病斑抑制率最高 圖 5B 因此 兩菌株混合防治葡萄灰霉病相對于單菌株具有更強(qiáng)的生防潛力 2 3 生防菌混合對葡萄灰霉病的田間防效 由表 1 可知 利用兩菌株發(fā)酵液混合對葡萄果實灰霉發(fā)病初期防效為 54 32 高于化學(xué)藥劑的防效 37 04 在葡萄果實成熟期和采收期 兩菌株發(fā)酵液混合處理的防效為 55 02 和 70 20 與化學(xué)藥劑的 防效 48 57 和 71 78 相比差異不顯著 P 0 05 為了減少化學(xué)藥劑的使用 建議使用菌株 GLB191 GLB197 發(fā)酵液混合防治葡萄灰霉病的發(fā)生 表 1 兩菌株發(fā)酵液混合防治葡萄灰霉病的效果 Table 1 Effect of mixed fermentation broth of two strains on controlling grey mould of grape 2018 07 12 2018 08 03 2018 08 25 處理 Treatment 病情指數(shù) Disease index 防治效果 Control effect 病情指數(shù) Disease index 防治效果 Control effect 病情指數(shù) Disease index 防治效果 Control effect 對照 CK 0 81 0 08 a 2 80 0 26 a 7 62 1 10 a 化學(xué)藥劑 Chemistry 0 51 0 12 b 37 04 b 1 44 0 10 b 48 57 a 2 15 0 57 b 71 78 a GLB191 GLB197 0 37 0 07 c 54 32 a 1 26 0 21 b 55 02 a 2 27 0 45 b 70 20 a 注 表中數(shù)據(jù)為平均值 標(biāo)準(zhǔn)誤 表中不同字母表示 0 05 水平下差異顯著 分別在第 4 次 第 7 次和第 9 次用藥后的第 5 天進(jìn)行病害調(diào)查 Note Data in the table were mean S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followed data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 05 level Diseas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fifth day after the fourth seventh and ninth spraying 270 中 國 生 物 防 治 學(xué) 報 第 36 卷 GLB191 GLB197 GLB197 GLB191 CK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GLB191 GLB197 GLB191 GLB197 a a b A B 圖 5 菌株發(fā)酵液對葡萄灰霉病防效 Fig 5 grey mold on table grapes control by bacterial strain fermentation broth 3 討論 目前 在實驗室條件下已篩選出大量對植物病原菌具有很強(qiáng)拮抗活性的芽胞桿菌 針對葡萄灰霉病原 菌的生防芽胞桿菌如解淀粉芽胞桿菌 B15 無菌發(fā)酵液能使葡萄灰霉菌的菌絲畸形 菌絲體粗大 尖端腫脹 等 18 植物內(nèi)生枯草芽胞桿菌 Em7 發(fā)酵液對葡萄灰霉菌的菌絲生長和孢子萌發(fā)的抑制效果隨著稀釋倍數(shù) 的增加而減弱 19 本試驗中 測定了單菌株 GLB191 和 GLB197 對葡萄灰霉病菌都有抑制作用 并且兩菌 株混合后對灰霉菌絲生長以及形態(tài)和孢子萌發(fā)具有很強(qiáng)的抑制作用 隨著處理液濃度的稀釋 對灰霉菌分 生孢子萌發(fā)的抑制作用減弱 其中含有菌株 GLB191 的處理對灰霉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較強(qiáng) 推測可能與芽 胞桿菌菌株本身抑菌作用 以及菌株產(chǎn)生抗生素等因素有關(guān) 20 21 關(guān)于兩菌株混合后對葡萄灰霉病菌具有 較好的抑制作用機(jī)理還需進(jìn)一步研究 實踐證明 活體生物菌劑在田間條件下的定殖能力是生物防治效果的關(guān)鍵因素 22 研究表明 使用 混合菌劑則可拓寬適應(yīng)范圍 有利于抵抗不良的環(huán)境條件 同時提高生防效果 23 如混合木霉菌可濕性 粉劑對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較好 24 Exiguobacterium indicum D1 8 和蠟樣芽胞桿菌 Bacillus cereus D1 17 混合防治番茄猝倒病較單菌株相比發(fā)病率減少了 27 25 混合兩株具有親和性的拮抗細(xì)菌能夠提 高對蔬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26 解淀粉芽胞桿菌 Fy11 和 Zy44 混合與單菌株相比顯著降低辣椒疫霉發(fā)生 的嚴(yán)重度 27 本研究中 離體果實接種試驗顯示兩菌株混合處理對葡萄果實灰霉病抑制效果高于單菌株 處理 田間防效試驗表明兩菌株混合對田間葡萄灰霉病的防治與化學(xué)藥劑防效相當(dāng) 推測可能與兩菌株 混合能提高菌株定殖能力和抵抗不良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guān) 類似的研究結(jié)果如熒光假單胞桿菌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PTA CT2 與枯草芽胞桿菌 PTA 271 或成團(tuán)泛菌 Pantoea agglomerans PTA AF2 混合與單菌株 相比 促進(jìn)了葡萄白藜蘆醇和葡萄素的積累 提高葡萄植株對灰霉病的抗性 28 巨大芽胞桿菌 Bacillus megaterium Y 30 和解淀粉芽胞桿菌 CM3 混合防治草莓炭疽病的效果比化學(xué)防治提高了 23 63 29 本研 究關(guān)于兩株生防菌的混合使用還需要進(jìn)行大量的田間試驗 進(jìn)一步確定兩菌株在田間條件下穩(wěn)定的防效 和定殖情況 為混合菌劑的研制開發(fā)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jù) 因此 這兩株生防菌具有開發(fā)為混合生防菌 劑的潛力 以減少化學(xué)藥劑的使用量 參 考 文 獻(xiàn) 1 Ky I Lorrain B Jourdes M et al Assessment of grey mould Botrytis cinerea impact on phenolic and sensory quality of Bordeaux grapes musts and wines for two consecutive vintages J Grape and Wine Research 2012 18 215 226 2 嚴(yán)紅 燕繼曄 王忠躍 等 葡萄灰霉病菌對 3 種殺菌劑的多重抗藥性檢測 J 果樹學(xué)報 2012 29 4 625 629 3 Walker A S Ravigne V Rieux A et al Fungal adaptation to contemporary fungicide applications the case of Botrytis cinerea populations from 第 2 期 王紅麗等 生防菌混合接種對葡萄灰霉病菌的防治效果 271 Champagne vineyards France J Molecular Ecology 2017 26 1919 1935 4 鄭婷 張培安 張克坤 等 葡萄傷流液中內(nèi)生菌分離鑒定與抗病功能分析 J 園藝學(xué)報 2018 45 11 2106 2120 5 Santiagoa R Huili irb C Cotteta L et al Micro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for a new wild strain of Paenibacillus polymyxa with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Botrytis cinerea J Biological Control 2016 103 251 260 6 Rotolo C de Miccolis Angelini R M Dongiovanni C et al Use of biocontrol agents and botanicals in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Botrytis cinerea in table grape vineyards J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17 74 3 715 725 7 Boubakri H Hadj Brahim A Schmitt C et al Biocontrol potential of chenodeoxycholic acid CDCA and endophytic Bacillus subtilis strains against the most destructive grapevine pathogens J Crop and Horticultural Science 2015 4 43 261 274 8 羅琳 周泠璇 劉婭 畢赤酵母 G5 拮抗葡萄灰霉病機(jī)理初探 J 生物技術(shù)通報 2017 33 9 210 215 9 Garrido C C Usall J Torres R et al Effective control of Botrytis bunch rot in commercial vineyards by large scale application of Candida sake CPA 1 J Biological Control 2017 62 161 173 10 Kasfi K Taheri P Jafarpour B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epiphytic yeasts and bacteria with potential for biocontrol of grey mold disease on table grapes caused by Botrytis cinerea J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8 1 16 1 16 11 陳志誼 芽孢桿菌類生物殺菌劑的研發(fā)與應(yīng)用 J 中國生物防治學(xué)報 2015 5 31 723 732 12 尹淑麗 張麗萍 張根偉 等 生防菌防治黃瓜枯萎病的協(xié)同作用研究 J 北方園藝 2012 7 151 155 13 呂建林 劉二明 柏連陽 等 煙草青枯病生防菌混合接種對其定殖及防效的影響 J 中國生物防治 2010 26 2 200 205 14 Liu K McInroy J A Hu C et al Mixtures of 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 enhance biological control of multiple plant diseases and plant growth promotion in the presence of pathogens J Plant Disease 2018 102 1 67 72 15 Barbosa L O Lima J S Magalhaes V C et al Compatibility and combination of selected bacterial antagonists in the biocontrol of sisal bole rot disease J Biological Control 2018 63 595 605 16 譚才鄧 朱美娟 杜淑霞 等 抑菌試驗中抑菌圈法的比較研究 J 食品工業(yè) 2016 11 37 122 125 17 Sanzani S M De Girolamo A Schena L et al Control of penicillium expansum and patulin accumulation on apples by quercetin and umbelliferone J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09 228 381 389 18 潘虹余 金瑋鋆 張曉蒙 等 解淀粉芽孢桿菌 B15 抑菌物質(zhì)對葡萄灰霉病灰葡萄孢的抑菌機(jī)理 J 微生物學(xué)報 2018 7 58 1245 1254 19 伏波 姚娟妮 高小寧 等 植物內(nèi)生枯草芽孢桿菌 Em7 菌株對葡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 J 農(nóng)藥學(xué)學(xué)報 2016 18 4 465 471 20 魏寶東 車芙蓉 馬巖松 芽孢桿菌 Bacillus 發(fā)酵濾液對灰霉葡萄孢菌的作用 J 遼寧農(nóng)業(yè)科學(xué) 2004 3 5 7 21 Toral L Rodr guez M B jar V et al Antifungal activity of lipopeptides from Bacillus XT1 CECT 8661 against Botrytis cinerea J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8 9 1 12 22 Bloemberg G V Lugtenberg B J J Molecular basis of plant growth promotion and biocontrol by rhizobacteria J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 2001 4 4 343 350 23 Mao W Lumsden R D Lewis J A et al Seed treatment using pre infiltration and biocontrol agents to reduce damping off of corn caused by species of Pythium and Fusarium J Plant Disease 1998 3 82 294 299 24 王承芳 陳娟 曠文豐 等 復(fù)合木霉菌制劑防治葡萄灰霉病的效果研究 J 生物災(zāi)害科學(xué) 2015 38 4 333 338 25 Al Hussini H S Al Rawahi A Y Al Marhoon A A et al Biological control of damping off of tomato caused by Pythium aphanidermatum by using native antagonistic rhizobacteria isolated from Omani soil J Plant Pathology 2019 101 2 315 322 26 陳志誼 劉郵洲 劉永鋒 等 拮抗細(xì)菌菌株之間的互作關(guān)系及其對生物防治效果的影響 J 植物病理學(xué)報 2005 6 35 539 544 27 Yang R Fan X Cai X et al The inhibitory mechanisms by mixtures of two endophytic bacterial strains isolated from Ginkgo biloba against pepper phytophthora blight J Biological Control 2015 85 59 67 28 Aziz A Verhagen B Magnin Robert M et al Effectiveness of beneficial bacteria to promote systemic resistance of grapevine to gray mold as related to phytoalexin production in vineyards J Plant and Soil 2016 405 1 2 141 153 29 陳哲 黃靜 趙佳 等 防治草莓炭疽病的芽胞桿菌組合的篩選 J 中國生物防治學(xué)報 2018 34 4 582 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