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芽”的組培快繁技術研究_李媛.pdf
技術研究 412025年 第 2 期 酵溫度 濕度 氧氣量 使各原料獨具特色 可規(guī)?;?標準化生產(chǎn) 3 4 2 海堤巖紅系列茶產(chǎn)品的工藝 海堤茶師歷經(jīng)代 代積累 匠心拼配 烘焙 摸索出了獨屬于海堤的拼配和焙 酵工藝 其中海堤巖紅茶產(chǎn)品獨特的低溫烘焙工藝技術則賦 予了茶香氣質的飛躍 激發(fā)了果香 蜜香 甜香的同時 降 低原料木香中不愉悅的部分 去掉了青草氣息 多種香氣完 美交織與融合最終成就了 海堤紅 的恰到好處 圖3 表4 海堤巖紅系列低溫烘焙前后香氣變化 花香 果香 甜香 蜜香 木香 清香 拼配后 未烘 25 20 15 15 10 15 拼配后 已烘 40 50 33 6 20 50 80 53 66 4 海堤巖紅系列茶產(chǎn)品的核心競爭力 海堤巖紅系列茶創(chuàng)新結合烏龍茶做青技術 采用低 溫紅茶發(fā)酵工藝 做出來的產(chǎn)品香氣高銳 果香明顯 滋 味醇厚 鮮爽 有紅茶的甘醇 也有烏龍茶的花香和鮮 爽 不苦不澀 口味迎合消費者市場需求 針對廣大茶區(qū) 二 三春的茶鮮葉多為棄采 建議更多茶企可以結合新工 藝將二 三春的茶青利用起來 促進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 讓茶產(chǎn) 區(qū)創(chuàng)造更多經(jīng)濟效益 帶動鄉(xiāng)村振興 特別鳴謝 中糧營養(yǎng)研究院營養(yǎng)代謝中心的各位研 究員對海堤巖紅系列茶產(chǎn)品對香氣的檢測 黃金芽 Camellia sinensis cv Huangjinya 是原產(chǎn)于浙江省余姚市的一個典型光照敏感型珍稀黃化茶 樹品種 該茶葉的品質優(yōu)異新奇 現(xiàn)出 三黃 的品質特 征 即葉底純黃 干茶亮黃 湯色明黃 在生化成分上具 有 高氨低酚 的優(yōu)異品質特性 1 3 是茶中佳品 同時 因其樹體全年金黃 新梢三季均呈黃色 是茶葉生產(chǎn)與銷 售以及園林綠化兼用的珍稀黃色茶樹新品種 是茶樹種質 資源開發(fā)與應用的一個重大突破 目前 已有許多國內(nèi)關于茶樹組織培養(yǎng)方面的研究 報道 4 8 研究表明 不同的茶樹品種 在其誘導分化和 增殖階段 培養(yǎng)條件和培養(yǎng)基成分存在嚴重差異 為此 本研究主要針對 黃金芽 優(yōu)良品種的組培快繁體系進行 研究 并利用 黃金芽 茶樹新梢腋芽 莖段為試驗材 料 研究其初代培養(yǎng)過程中褐化的控制 以及通過不同激 素和濃度的配比 誘導芽的分化和增殖 并通過此項研究 初步建立黃金芽的良種快繁體系 為該品種無性系快速繁 殖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 1 材料來源與研究地點 試驗材料來自日照職業(yè)技術學院茶園 試驗地點為 學校海洋工程學院組培實驗室 1 2 研究方法 1 2 1 外植體的消毒 于四月中旬取當年生健壯無 病蟲害的半木質化枝干 剪去頂芽和底部側芽 保留第 黃金芽 的組培快繁技術研究 李 媛 侯可雷 日照職業(yè)技術學院海洋技術系 山東 日照 276800 摘 要 本實驗以 黃金芽 茶樹新梢腋芽 莖段等為試驗材料 研究其組培快繁技術 結果表明 采用帶有少量葉柄和腋芽的莖段作為外植體 接種前將其在2 0g L PVP溶液中浸泡30分鐘 然后接種至含 有2 0g L PVP的1 2MS培養(yǎng)基中 這樣能顯著減少外植體的褐化現(xiàn)象 以1 2MS為基本培養(yǎng)基 當6 BA為 2 0mg L NAA為0 2mg L時 對茶樹芽的誘導和增殖最有利 其中6 BA差異顯著 關鍵詞 黃金芽 外植體 褐變 組培快繁 中圖分類號 TS271 文獻識別碼 A 基金項目 2017年度山東省高等學??蒲杏媱?茶樹新品種 黃金芽 的組培繁殖技術研究 項目編號 J17KB102 作者簡介 李 媛 1982 女 漢族 山東臨沂 碩士 副教授 研究方向 植物組織快繁 學術專業(yè)人文茶趣 42 2025年 第 2 期 2 3個側芽 用0 1 洗潔精浸泡30min 流水沖洗1h 在超凈工作臺上 對外植體進行修剪 得到以下四種不同 的外植體形式 第一種是頂芽 其次是腋芽 均不包含莖 段和葉片 第三種是帶有莖段但不帶葉柄的腋芽 最后一 種是保留少量葉柄的腋芽 同時帶有莖段 所有帶有莖 段的外植體 其上端面均進行了平切處理 而下端面則 是斜切 用75 酒精浸泡30s 水漂洗3次0 1 升汞液處 理5min后 無菌水沖洗3次備用 經(jīng)過消毒后的外植體 接種到培養(yǎng)基中 培養(yǎng)基配方為MS 6 BA 2 0mg L NAA 0 2mg L 1 2 2 兩種基本培養(yǎng)基對外植體褐化及腋芽萌發(fā)的 影響 選取上述1 2 1步驟中生長效果好的外植體切取方 式修剪 將分別接種在含有6 BA 2 0mg L NAA 0 2mg L VC 1000mg L 以及AC 1500mg L 的MS和1 2MS培養(yǎng) 基上 以觀察不同培養(yǎng)基對腋芽啟動生長的影響 1 2 3 不同抗氧化劑對外植體褐化的控制 按照上 述1 2 1步驟中生長效果好的外植體切取方式修剪消毒 2 0g LPVP 溶液浸泡外植體30min 接種于添加不同抗 氧化劑的基本培養(yǎng)基中 1 2 2步驟中較好的基本培養(yǎng)基 類型 不添加激素 基本培養(yǎng)基選用上述1 2 2步驟中 效果好的類型 各種抗氧化劑與吸附劑的濃度分別 1 維生素C VC 的濃度為0 5 1 0 2 0g L 2 活性炭 AC 的濃度為0 5 1 0 2 0g L 3 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 的濃度為0 5 1 0 2 0g L 4 維生素C VC 和活性炭 AC 的濃度均為1 0g L 1 2 4 不同激素對啟動增殖的影響 增殖培養(yǎng)基在 基本培養(yǎng)基中加入不同濃度的細胞分裂素6 BA NAA的濃 度固定濃度0 2mol L 見表1 每個處理接種10瓶 每瓶接 3個芽 30d后觀察芽的誘導情況并對芽數(shù)進行統(tǒng)計 在基礎培養(yǎng)基中添加不同濃度的細胞分裂素6 BA 同時保持NAA的濃度恒定為0 2mol L 制備增殖培養(yǎng)基 具體操作見表1 每個處理組接種10瓶 每瓶植入3個芽 表1 添加不同濃度的2種激素配比實驗 處理號 基本培養(yǎng)基 NAA 6 BA 1 1 2MS 0 2 0 5 2 1 2MS 0 2 1 0 3 1 2MS 0 2 2 0 4 1 2MS 0 2 3 0 5 1 2MS 0 2 4 0 1 2 5 培養(yǎng)條件 培養(yǎng)室溫度為 25 1 光照 強度1500 2000lx 光照時間為 12h d 所用培養(yǎng)基中 其中瓊脂濃度為8g L 蔗糖濃度為30g L 活性炭1g L PVP lg L pH 5 8 2 結果與分析 2 1 外植體切取方法對培養(yǎng)結果的影響 表2的結果顯示 外植體的處理方法與其后續(xù)的褐化 現(xiàn)象及萌發(fā)率之間存在顯著的聯(lián)系 這主要歸因于取材部 位的差異 在第四種處理方法中 帶有腋芽和莖段的外植 體 保留部分葉柄 接種一周后便開始萌發(fā) 隨之葉柄也 會逐漸從基部脫落 第6周外植體萌發(fā)率可以達到40 0 不帶葉柄的腋芽帶莖段第三種處理方式比第四種萌發(fā)率 低 而單獨的腋芽和頂芽萌發(fā)率很低 分別為0和0 67 此外外植體不同的處理方法 造成的創(chuàng)傷面積不同 傷口 越大 與消毒劑接觸的面積越大 對外植體傷害越大 褐 化程度越嚴重 表2 不同處理方式的外植體褐變率 萌發(fā)率比較 外植體切取方式 接種數(shù) 褐化率 萌發(fā)率 頂芽 30 80 0 II腋芽 不帶莖段和葉 30 56 7 0 67 III腋芽帶莖段 不帶葉柄 30 46 7 30 IV腋芽帶莖段 留少量葉柄 30 40 40 2 2 兩種培養(yǎng)基對外植體褐化程度及腋芽萌發(fā)生長的影響 在激素比例一致的條件下 比較兩種基礎培養(yǎng)基 發(fā)現(xiàn)l 2MS培養(yǎng)基相較于MS培養(yǎng)基 外植體的褐變率減少 了20 腋芽的萌發(fā)時間提前了7天 并且腋芽的后續(xù)生長 狀況表現(xiàn)良好 因此 在這兩種處理方法中 1 2MS培養(yǎng) 基在降低褐變和促進腋芽生長方面表現(xiàn)更佳 表3 不同培養(yǎng)基對褐化及腋芽萌動情況的影響 培養(yǎng)基種類 接種數(shù) 褐化率 萌發(fā)率 腋芽萌 腋芽生長狀態(tài) 動時間 l 2MS 30 33 3 53 3 22 健壯 色淺綠 MS 30 40 43 3 15 健壯 色綠 2 3 不同的抗氧化劑對茶樹褐化的影響 在基本培養(yǎng)基中加入幾種不同的抗氧化劑和吸附 劑 結果表明 見表4 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0 5 2 0g L的維生素C 0 25 1 0g L的活性炭和0 5 2 0g L的聚乙烯吡咯烷 酮 可以有效降低外植體的褐化現(xiàn)象 其中 將外植體在 2 0g LPVP溶液中浸泡30min 再接種到2g LPVP的培養(yǎng)基 上 是抑制褐化效果最佳的方案 2 4 不同濃度6 BA對芽增殖和伸長的影響 由表5可知 在6 BA濃度不超過2 0mg L的條件下 隨著6 BA濃度的增加 芽的增殖率逐漸上升 當6 BA濃 度達到2 0mg L時 芽的生成率可達66 7 而一旦6 BA 濃度超過2 0mg L 增殖率則開始減少 在6 BA濃度小 技術研究 432025年 第 2 期 于3mg L的環(huán)境下 組培的茶樹葉片顏色深綠 生長狀況 佳 但隨著6 BA濃度的進一步提高 葉片顏色轉黃 生 長勢頭減弱 甚至出現(xiàn)死亡 因此 實驗結果指出 當 6 BA濃度為2 0mg L時 對茶樹叢生芽的誘導和增殖最為 有利 表4 維生素C 活性炭 聚乙烯吡咯烷酮 對茶樹腋芽褐變的影響 抗氧化劑 濃度 接種數(shù) 褐變率 平均褐變率 維生素C 0 5 30 23 3 24 4 1 0 30 23 3 2 0 30 26 7 活性炭 0 5 30 30 28 9 1 0 30 26 7 2 0 30 30 聚乙烯吡咯烷酮 0 5 30 20 18 9 1 0 30 20 2 0 30 16 7 對照 0 30 11 36 7 表5 6 BA 對芽誘導和增殖的影響 70d 處理 接種外植 出芽數(shù) 出芽率 平均側芽 芽生長情況 體個數(shù) 高度 cm 1 30 11 36 7 1 0 色黃綠 較健壯 2 30 14 46 7 1 5 色黃綠 健壯 3 30 20 66 7 1 8 色黃綠 健壯 4 30 14 46 7 1 1 色黃白 較萎蔫 5 30 10 33 3 1 0 色黃白 萎蔫 3 討論 茶樹組培過程中易污染而且茶樹組織酚類物質含量 較高易褐變 組培成活率低 在眾多導致茶樹組織培養(yǎng) 褐化的因素中 本項研究首先對培養(yǎng)材料的種類進行了 篩選 在茶樹組培褐化的眾多影響因素中 本研究首先 對外植體的類型進行了選擇 研究發(fā)現(xiàn)外植體的褐化與萌 發(fā)直接受其組織受損程度的影響 相較于其他種類的外植 體 腋芽帶莖段且保留少量葉柄的外植體 其褐化率降低 明顯 萌發(fā)率也較高 通過試驗觀察外植體褐化和腋芽生 長對培養(yǎng)基種類的反應 結果表明 在保持激素濃度和比 例不變的條件下 使用l 2MS培養(yǎng)基 可以顯著降低褐變 率 縮短腋芽的萌動時間 并提高萌發(fā)率 這是因為與MS 培養(yǎng)基相比 l 2MS培養(yǎng)基無機鹽含量低 可以減少酚類 物質外溢 減輕外植體褐變 9 10 通過在培養(yǎng)基中引入 不同種類和濃度的抗氧化劑 研究其對褐變抑制作用的影 響 結果表明PVP的效果最佳 其次是VC和AC 所有實驗 組均優(yōu)于未處理的對照組 這與油茶 nullnull 和中國李 nullnull 的研 究發(fā)現(xiàn)相一致 在啟動茶苗培養(yǎng)的過程中 使用了較多的細胞分裂 素6 BA 從而實現(xiàn)了良好的增殖效果 在茶苗啟動培養(yǎng)的 過程中 細胞分裂素多使用6 BA 并取得了較好的增殖 效果 6 BA為常見的細胞分裂素之一 促進芽叢生長 NAA 為常見的生長素之一 低濃度時促進腋芽的生長 不同激素的配比是影響外植體能否成功啟動的關鍵因素 之一 而NAA濃度過高將會抑制植物生長 因此本試驗在 NAA濃度選擇中 選用較低的濃度 本試驗結果表明 當 NAA 0 2mg L 6 BA2 0mg L時 對黃金芽外植體的誘導 增殖效果最佳 6 BA濃度低時 植物生長狀況良好 葉 片呈黃綠色 然而 激素水平一旦提升 植物的生長勢 頭便會減弱 葉片顏色會變得淺黃乃至枯萎 甚至導致 植物死亡 這說明是茶樹的萌發(fā)芽對激素比較敏感 對 激素濃度的適應范圍較窄所致 另外 在實驗過程中發(fā) 現(xiàn)此配方增殖系數(shù)偏低 芽的生長也比較慢 尚需要進 一步實驗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開榮 李明 梁月榮 等 茶樹新品種黃金芽選育研究 J 中國茶葉 2008 4 21 23 2 俞慧玲 茶葉珍稀品種黃金芽引種對比試驗報告 J 中 國茶葉 2014 6 33 3 李明 張龍杰 王開榮 等 光照敏感型白化茶新品種 黃 金芽 白化特性研究 J 茶葉 2008 2 98 102 4 周健 茶樹組培快繁技術的優(yōu)化研究 J 茶葉科 學 2005 3 l72 176 5 譚和平 不同茶樹品種組織快繁技術研究 J 四川茶葉 研究 2003 1 102 103 6 劉德華 周帶娣 茶樹莖段培養(yǎng)胚性狀態(tài)的調(diào)控及其分化 J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00 2 110 112 7 成浩 李素芳 茶樹微繁殖技術的研究與進展 J 中國茶 葉 1996 2 29 31 8 黃亞輝 茶樹莖尖培養(yǎng)研究初報 J 茶葉通 訊 1992 2 29 30 9 崔堂兵 郭勇 張長遠 植物組織培養(yǎng)中的褐變現(xiàn)象的產(chǎn) 生機理及克服方法 J 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 2001 3 16 19 10 曹昆 李霞 木本植物組織培養(yǎng)不定芽誘導研究 進展 EJ 江蘇林業(yè)科技 2008 5 43 48 11 闕生全 彭凌 朱必鳳 等 油茶組織培養(yǎng)過程中防止褐 變的研究 韶關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6 3 67 69 12 鄒英寧 李國懷 樊青峰 等 不同抗氧化劑對中國李莖 段培養(yǎng)的影響 J 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06 1 84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