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褐紋病病菌種類和藥劑敏感性研究 (1).pdf
DOI 10 3865 j issn 1001 3547 2025 08 007 吳仁鋒 男 武漢市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正高職高級農藝師 湖北省 植物病理學會副理事長 武漢市 十百千人才工程 人選 武漢市青 年崗位能手 農業(yè)農村部農藥登記藥效試驗殺菌劑項目技術負責 人 主要從事植保專業(yè)技術工作 重點開展蔬菜病害的診斷和綜合 防控技術研究 以及相關的技術推廣工作 近年來 作為主要完成人 獲得農業(yè)農村部農牧漁業(yè)豐收獎1 項 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武漢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取 得湖北省科技成果4項 武漢市科技成果4項 申報國家發(fā)明專利 7項 取得授權發(fā)明專利2項 實用新型專利 3 項 發(fā)表科研論文 80多篇 茄子褐紋病病菌種類和藥劑敏感性研究 馮吉 1 張傳清 1 王宏 1 2 1 浙江農林大學現(xiàn)代農學院 杭州臨安 311300 2 杭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 茄子 Solanum melongena L 作為一種重要蔬 菜 在中國各省均有栽培 根據(jù)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業(yè) 組織統(tǒng)計 2021年我國茄子總產量占世界茄子總產 量的 63 9 1 杭茄系列是浙江地區(qū)種植的主要品 種 其特點是果實細長線條形 肉質軟嫩 產量高 抗逆性強 適合在浙江地區(qū)高濕環(huán)境中生長 2 茄子褐紋病又稱褐腐病 是茄子主要病害之 一 從苗期到成株期均可產生為害 以為害果實為 主 最初在果實表面形成褐色圓形病斑 病部著生 小黑點 并組成明顯的輪紋 最后軟腐脫落 3 莖部 感染病原菌 病斑呈梭形 并散生小黑點 嚴重時木 質部外露 整株枯死 茄子褐紋病病原菌有性態(tài)為 間座殼屬 Diaporthe 無性態(tài)為擬莖點霉 Phomopsis 國內之前報道引起茄子褐紋病的病原 菌有擬莖點霉 P longicolla 和 P vexans 4 5 國外 報 道 侵 染 茄 子 的 間 座 殼 菌 有 D arecae D melongenae D passifloricola D solani melongenae D talong和D vexans 其中D vexans為優(yōu)勢種類 6 目 前 國外對茄子褐紋病病原菌的鑒定通常采用形態(tài) 學和分子生物學結合的方法 但國內研究茄子褐紋 摘 要 褐紋病是茄子主要病害之一 嚴重影響茄子產量和品質 早期研究報道茄子褐紋病病原菌主要為褐紋擬莖 點霉 Phomopsis vexans 為明確茄子褐紋病病菌種類 對褐紋病病菌進行了分離 鑒定 對發(fā)病及健康樣品進行了 ITS 擴增子測序 研究結果表明 結合形態(tài)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 分離獲得的褐紋病病菌鑒定為 Diaporthe vexans D sojae 和 D unshiuensis 3 種 對健康和發(fā)病茄子植株微生物群落分析發(fā)現(xiàn) 褐紋病的發(fā)生水平與間座殼菌豐度相關 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測定了 3 種病菌對 4 種殺菌劑的敏感性 研究結果表明 戊唑醇 咪鮮胺 丙硫菌唑和吡唑醚菌 酯對茄子褐紋病病原菌生長均有明顯抑制作用 其中咪鮮胺抑菌活性最強 平均 EC 50 值為 0 019 g mL 研究結果為 茄子褐紋病的防治提供了基礎和依據(jù) 關鍵詞 茄子褐紋病 間座殼菌 病原菌鑒定 藥劑敏感性 中圖分類號 S436 421 1 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1 3547 2025 08 0022 06 2025 8 馮吉 1999 女 在讀碩士 研究方向為資源利用與植物保 護 E mail 1208996232 王宏 1981 女 通訊作者 碩士 高級農藝師 主要從事蔬 菜新品種選育與栽培技術研究工作 E mail hongwang201010 收稿日期 2024 12 09 22 表 1 用于擴增茄子間座殼屬 ITS TEF1 的引物 基因 引物名稱 序列 5 3 參考文獻 ITS ITS1 TCCGTAGGTGAACCTGCGG 13 ITS4 TCCTCCGCTTATTGATATGC TEF1 EF 1F 728 CATCGAGAAGTTCGAGAAGG 14 EF 1R 986 TACTTGAAGGAACCCTTACC 表 2 敏感性測定中不同藥劑處理質量濃度 g mL 藥劑 質量濃度 戊唑醇 0 01 0 05 0 25 0 50 1 00 咪鮮胺 0 006 25 0 012 50 0 025 00 0 050 00 0 125 00 丙硫菌唑 0 01 0 05 0 25 0 50 1 00 吡唑醚菌酯 0 002 0 010 0 050 0 250 0 500 病病原菌的文獻較老 以形態(tài)學鑒定為主 因此 鑒 定到的褐紋病菌種類較少 7 且在中國農藥信息網(wǎng) 還未查詢到針對茄子褐紋病登記的防治藥劑 生產 上常使用百菌清 代森錳鋅和克菌丹等藥劑防治 8 但由于這些藥劑頻繁使用 出現(xiàn)了防治效果下降的 現(xiàn)象 因此篩選適宜的防治藥劑有助于及時控制病 害發(fā)生 提質增效 本研究針對綜合形態(tài)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對茄 子褐紋病病原菌進行鑒定 使用 ITS 擴增子測序分 析健康和發(fā)病植株間座殼菌 Diaporthe 相對豐度 并測定不同種類對藥劑的敏感性 以期為茄子褐紋 病準確鑒定及田間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 1 供試藥劑與供試培養(yǎng)基 試劑 97 戊唑醇原藥 Tebuconazole 江蘇揚 農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97 咪鮮胺原藥 Prochloraz 浙江天豐生物科學有限公司 95 吡唑醚菌酯原藥 Pyraclostrobin 浙江新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97 丙硫菌唑原藥 Prothioconazole 江西正邦化工有限 公司 將4種藥劑原藥使用甲醇配制成質量濃度為 1 10 5 g mL的母液 于4 保存?zhèn)溆?馬鈴薯葡萄糖瓊脂 PDA 培養(yǎng)基 馬鈴薯200 g 葡萄糖20 g 瓊脂粉16 g 用無菌水定容至1 L 1 2 病原菌采集與分離 2023年8月 在臨安區(qū)發(fā)現(xiàn)茄子植株大量枯萎 死亡 其果實產生褐色凹陷病斑 并密生輪紋小黑 點 莖稈上產生梭形水浸狀病斑 著生大量小黑點 初步判斷為茄子褐紋病 將發(fā)病植株樣本采用組織 分離法 9 取茄子病健交界處的組織 5 mm 5 mm 用 75 酒精消毒 30 s 用 2 NaClO 液消毒 40 s 用無菌水沖洗 3 次 晾干后放于 PDA 培養(yǎng)基上 在 25 恒溫培養(yǎng)箱黑暗培養(yǎng)3 5 d后 取菌落邊緣菌 絲塊放于 PDA 平板上生長產孢 產孢后配制孢子 懸浮液涂板 挑取單個孢子純化菌株 共分離獲得 26株單孢菌株 保存用于后續(xù)鑒定與其他試驗 1 3 病原菌致病性測定 茄子褐紋病菌致病性測定 10 選取健康無病的 茄子果實 使用燒熱的直徑 5 mm 的打孔器取果實 表皮 將活化3 d 的菌株邊緣打取5 mm菌碟 覆蓋 在茄子傷口處 以PDA空白作對照 CK 隨機挑選 9 株不同形態(tài)的代表性菌株進行接種 每菌株接種 3 個茄子 每個茄子接種 9 個菌碟 置于 25 條件 下培養(yǎng)5 d后 觀察發(fā)病情況 1 4 病原菌形態(tài)學觀察 選上述 9 株菌株進行形態(tài)學觀察 將菌株在 PDA 培養(yǎng)基上活化 3 d 用直徑 5 mm 的打孔器在 邊緣打取菌碟 每菌株打 3 個菌碟 每個菌碟轉接 至1個新 PDA 平板后于 25 黑暗培養(yǎng) 菌絲長滿 PDA平板后觀察菌落形態(tài)特征 產孢子后 用顯微 鏡觀察孢子形態(tài) 根據(jù)菌落形態(tài)和孢子特征參考王 先洪等 11 的方法進行病原菌初步鑒定 1 5 病原菌分子生物學鑒定 使用CTAB 法提取 ED6 ED8 和 ED9 3 株菌株 的DNA 使用表1引物擴增出核糖體內轉錄間隔區(qū)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翻譯延長因子 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 TEF1 反應體系 及程序參考賴多等 12 的方法 PCR產物由北京擎科 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測序 將測序結果在 NCBI 中進行 BLAST 比對 下載標準菌株序列信 息 將菌株序列在MEGA軟件中矯正后串聯(lián)單個基 因 以 D ampelina CBS 267 80 作為外群 使用貝葉 斯法 Bayesian 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 1 6 褐紋病發(fā)生與微生物群落關系 于2023 年8月在臨安區(qū)采集茄子植株 設健 康和發(fā)病 2 個處理 每處理 3 株 將植株分為上部 分枝 中部 嫁接口 和下部 主干 3 個部位分別 取樣分析 每個部位重復3次 將樣品研磨混勻后 使用TGuide S96磁珠法DNA提取試劑盒提取不同 部位樣品的總DNA 擴增真菌的ITS rDNA ITS1區(qū) 片段 對擴增PCR產物進行純化 定量和均一化處 理 文庫采用Qsep 400方法進行質檢 滿足指標后 可上機檢測 合格的文庫在 Illumina Novaseq 6000 上進行測序 將高通量測序獲得的原始圖像數(shù)據(jù)文 2025 8 23 件通過堿基識別 Base calling 分析轉換成原始測序 讀長 Raw sequenced reads 測序結果保存在FASTQ 格式文件中 將Raw Reads去除序列后進行拼接和過 濾 使用QIME2 2020 6軟件dada2去噪和去除嵌合 體序列 15 得到最終序列數(shù)據(jù) 1 7 藥劑篩選 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 16 將 ED6 ED8 和 ED9 3 株菌株在PDA培養(yǎng)基上活化3 d后 根據(jù)藥劑濃度 配制含梯度藥劑的PDA平板 表2 使用直徑5 mm 的打孔器在菌落邊緣打取菌碟 將菌碟接種至含不 同濃度藥劑的 PDA 平板上 以不含藥但含相同溶 劑的 PDA 平板作對照 CK 1 每個平板接種 1 個菌 碟 每個菌碟每個濃度重復3個PDA平板 將接種 后的 PDA 平板放入 25 黑暗條件下培養(yǎng) 5 d 后 采用十字交叉法測量菌落的直徑 抑制率 對照組菌落直徑 處理組菌落直 徑 對照組菌落直徑 菌碟原始直徑 100 1 8 數(shù)據(jù)分析 使用SPSS軟件計算不同藥劑對病原菌的抑制 中濃度 EC 50 值 和毒力回歸方程 2 結果與分析 2 1 病原菌分離與致病性測定 對樣本進行組織分離后得到 26 株菌株 根據(jù) 形態(tài)特征進行初步分類 隨機挑選9株不同形態(tài)的 代表性菌株進行致病性測定 結果表明 接種后5 d 茄子開始出現(xiàn)發(fā)病癥狀 接種后 11 d 接種茄子全 部發(fā)病 均出現(xiàn)褐色病斑 表明分離的菌株對茄子 均有致病性 圖1 2 2 病原菌形態(tài)學特征 根據(jù)菌落形態(tài)特征 9株菌可分為3類 分別以 ED6 ED8 ED9 為代表菌株 圖 2 4 ED6 菌落白 色毛氈狀 氣生菌絲發(fā)達形成同心輪紋 菌落在 PAD培養(yǎng)基上呈現(xiàn)淡黃色 培養(yǎng) 20 d 后 菌絲上散 生大量黑色分生孢子器 ED8菌絲較稀疏 菌落正 面為白色 背面有黃色色素沉積 培養(yǎng) 20 d 后產生 少量分生孢子器 ED9菌絲白色稀疏狀 氣生菌絲 不發(fā)達 菌落正面與背面均為白色 培養(yǎng) 20 d 后產 生的黑色分生孢子器較少 對3種菌落鏡檢分生孢 子 發(fā)現(xiàn)均產生兩種類型的分生孢子 一種為 型 分生孢子 卵圓形單孢 含有兩個油球 另一種為 型分生孢子 孢子線形 無油球 2 3 病原菌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 對供試菌株 ITS TEF1 片段測序后分別得到 550 bp 和 340 bp 的序列 將序列在 NCBI 中進行 BLAST 比對 在 GenBank 中下載相關的模式菌株 序列 表 3 進行聯(lián)合系統(tǒng)發(fā)育樹分析 17 18 建樹結 果表明 圖 5 分離的菌株屬于 3 個分支 供試菌 株 ED6 位于 D vexans 種群內 ED8 與 D sojae 歸 為一類 ED9與D unshiuensis為一類 結合形態(tài)特 征 將茄子褐紋病病原菌鑒定為D vexans D sojae和 D unshiuensis 3種 2 4 褐紋病發(fā)生與微生物群落關系 對茄子健康和發(fā)病植株微生物群落進行測序 分析 真菌共得到 2 236 個 OTUs 分別屬于 13 個 門 45 個綱 105 個目 224 個科 457 個屬和 656 個 種 對不同樣品不同部位的物種相對豐度進行分 析 發(fā)現(xiàn)健康植株分枝 主干和嫁接口的Shannon 指數(shù)值分別為 6 313 2 6 095 9 和 6 142 4 發(fā)病植 株分枝 主干和嫁接口的 Shannon 指數(shù)值分別為 6 372 6 5 666 0和5 051 4 Shannon指數(shù)越大說明 樣品的物種多樣性越高 因此 發(fā)病植株分枝處的 物種多樣性高于健康分枝處 而在其他部位的物種 多樣性小于健康植株 對不同部位間座殼菌多樣性進行分析 發(fā)現(xiàn)健 康植株上部分枝處間座殼菌相對豐度為 0 而嫁接 口和主干處間座殼菌相對豐度分別為 0 004 3 和 0 004 5 發(fā)病植株上部 嫁接口 莖基部均存在間 座殼菌 且上部植株間座殼菌 相對豐度為1 327 6 間座殼 菌分布最多 中部和下部分別 為0 076 0 和0 062 4 表4 2 5 藥劑篩選 選 3 個不同菌種的菌株 ED6 D vexans ED8 D sojae ED9 D unshiuensis 作供試菌株 藥劑篩選試驗 圖 1 茄子褐紋病菌致病性測定 注 A 對照 CK B C D分別為 ED6 ED8 ED9 均是茄子接種后 11 d的發(fā)病表現(xiàn) 2025 8 24 結果表明 表 5 戊唑醇 咪鮮胺 丙硫菌唑和吡唑 醚菌酯對茄子褐紋病病菌 均有較好的抑菌效果 戊 唑醇對間座殼菌的EC 50 值 在 0 048 0 250 g mL 平 均值為 0 137 g mL 咪鮮 胺對間座殼菌的EC 50 值在 0 002 0 033 g mL 平均 值為 0 019 g mL 丙硫菌 唑對間座殼菌的EC 50 值在 0 329 0 679 g mL 平均 值為 0 530 g mL 吡唑醚 菌酯對間座殼菌的EC 50 值 在 0 008 0 060 g mL 平 均值為0 033 g mL 表明 咪鮮胺對 3 種菌種的抑菌 活性最強 3 討論與結論 茄子褐紋病病原菌 有 性 態(tài) 為 間 座 殼 屬 Diaporthe 無性態(tài)為擬 近點霉屬 Phomopsis Diaporthe 作為植物內生菌 和致病菌 19 是引起作物病 害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包 括根腐病 果腐病 葉斑病 和枯萎病等 20 間座殼屬只鑒定形態(tài) 特征往往不準確 因此發(fā) 展了結合分子生物學的系 統(tǒng)鑒定方法 Aumentado等 6 通過多基因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 鑒定出侵染茄子的間座殼 菌有D solani melongenae D talong D melongenae D arecae D passifloricola 和 D vexans 其中 D vexans 為多個國家引起茄子病害 的主要病原菌 本研究結合形態(tài)學和分子生物學的 方法 利用 ITS 和 TEF 鑒定出茄子褐紋病菌有 D vexans D sojae D unshiuensis 3種 目前國內鑒定 到的茄子褐紋病菌大部分為P vexans 是D vexans 的無性態(tài) 據(jù)報道 D sojae是引起大豆莖枯病和柑 橘褐腐病的病原菌 21 D unshiuensis 在中國首次報 表 3 本研究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的間座殼屬真菌 GenBank 登錄號 種 菌株號 寄主 采集地 基因登錄號 ITS TEF D ampelina CBS 267 8 葡萄 意大利 KC343018 KC343744 D arctii CBS 139280 牛蒡 奧地利 KJ590736 KJ590776 D guangdongensis ZHKUCC20 0014 柚 中國 MT355684 MT409338 D helianthi CBS 592 81 向日葵 塞爾維亞 KC343115 KC343841 D hordei CBS 481 92 青稞 挪威 KC343120 KC343846 D longispora CBS 194 36 茶子屬 加拿大 KC343135 KC343861 D neoarctii CBS 109490 豚草 美國 KC343145 KC343871 D sojae FAU635 大豆 美國 KJ590719 KJ590762 D tectonendophytica MFLUCC 13 0471 柚木 泰國 NR 147591 KU749367 D unshiuensis CGMCC 3 17566 金柑 中國 KJ490584 KJ490463 D unshiuensis CFCC 52594 美國山核桃 中國 MH121529 MH121571 D vexans CBS 127 14 茄 美國 KC343229 KC343955 D vexans FAU597 茄屬 多米尼加 KJ590734 KJ590774 圖 2 菌株 ED6在 PDA上的形態(tài)特征 注 A 菌落正 背面形態(tài) B 分生孢子器 C 型分生孢子 D 型分生孢子 標尺 20 m 圖 3 菌株 ED8在 PDA上的形態(tài)特征 注 A 菌落正 背面形態(tài) B 分生孢子器 C 型分生孢子 D 型分生孢子 標尺 20 m 圖 4 菌株 ED9在 PDA上的形態(tài)特征 注 A 菌落正 背面形態(tài) B 分生孢子器 C 型分生孢子 D 型分生孢子 標尺 20 m 2025 8 25 表 5 4 種殺菌劑室內毒力測定 藥劑 菌株 毒力回歸方程 EC 50 值 g mL 1 戊唑醇 ED6 y 2 488x 2 346 0 114 ED8 y 0 935x 0 563 0 250 ED9 y 1 396x 1 845 0 048 咪鮮胺 ED6 y 2 350 x 3 926 0 021 ED8 y 1 806x 2 668 0 033 ED9 y 0 947x 2 492 0 002 丙硫菌唑 ED6 y 1 693x 0 285 0 679 ED8 y 2 912x 0 687 0 581 ED9 y 2 781x 1 344 0 329 吡唑醚菌酯 ED6 y 2 070 x 2 528 0 060 ED8 y 1 029x 1 574 0 030 ED9 y 0 892x 1 888 0 008 表 4 發(fā)病和健康茄子植株不同部位間座殼菌相對豐度 樣品 上部 中部 下部 健康 0 0 004 3 0 004 5 發(fā)病 1 327 6 0 076 0 0 062 4 道是柑橘相關的內生真菌 此后發(fā)現(xiàn)其是多種作物 的病原菌 22 通過對健康和發(fā)病茄子植株真菌結構多樣性 分析發(fā)現(xiàn) 發(fā)病植株分枝處的物種多樣性高于健康 分枝處 而在其他部位的物種多樣性小于健康植 株 茄子褐紋病病菌間座殼菌 大量存在于發(fā)病植株分枝處 少量存在于嫁接口和植株主 干部位 而健康植株分枝處無 間座殼菌分布 嫁接口和主干 存在極少間座殼菌分布 Xu 等 23 研究結果表明 引起茄 子植株枯萎的部分原因是 Diaporthe 感染地上組織 因 此 茄子褐紋病可能是由間座 殼菌侵染上部枝條引起的 因 研究采集的樣品數(shù)量有限 健 康和發(fā)病茄子植株真菌結構 多樣性結果還需進一步驗證 研究采用菌絲生長抑制 法測定了 4 種藥劑對間座殼 屬病原菌的活性 發(fā)現(xiàn) 4 種藥 劑對間座殼屬病原菌均有抑 制作用 其中以咪鮮胺的抑制 效果最好 此前對茄子褐紋病 防治藥劑進行室內毒力測定 發(fā)現(xiàn) 6 種殺菌劑中以咪鮮胺 的抑制作用最強 與本研究結 果基本一致 對于防治間座殼 屬病原菌的藥劑 本研究僅在 室內進行測定 田間防治情況 還有待進一步試驗 參考文獻 1 惠志明 張樹根 鄧曉梅 等 不 同類型茄子果實主要營養(yǎng)成分 和氨基酸含量分析 J 中國蔬菜 2024 3 97 103 2 張雅 鄭積榮 何建仙 等 杭茄 系列茄子品種的雜交制種技術 J 中國蔬菜 2002 1 47 3 李濤 黎振興 李植良 等 茄子 褐紋病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J 中 國農學通報 2015 31 5 108 115 4 吳仁鋒 楊紹麗 楊德枝 茄子褐紋病病原鑒定及其生物 學特性研究 J 中國蔬菜 2013 4 80 85 5 Shu C Chen J Huang H et al First report of Phomopsis longicolla causing stem canker of eggplant in Guangdong China J Plant Disease 2014 3 98 426 圖 5 基于 ITS 和 TEF1 串聯(lián)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 注 數(shù)值表示自展值 下方的標尺表示遺傳距離 2025 8 26 Study on Pathogen Species and Fungicide Sensitivity of Eggplant Brown Rot Disease FENG Ji 1 ZHANG Chuanqing 1 WANG Hong 1 2 1 College of Advanced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ejiang A 2 Hang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bstract Eggplant brown rot is one of the main diseases of eggplant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eggplant Early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at the pathogen of eggplant brown rot is mainly Phomopsis vexan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pathogen species the pathogen was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the diseased and healthy eggplant samples were analyzed through ITS amplicon sequenc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solated pathogens were identified as Diaporthe vexans D sojae and D unshiuensis by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methods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analysis of healthy and diseased plants showed that the occurrence level of eggplant brown rot disease was related to the abundance of D spp The sensitivity of the above three pathogens to four fungicides was determined by mycelial growth rate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ebuconazole prochloraz prothioconazole and pyraclostrobin had obvious inhibitory effects on the colony growth among which prochloraz showed the highest inhibitory activity with an average EC 50 value of 0 019 g mL The results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ggplant brown rot disease Key words Eggplant brown rot Diaporthe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Fungicide sensitivity 6 Aumentado H D Balendres M A et al Novel species and new records of Diaporthe causing eggplant leaf and fruit blight in the Philippines J Mycol Progress 2024 23 1 23 7 衡周 孫小晴 黃俊霖 等 茄子褐紋病菌的分離鑒定及產 孢條件的優(yōu)化 J 廣東農業(yè)科學 2020 47 6 56 62 8 任長清 茄子褐紋病及蚜蟲的防治 J 農業(yè)與技術 2016 36 14 107 9 張超 王玉梓 王照琪 等 檳榔間座殼菌葉斑病病原鑒定 及生物學特性 J 熱帶生物學報 2025 16 1 79 86 10 張蕊 楊石有 劉曉妹 等 芒果炭疽菌致病力室內快速 測定方法研究 J 黑龍江農業(yè)科學 2016 8 51 54 11 王先洪 姜佳琦 洪霓 等 貴州梨芽枯間座殼菌屬Diaporthe 的種類 J 菌物學報 2022 41 8 1 151 1 164 12 賴多 王德林 周國昌 等 余甘子斑點病病原菌鑒定 生 物學特性及防治藥劑篩選 J 南方農業(yè)學報 2024 55 2 479 488 13 White T J Bruns T Lee S J Amplification and direct sequencing of fungal ribosomal RNA genes for phylogenetics M PCR protocols A guide to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1990 315 322 14 Carbone I Kohn L M A method for designing primer sets for speciation studies in filamentous ascomycetes J Mycologia 1999 91 3 553 556 15 Callahan B J Mcmurdie P J Rosen M J et al DADA2 High resolution sample inference from Illumina amplicon data J Nature Methods 2016 13 7 581 583 16 朱璨 江山市柑橘病蟲害調查及黑點病的發(fā)生與防治 D 杭州 浙江農林大學 2023 17 Norphanphoun C Gentekaki E Hongsanan S et al Diaporthe Formalizing the species group concept J Mycosphere 2022 13 1 752 819 18 李媛 石凌波 費諾亞 等 藍莓間座殼莖潰瘍病病原鑒 定及生物學特性研究 J 植物保護 2017 43 1 89 94 19 Zhao X L Li K N Zheng S j et al Diaporthe diversity and pathogenicity revealed from a broad survey of soybean stem blight in China J Plant Disease 2022 106 2 892 2 903 20 Mahadevakumar S Janardhana G R Leaf blight and fruit rot disease of brinjal caused by Diaporthe vexans Phomopsis vexans in six agro ecological regions of south west India J Plant Pathology Quarantine 2016 6 1 5 12 21 Xiao Y S Zou M Y Zhou X et al First report of postharvest fruit brown rot disease on navel orange caused by Diaporthe sojae in China J Plant Disease 2023 3 107 948 22 Huang F Udayanga D Wang X et al Endophytic Diaporthe associated with citrus A phylogenetic reassessment with seven new species from China J Fungal Biology 2015 119 5 331 347 23 Xu X Minja R Kizito E B et al Amplicon sequencing identified a putative pathogen Macrophomina phaseolina causing wilt in African eggplant Solanum aethiopicum grown in Tanzania and Uganda J Frontiers in Agronomy 2024 5 1 300 324 2025 8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