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二斑葉螨外部形態(tài)的掃描電鏡觀察_姜莉莉.pdf
生 物 災(zāi) 害 科 學(xué) 2024 47 3 438 444 Biological Disaster Science Vol 47 No 3 2024 DOI 10 3969 j issn 2095 3704 2024 03 54 收稿日期 2024 07 01 修回日期 2024 08 18 基金項目 山東省重點研發(fā)計劃 2023TZXD057 2022CXPT017 和 中央引導(dǎo)地方科技發(fā)展專項 YDZX2023031 作者簡介 姜莉莉 1986 女 助理研究員 博士 主要從事草莓植保研究 gssjianglili 通信 作者 武 沖 副研究員 博士 wuchongge 姜莉莉 安梅榮 蔣恩順 等 草莓二斑葉螨外部形態(tài)的掃描電鏡觀察 J 生物災(zāi)害科學(xué) 2024 47 3 438 444 草莓二斑葉螨 外部形態(tài) 的 掃描電鏡觀察 姜莉莉 1 安梅榮 2 蔣恩順 1 孫瑞紅 1 武 沖 1 1 山東省果樹研究所 山東 泰安 271000 2 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qū)粥店辦事處 山東 泰安 271021 摘要 目的 為深入 了解 草莓 二斑葉螨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各發(fā)育階段 的 外部形態(tài)和超微結(jié)構(gòu)特征 為草莓害螨的生物學(xué)研究和科學(xué)防控提供參考 方法 以草莓植株培養(yǎng)獲得 不同發(fā)育階段的二斑葉螨個體樣 本 采用 掃描電鏡 觀察 各生育 階段 的外部形態(tài)和超微結(jié)構(gòu) 結(jié)果 草莓 二斑葉螨卵 為 圓形 幼螨足 3 對 有 肛毛無生殖毛 生殖區(qū)完全不可見 若螨 4 對足 第 若螨無生殖毛 腹面肛區(qū)末端膚紋縱向 背毛 c1 之間出 現(xiàn)膚紋突 第 若螨出現(xiàn)生殖區(qū)痕跡和 1 對生殖毛 sc1 至 c1 之間出現(xiàn)膚紋突 雌成螨 呈 橢圓形 腹毛 3a 至 4a 4a 至 ag 兩側(cè)發(fā)現(xiàn)膚紋突 雄成螨呈卵圓形 背腹表皮膚紋大致 為橫向 無膚紋突 關(guān)鍵詞 草莓 二斑葉螨 發(fā)育階段 掃描電鏡 形態(tài)特征 中圖分類號 S436 68 文獻標(biāo)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5 3704 2024 03 0438 07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 of external morphology of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on strawberry JIANG Lili1 AN Meirong2 JIANG Enshun1 SUN Ruihong1 WU Chong1 1 Shandong Institute of Pomology Tai an Shandong 271000 China 2 Zhoudian Office of Daiyue District Tai an Shandong 271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external morph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on strawberry at various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biological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control of strawberry mite Method Individual samples of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were cultured from strawberry plants and the external morphology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were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Resul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gg was round The larva had 3 pairs of feet with anal setae and no genital setae and the genital area was completely invisible The nymph had 4 pairs of feet but protonymph had no genital setae and also the dermatoglyph at the end of the abdominal anal region were longitudinal and the dorsal lobes appeared between the dorsal setae c1 Traces of the genital area and a pair of genital setae appeared on deutonymph dorsal lobes appeared between sc1 and c1 The female adult was oval in shape and lobes were found on both sides of the ventral setae from 3a to 4a and from 4a to ag Male adult was oval the dermatoglyph were roughly horizontal without dorsal lobes Keywords strawberry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developmental stag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研究意義 近年來 我國草莓產(chǎn)業(yè)發(fā)展迅速 栽培面積和產(chǎn)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1 草莓的設(shè)施栽 培 環(huán)境相對郁蔽 病蟲害發(fā)生較重 二斑 葉螨是 為害 設(shè)施草莓最 嚴重 的害蟲害螨之一 2 二斑葉螨 2024年第 3期 姜莉莉 等 草莓二斑葉螨外部形態(tài)的掃描 電鏡觀察 439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屬于蛛形綱 蜱螨亞綱真螨目葉螨科葉螨屬 是一種 世界性害螨 其 寄生植物 很廣 包括果樹 蔬菜 花卉等 100 多種 二斑葉螨為害草莓時 通常以成螨 若螨在 葉片背面刺吸汁 液 受害 葉片 在靠近葉柄的 主脈 處 呈現(xiàn)白斑 嚴重時葉片變?yōu)樯詈稚?對光合作用產(chǎn)生不良影響 3 前 人研究進展 二斑葉螨世代重疊 繁殖速度快 草莓的匍匐莖繁殖方式 也為二斑葉螨提供了適宜的生 長和增殖條件 4 近年來 草莓二斑葉螨的發(fā)生和為害不斷加重 由于 目前登記的殺螨劑普遍缺乏內(nèi)吸 性 長期頻繁施用導(dǎo)致防效明顯下降 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了殺螨劑 不合理 施用導(dǎo)致的草莓農(nóng)藥殘留超標(biāo)問題 5 目前 對于草莓 二斑葉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綜合防治等方面 6 8 而對于其形態(tài)學(xué)方面的研究相對較 少 9 系統(tǒng)研究草莓二斑葉螨的顯微結(jié)構(gòu) 對解讀其生物學(xué)特性 進而制定科學(xué)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10 掃描電鏡能夠 顯示昆蟲的 超微結(jié)構(gòu) 近年來逐步應(yīng)用于螨類觀察 張福仁等 11 進行了截形葉螨 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 雄螨陽具的掃描電鏡觀察 洪曉月等 12 對朱砂葉螨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體表及精子進行了掃描電鏡觀察 蔣玨瑛琪 13 采用掃描電鏡觀察比較了土耳其斯坦葉螨 Tetranychus turkestani 和截形葉螨外部形態(tài)特征 使用掃描電鏡對二斑葉螨進行超微結(jié)構(gòu)研究也得到 越來越多的重視 Brandenburg 等 14 和 匡海源 等 9 使用掃描電鏡對比了朱砂葉螨和二斑葉螨兩個近似種背部 膚紋密度的差異 Bostanian 等 15 以及 Mills 16 研究了二斑葉螨感覺器官的形態(tài)學(xué)和超微結(jié)構(gòu) Mothes 等 17 以及 Crooker 18 研究了二斑葉螨消化系統(tǒng)的超微結(jié)構(gòu) Dittrich 19 研究了二斑葉螨卵的胚胎發(fā)育和呼吸系統(tǒng) 的電子顯微結(jié)構(gòu) 本研究切入點 目前 國內(nèi) 關(guān)于 草莓 二斑葉螨 不同 發(fā)育階段 的 掃描電鏡觀察尚未見 系統(tǒng) 報道 擬 解決的關(guān)鍵問題 本研究 采 用掃描電鏡 分析草莓 二斑葉螨 卵 幼螨 若螨和成螨 4 個 發(fā)育階段 的 形態(tài)結(jié)構(gòu) 以期豐富該 類葉 螨 研究的 形態(tài)學(xué)內(nèi)容 為后續(xù)的科學(xué)防控 提供理論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 1 儀器 SZX ILLB2 200 型解剖鏡 DM4000B 型光學(xué)顯微鏡 HITACHISU8100 型掃描電子顯 微鏡 1 2 葉螨 培養(yǎng)與樣本采集 葉螨樣本采自 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qū)山東省果樹研究所金牛山基地草莓大棚 116 55 55 E 36 6 16 N 在體式顯微鏡下 根據(jù)形態(tài)初步鑒定為 葉螨 科 按照 Souza Pimentel 等 20 的方法 在 9 cm 的 培養(yǎng)皿 底部鋪滿脫脂棉 加水使脫脂棉處于過飽和狀態(tài) 上面覆蓋一層濾紙 以保持皿內(nèi)濕度 選取 生長良好 無病蟲害的 草莓葉片置于濾紙上 接種含卵雌螨 于光照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 溫度 25 相對 濕度 75 光照 周期 L D 16 8 20 d 后挑取該螨在 光學(xué) 顯微鏡下 進行 鑒 定 確認為二斑葉螨后 在 體視 顯微 鏡下挑取卵 幼螨 若螨和 雌雄 成螨 用于 制作掃描電鏡觀察樣本 先 以 蒸餾水 振蕩 洗滌 3 次 再 以 體積分數(shù)為 75 酒精沖洗 3 次 最后用 2 5 戊二醛 溶液 固定 以真空泵抽出組織內(nèi)部的氣體 使樣 本沉入固定液底部 1 3 電鏡觀察樣本 制備 固定好的 二斑葉 螨 經(jīng) PBS 緩沖液 清洗 再 以 5 乙 酸乙酯 溶液 置換 在解剖 鏡 下 以 毛發(fā)針整姿 裝 臺粘樣 臨界點干燥后 離子濺射鍍膜 進行 掃描 電鏡 觀察 選取視野并拍照 標(biāo)識 測量 膚紋突等 關(guān) 鍵部位 每個螨態(tài) 處理 不少于 10 個樣本 21 相關(guān)形態(tài)學(xué)術(shù)語描述參照姚潤等 22 的報道 2 結(jié)果 與分析 2 1 卵形態(tài) 卵呈球形 直徑約為 120 140 m 圖 1 A 2 2 幼螨形態(tài) 幼螨個體較小 近圓形 大小約為 120 m 160 m 幼螨腹部 背部 和 生殖區(qū) 的 膚紋 均為 橫向 無膚 紋突 圖 1 B 1 C 幼螨 背部 有 14 對背毛 分別為 v2 sc1 sc2 c1 c2 c3 d1 d2 e1 e2 f1 f2 h2 和 h3 圖 1 B 腹部 有 5 對腹毛 1 對足基節(jié)毛 1b 2 對基節(jié)間毛 1a 3a 和 2 對肛毛 ps1 440 生 物 災(zāi) 害 科 學(xué) 第 47 卷第 3 期 ps2 無生殖毛 圖 1 C 幼螨 軀體皮紋明顯 除 v2 至 sc1 之間 膚紋橫向 軀體末端可見肛門 生 殖器不可見 幼螨 有 3 對 足 每 足由 轉(zhuǎn)節(jié) Tr 股節(jié) Fe 膝節(jié) Ge 脛節(jié) Ti 和 跗節(jié) Ta 構(gòu) 成 圖 1 D 足上膚紋環(huán)形 各足上毛序一致 跗節(jié) 有微毛和感棒 各足爪端部裂開為針狀毛 A 卵 B 幼螨背面 C 幼螨腹面 D 幼螨足 E 第 若螨背面 F 第 若螨腹面 G 第 若螨顎體 H 第 若螨肛區(qū) I 第 若螨背面 J 第 若螨腹面 K 第 若螨顎體 L 第 若螨肛區(qū)和生殖區(qū) v2 sc1 sc2 c1 c2 c3 d1 d2 e1 e2 f1 f2 h2 h3 背毛 1a 3a 4a 基節(jié)間毛 1b 1c 2b 2c 3b 4b 足基節(jié)毛 g1 g2 生 殖毛 ag 側(cè)殖毛 ps1 ps2 肛毛 Tr 轉(zhuǎn)節(jié) Fe 股節(jié) Ge 膝節(jié) Ti 脛節(jié) Ta 跗節(jié) CI 須肢脛節(jié)爪 a b c 剛毛 ul ul 荊毛 su 端感器 背感器 圖 1 草莓二斑葉螨卵 幼螨 若螨外部形態(tài) 2 3 若螨形態(tài) 二斑葉螨的 若螨體積介于幼螨和成螨之間 可分為第 若螨和第 若螨 2 個不同發(fā)育階段 2 3 1 第 若螨 第 若螨橢圓形 平均大小 140 m 220 m 有 14 對背毛 分別為 v2 sc1 sc2 c1 c2 c3 d1 2024年第 3期 姜莉莉 等 草莓二斑葉螨外部形態(tài)的掃描電鏡觀察 441 d2 e1 e2 f1 f2 h2 h3 圖 1 E 背毛 v2 至 c1 之間的膚紋為半環(huán)形 背毛 c1 之間已形成膚紋 突 圖 2 A c1 至 d1 d1 至 e1 e1 至 f1 之間膚紋橫向 f1 之間和 f2 之間膚紋縱向或斜向 圖 1 E 腹 部膚紋大致橫向 但生殖區(qū)膚紋 縱向 圖 1 H 腹部有 9 對腹毛 包括 4 對足基節(jié)毛 1b 1c 2b 3b 2 對基節(jié)間毛 1a 3a 2 對肛毛 ps1 ps2 1 對側(cè)殖毛 ag 無生殖毛 圖 1 F 1 H 背感器 長梭形 荊毛 ul ul 細棒狀 3 根剛毛 a b c 細毛狀 圖 1 G 4 對足 足上 膚紋為環(huán)狀 且各足上的毛序一致 圖 1 F 2 3 2 第 若螨 第 若螨也為橢圓形 平均大小 200 m 460 m 背部有 14 對背毛 v2 sc1 sc2 c1 c2 c3 d1 d2 e1 e2 f1 f2 h2 和 h3 圖 1 I 1 L 背毛 sc1 與 c1 之間的膚紋 呈 半環(huán)形 開始出現(xiàn)膚 紋突 均為半橢圓形 圖 1 I 圖 2 B c1 至 d1 d1 至 e1 e1 至 f1 膚紋橫向 均沒有膚紋突 腹部 有 13 對腹毛 包括 6 對足基節(jié)毛 1b 2b 3b 4b 1c 2c 3 對基節(jié)間毛 1a 3a 4a 2 對肛 毛 ps1 ps2 1 對側(cè)殖毛 ag 1 對生殖毛 g2 圖 1 J 圖 1 L 第 II 若螨顎體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 與第 若螨相似 圖 1 K 腹面出現(xiàn)有痕跡的生殖區(qū)域 表皮上有很多粒點 圖 1 L 足 4 對 雙毛 出現(xiàn)在足 1 和足 II 與成螨相似 圖 1 I A 第 若螨背部膚紋及膚紋突 B 第 若螨背部膚紋及膚紋突 C 雌成螨背毛 v2 c1 膚紋及膚紋突 D 雌成螨背 毛 c1 e1 膚紋及膚紋突 圖 2 二 斑葉螨背部膚紋及膚紋突 2 4 成螨形態(tài) 2 4 1 雌成螨 雌成螨 為 橢圓形 背部 有 14 對背毛 分別編號 v2 sc1 sc2 c1 c2 c3 d1 d2 e1 e2 f1 f2 h2 h3 圖 3 A 腹部有 14 對腹毛 包括 6 對足基節(jié)毛 編號 1b 2b 3b 4b 1c 2c 3 對基節(jié)間毛 編號 1a 3a 4a 2 對生殖毛 編號 g1 g2 1 對側(cè)殖毛 編號 ag 2 對肛毛 編號 ps1 ps2 圖 3 C 442 生 物 災(zāi) 害 科 學(xué) 第 47 卷第 3 期 交尾孔 CP 位于末體腹面 生殖孔 GO 和肛孔 AO 之間 圖 3 F 生殖孔四周有放射狀褶皺 前部 的 半圓形 生 殖蓋 GF 上有橫向 表皮紋 圖 3 F A 雌成螨背面 B 雌成螨側(cè)面 C 雌成螨腹面 D 雌成螨顎體背面 E 雌成螨顎體腹面 F 雌成螨肛區(qū)和生 殖區(qū) G 雌成螨足雙毛 H 雄成螨背面 I 雄成螨側(cè)面 J 雄成螨腹面 K 雄成螨肛區(qū) L 雄成螨足的爪間突 Pa 須肢 Ro 喙 Sp 口針鞘 Eye 眼 dPFe 須肢股節(jié)背剛毛 AO 肛門 GO 生殖孔 GF 生殖蓋 CP 交 尾孔 Em 爪間突 ft ft 微毛 TH 粘毛 感棒 圖 3 草莓二斑葉螨成螨外部形態(tài)及超微結(jié)構(gòu) 2 對單眼 Eye 位 于背毛 sc1 與 sc2 之間 圖 3 A 眼部 附近 的 膚紋 縱向 3 D 背 部 v2 與 c1 之 間膚紋 半環(huán)形 c1 與 e1 之間 膚紋橫向 膚紋突為半圓形 半橢圓形或近長方形 圖 2 C 2 D 背毛 e1 之間的膚紋縱向或斜向 膚紋突半圓形或半橢圓形 背毛 e1 f1 之間形成菱形紋 圖 2 D 腹部區(qū) 域膚紋為橫向或斜向 腹毛 3a 至 4a 4a 至 ag 兩側(cè)形成膚紋突 圖 3 C 3 F 口針鞘 Sp 位于螯肢 基部 呈半橢圓狀 端部為鞭狀口針 St 須肢 Pa 共 5 節(jié) 與幼螨階段組成相同 圖 3 D 股節(jié)具 有 1 對剛毛 dPFe 圖 3 D 須肢脛節(jié) 爪 CI 呈 鐮刀 形 跗節(jié) 端感器 su 呈圓柱形 荊毛 ul ul 2024年第 3期 姜莉莉 等 草莓二斑 葉螨外部形態(tài)的掃描電鏡觀察 443 背感器 及 剛毛 a b c 的 形狀與第 II 若螨 雄成螨相似 喙 Ro 的頂端為口 口的周圍由柔軟的 口蓋構(gòu)成 圖 3 E 氣門溝 Pe 位于口針鞘中央上 部 末端 U 形彎曲 圖 3 D 足 4 對 足上膚紋 呈 環(huán)狀 足有 6 節(jié) 較須肢增加了基節(jié) 圖 3 B 圖 3 C 跗節(jié)爪 有 2 對粘毛 TH 各足爪間突 Em 端部 有 3 對針狀毛 圖 3 G 3 L 足 和 足 長 感棒 表面光滑 呈 圓錐形 微毛 ft 和 ft 帶刺 頂端分叉 圖 3 G 2 4 2 雄成螨 雄 成螨近卵圓形 前端近圓形 腹末較尖 平均大小 160 m 300 m 背部 有 14 對背毛 分別編 號 v2 sc1 sc2 c1 c2 c3 d1 d2 e1 e2 f1 f2 h2 h3 圖 3 H 腹部有 14 對腹毛 包括 6 對足 基節(jié)毛 編號 1b 2b 3b 4b 1c 2c 3 對基節(jié)間毛 編號 1a 3a 4a 2 對生殖毛 編號 g1 g2 1 對側(cè)殖毛 編號 ag 2 對肛毛 編號 ps1 ps2 圖 3 J 3 K 雄成螨除背毛 v2 至 c1 之間的膚紋為半 環(huán)狀外 背部和腹部的膚紋大體為橫向 且體背腹表皮均無膚紋突 圖 3 H 3 J 口針鞘 Sp 為半橢 圓形 膚紋縱向 基部膚紋橫向 口針 St 長鞭狀 須肢 Pa 同雌成螨也有 5 節(jié) 圖 3 H 3 G 雄 成螨均有 4 對足 足上膚紋 呈 環(huán)狀 各足跗節(jié)爪均 有 2 對粘毛 TH 爪間突 Em 呈針狀毛 圖 3 L 3 結(jié)論與 討論 二斑葉螨繁殖力強 且從幼螨階段就開始危害植物 草莓作為草本果樹 株型相對矮小 葉片蠟質(zhì) 層較薄 葉螨取食難度較小 23 二斑葉螨的發(fā)育階段一般包括卵 幼螨 第 I 若螨 第 II 若螨和成螨 在兩個連續(xù)的活動階段之間有靜止階段 幼螨剛孵化 時 為黃色 取食后變?yōu)榫G色 活動范圍較小 若 螨 將 吐絲結(jié)網(wǎng) 時 行動迅速 開始大量取食 成螨吐絲結(jié)網(wǎng)保護卵和幼螨 減少天敵傷害 同時對農(nóng)藥 具有隔絕作用 防治困難 24 以往對二斑葉螨成螨描述較多 但關(guān)于未成熟階段關(guān)注較少 尤其是電鏡 下超微結(jié)構(gòu)的觀察未見報道 本研究觀察到的二斑葉螨成螨 形態(tài)結(jié)構(gòu)與 前人報道結(jié)果相近 15 25 表皮膚紋和膚紋突形狀對于鑒定與 區(qū)別物種尤其是近似種具有重要意義 其中 e1 至 f1 之間膚紋形成的形狀就是重要特 征 之一 26 蔣玨瑛琪 報道 13 土耳其斯坦葉螨 截形葉螨雌成螨 e1 與 f1 之間 的 膚紋 呈 橫向 而 本研究二斑葉螨雌成螨 e1 與 f1 之間膚紋形成菱形區(qū)域 與 Carbonnelle 等 27 的發(fā)現(xiàn)一致 同時該研究指出不同地區(qū)的該部分膚紋突不 同 應(yīng)注意區(qū)分 此外 土耳其斯坦葉螨 截形葉螨雌成螨 的 背毛 e1 之間上方區(qū)域的膚紋形成三角圖案 13 而 本研究中的 二斑葉螨背毛 e1 之間的膚紋縱向或斜向 未形成三角區(qū)域 值得注意的是 腹毛 3a 至 4a 4a 至 ag 兩側(cè)發(fā)現(xiàn)膚紋突 這一特點是偶然發(fā)生還是在種群中具有一定比例 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本研究首次描述了 草莓葉螨 幼螨和若螨的形態(tài)特征 為其分類 學(xué) 鑒定提供了依據(jù) 幼螨和若螨背毛 與成螨一致 均為 14 對 而腹毛由幼螨向成螨逐漸增加 具體為幼螨 5 對 第 若螨 9 對 第 若螨 13 對 成螨 14 對 變化規(guī)律與其他葉螨類一致 13 第 若螨肛區(qū)腹面靠近生殖區(qū)部位開始有凹陷 形成縱 向膚紋 沒有生殖毛 第 若螨腹部末端出現(xiàn)生殖區(qū)痕跡 縱向膚紋上部具粒點結(jié)構(gòu) 出現(xiàn) 1 對生殖毛 二斑葉螨幼螨 若螨顎體形態(tài)結(jié)構(gòu)與成螨相似 但須肢跗節(jié)上柱狀端感器由細變粗 且雌成螨比雄成螨 更為粗壯 雌成螨端感器的粗壯發(fā)達可能與為保護卵和幼螨而大量吐絲有關(guān) 28 此外 土耳其斯坦葉螨 和截形葉螨須肢轉(zhuǎn)節(jié)背面靠近口 針鞘處發(fā)現(xiàn)的基節(jié)上毛 e 14 本研究二斑葉螨成螨未發(fā)現(xiàn)該結(jié)構(gòu) 本研究卵取至 48 h 左右時 呈圓形 Dittrich 19 報道 二斑葉螨成熟 卵表面有一個與呼吸有關(guān)的錐形結(jié)構(gòu) 可見卵外部形態(tài)隨時間有所變化 本研究綜合比較二斑葉螨幼螨 第 I 若螨 第 II 若螨的生殖區(qū)外部顯 微形態(tài)發(fā)現(xiàn) 幼螨有肛毛無生殖毛 生殖區(qū)完全不可見 第 I 若螨無生殖毛 出現(xiàn)膚紋 第 II 若螨出現(xiàn) 生殖區(qū)痕跡和 1 對 生殖毛 表明該階段是二斑葉螨生殖形態(tài)變化的重要階段 二斑葉螨存在越冬滯育狀態(tài) 滯育與非滯育個體形態(tài)尤其是膚紋突差異如何 仍需進一步觀察研究 朱砂葉螨和二斑葉螨作為兩個近似種 也是危害草莓的優(yōu)勢種 匡海源 等 9 對兩者的 背部膚紋突和陽莖 等方面進行了比較 今后可同時對兩個種各發(fā)育階段形態(tài)和超微結(jié)構(gòu)進行對比研究 以更精準區(qū)分鑒定 為葉螨科分類和生物學(xué)研究提供依據(jù) 助力草莓葉螨的科學(xué)防控 444 生 物 災(zāi) 害 科 學(xué) 第 47 卷第 3 期 參考文獻 1 張運濤 雷家軍 趙密珍 等 新中國果樹科學(xué)研究 70 年 草莓 J 果樹學(xué)報 2019 36 10 1441 1452 2 陳鵬 劉奇志 二斑葉螨為害對草莓葉片 H2O2 MDA 含量以及部分防御酶活性的影響 J 環(huán)境昆蟲學(xué)報 2022 44 3 697 703 3 姜莉莉 馬雙嬌 張欣 等 草莓葉螨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J 生物災(zāi)害科學(xué) 2023 46 3 390 398 4 李鑒鑒 胡鐵源 王冠博 等 9 種殺螨劑對草莓二斑葉螨的室內(nèi)毒力及田間藥效試驗 J 西北農(nóng)業(yè)學(xué)報 2020 29 6 921 927 5 陳 金翠 王澤華 曹利軍 等 新型殺螨劑 乙唑螨腈對草莓二斑葉螨防效及安全性研究 J 農(nóng)藥科學(xué)與管理 2019 40 3 48 53 6 袁尋 賈月梅 楊韻 等 30 腈吡螨酯懸浮劑防治草莓二斑葉螨田間藥效試驗 J 安徽農(nóng)學(xué)通報 2021 27 15 126 128 7 何秉青 祝寧 齊長紅 等 不同草莓品種對 3 種病蟲害的抗性及殺蟲劑對二斑葉螨的防效評價 J 中國蔬菜 2023 3 1 6 8 李詩利 鄭鑫 路偉 等 幾種生物源 農(nóng)藥對高架草莓葉螨和蚜蟲的防治效果比較 J 植物保護 2021 47 2 258 261 9 匡海源 程立生 關(guān)于區(qū)分朱砂葉螨和二斑葉螨兩個近似種的研究 J 昆蟲學(xué)報 1990 33 1 109 116 10 趙利敏 似士維螨形態(tài)分類學(xué)特征的顯微觀測 J 西北農(nóng)業(yè)學(xué)報 2018 27 5 757 762 11 張福仁 蘇紅田 王勝 截形葉螨雄螨陽具的掃描電鏡觀察 J 內(nèi)蒙古農(nóng)牧學(xué)院學(xué)報 1992 2 111 114 12 洪曉 月 王蔭長 尤子平 朱砂葉螨體表的掃描電鏡觀察 J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 1994 2 48 53 13 蔣玨瑛琪 土耳其斯坦葉螨和截形葉螨外部形態(tài)比較研究 D 石河子 石河子大學(xué) 2018 14 BRANDENBURG R L KENNEDY G G Differences in dorsal integumentary lobe densities between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and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oisduval Acarina Tetranychidae from northeastern North Carol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rology 1981 71 4 231 234 15 BOSTANIAN N J MORRISON F O Morphology and ultrastructure of sense organs in the twospotted spider mite Acarina Tetranychidae J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73 66 2 379 383 16 MILLS L R Structure of dorsal setae in the two spotted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1836 J Acarologia 1974 15 4 649 658 17 MOTHES U SEITZ K A Functional microscopic anatomy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of Tetranychus urticae Acari Tetranychidae J Acarologia 1981 22 3 257 270 18 CROOKER A R Ultrastructure of the alimentary canal of the twospotted spider mite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Acarina Tetranychidae J Microscopy microanalysis 2004 10 S2 1558 1559 19 DITTRICH V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ies of the respiratory mechanism of spider mite eggs1 J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71 64 5 1134 1143 20 SOUZA PIMENTEL G C REIS P R LISKA G R et al Predatory potential of Phytoseiulus macropilis Banks preying on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Acari Phytoseiidae Tetranychidae J Advances in entomology 2018 6 137 147 21 湛孝東 姚潤 汪梅青 等 粉塵螨各發(fā)育階段外部形態(tài)掃 描電鏡觀察 J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2022 34 2 179 182 22 姚潤 蔣峰 汪梅青 等 河野脂螨發(fā)育各階段外部形態(tài)掃描電鏡觀察 J 昆蟲學(xué)報 2021 64 8 976 981 23 雍小菊 丁偉 植物的抗螨機理 J 應(yīng)用昆蟲學(xué)報 2011 48 5 1495 1504 24 田晶 孟豪 楊忠欽 等 玫煙色蟲草和球孢白僵菌對朱砂葉螨和二斑葉螨的致病力評價 J 植物保護學(xué)報 2023 50 4 1072 1081 25 李娟 中國葉螨科分類修訂及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 D 貴陽 貴州大學(xué) 2020 26 BOUDREAUX H B DOSSE G The usefulness of new taxonomic characters in females of the genus Tetranychus dufour Acari Tetranychidae J Acarology 1963 5 13 33 27 CARBONNELLE S HANCE T Cuticular lobes in the Tetranychus urticae complex Acari Tetranychidae a reliable taxonomic character J Belgian journal of zoology 2004 134 2 1 51 54 28 RAZAQ A OHBAYASHI N SHIRAISHI M et 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on the mouthparts of Panonychus citri McGregor Acari Tetranychidae and Agistemus terminalis Quayle Acari Stigmaeidae on Satsuma Mandarin J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2000 35 1 189 198 責(zé)任編輯 郭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