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茸人工栽培技術及栽培基質用量研究_陳逸湘.pdf
2024 Vol 44 No 05 農(nóng)業(yè)與技術 null種植科學 赤松茸人工栽培技術及栽培基質用量研究 陳逸湘 1 徐貽宜 2 李欽艷 1 鐘麗友 2 王詩寶 1 王彬瀠 1 鐘小云 1 羅艷芬 1 李健粦 1 1 梅州市農(nóng)林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廣東 梅州 514071 2 梅州市景瑜長壽食品發(fā)展有限公司 廣東 梅州 514100 摘 要 赤松茸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 口感鮮美的食用菌 具有較高的藥用和食用價值 梅州地區(qū)的氣候條件適宜赤 松茸的生長 可以通過不同模式進行栽培 本試驗研究了本地常用栽培基質的不同用量對赤松茸菌絲生長 出菇 率及產(chǎn)量等的影響 旨在為生產(chǎn)者提供成本控制參考 結果表明 采用 15kg m 2 的栽培基質用量栽培赤松茸 產(chǎn)量高 生物轉化率高 經(jīng)濟效益最佳 關鍵詞 赤松茸 栽培基質 用量 成本控制 中圖分類號 S646 文獻標志碼 A DOI 10 19754 j nyyjs 20240315019 收稿日期 2024 02 20 基金項目 廣東省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技術體系創(chuàng)新團隊 食用菌 項目 項目編號 2023KJ103 2023 年省科技創(chuàng)興戰(zhàn)略專項市縣科技創(chuàng)新 支撐項目 項目編號 20230104 中央財政林草改革發(fā)展資金林草科技推廣項目 項目編號 2024 GDTK 03 作者簡介 陳逸湘 1980 女 碩士 高級農(nóng)藝師 研究方向 食用菌品種選育 栽培技術研究及推廣 科普宣傳 引言 赤松茸又名紅松茸 大球蓋菇 皺球蓋菇 為擔 子菌門 層菌綱 傘菌目 球蓋菇科 球蓋菇屬 其 朵大 色澤艷麗 肉質鮮嫩 蓋滑柄脆 清香可口 具有色美 味鮮 嫩滑 爽脆 口感好等特點 研究 發(fā)現(xiàn) 赤松茸子實體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維生素 礦物質和多糖等營養(yǎng)成分 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食 用價值 是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 FAO 向發(fā)展中國家推 薦栽培的食用菌之一 也是國際菇類交易市場上的 10 大菇類之一 1 梅州位于廣東省東北部 地處亞熱帶海洋性季風 氣候區(qū) 是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的過渡地帶 氣候條 件非常適宜食用菌生長 根據(jù)實際情況 可以選擇林 下 冬閑田 大棚等不同的赤松茸栽培場地模式 3 種栽培模式各有優(yōu)勢 林下栽培投資少 風險低 一 等菇產(chǎn)量高 大棚栽培受氣溫影響相對較小 出菇 早 潮次多 2 大田栽培采用的 菌 稻輪作 模 式 可充分利用閑田資源創(chuàng)造收益 促進梅州市農(nóng)業(yè) 綠色 可持續(xù)發(fā)展 赤松茸的生產(chǎn)周期短 栽培原料 廣泛 且病蟲害少 管理方便 赤松茸的整個栽培期 采收 3 4 茬 也可為鄉(xiāng)村采摘游提供豐富的資源 根 據(jù)梅州的氣候特征 赤松茸出菇時期正值春節(jié) 市場 需求大增 可以較高的價格供應節(jié)日市場 近年來 赤松茸在梅州本地開始推廣種植 并展現(xiàn)出良好的發(fā) 展前景 赤松茸可以直接使用經(jīng)發(fā)酵腐熟后的作物秸稈當 作栽培基質 然而 目前對該基質使用量的控制還缺 乏系統(tǒng)研究 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并優(yōu)化赤松茸的產(chǎn) 量 進行了本試驗 本文研究了本地常用栽培基質的 不同用量對赤松茸菌絲生長 出菇率及產(chǎn)量等的影響 旨在為有意發(fā)展赤松茸生產(chǎn)者提供實用的參考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 1 試驗材料 試驗所用赤松茸菌株由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 所提供 栽培基質配方 木屑加竹屑加谷殼加麩皮 比例 80 15 3 2 1 2 試驗地概況 試驗位于梅州市農(nóng)林科學院微生物健康產(chǎn)業(yè)園東 南面圍墻邊的蓮霧樹 桑樹林下種植場 1 3 栽培管理方法 1 3 1 栽植前準備 整個種植場按照環(huán)境條件開溝起壟 分成 9 條 80cm 寬的土壟 每壟中間預留 40cm 左右寬的作業(yè) 道 將土塊打松 撒施石灰粉消毒 準備好稻草以用 于覆土 鋪設灌溉水管或頂噴設備 1 3 2 栽培基質的選擇與處理 1 3 2 1 栽培基質的預處理 根據(jù)梅州本地的實際 選擇當年新鮮干燥無霉變 的作物秸稈作為栽培基質 配方為木屑加竹屑加谷殼 加麩皮 比例 80 15 3 2 無需其他化 87 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 null種植科學 農(nóng)業(yè)與技術 2024 Vol 44 No 05 學肥料 將原材料粉碎 在太陽下暴曬 2 3d 按照 配方比例稱量 混合均勻后加入石灰水預濕 1d 1 3 2 2 栽培基質建堆發(fā)酵 經(jīng)過預處理的栽培基質建成底寬 1 0 2 5m 頂 寬 0 8 1 5m 高 1 0 1 2m 長度視堆料量而定的發(fā) 酵堆 邊堆邊加水 保證栽培基質的含水量達到 60 65 發(fā)酵溫度維持在 60 65 為宜 可在發(fā)酵堆上 每隔 20 30cm 自上而下到底打 1 個透氣孔 當溫度 過高時需翻堆 將內(nèi)層溫度較高部位的料翻到地面 層 可用遮陽網(wǎng)遮蓋保濕 下雨時蓋塑料布 防止雨 水淋進栽培基質中 當栽培基質呈茶褐色 料中有大 量白色高溫放線菌 無臭 質地松軟時即結束發(fā)酵 梅州秋冬季栽培基質發(fā)酵從 9 月開始 大概到 11 月 即可進行栽培生產(chǎn) 1 3 3 赤松茸栽培基質用量與菌種使用量計算 本試驗做 3 個對比組 每組 3 條土壟 基質用量梯 度遞增 分別為 12 5kg m 2 15kg m 2 17 5kg m 2 按照不同的赤松茸種植面積計算栽培基質用量 赤松茸菌包每個質量為 500g 按照施放 1 55 個 m 2 775g 菌種的量 計算每壟的菌種施放量 表 1 赤松茸種植土壟面積與栽培基質用量 菌種施放量 土壟 A B C D E F G H I 面積 m 2 5 28 6 56 5 04 5 84 6 56 6 56 5 84 5 5 4 4 第 1 組 第 2 組 第 3 組 栽培基質用量 kg m 2 12 5 15 17 5 赤松茸菌種 包 8 2 10 2 7 9 9 1 10 2 10 2 9 1 8 1 6 9 赤松茸菌種施放量 kg 4100 5100 3950 4550 5100 5100 4550 4050 3450 1 3 4 播種 按照種植場面積 稱取栽培基質共 800kg 將栽 培基質按照表 1 計算的量 料溫降到 25 以下時 均 勻鋪于土壟上 測量栽培基質覆面分別高 7cm 10cm 13cm 按照計算的每壟各自的菌種施放量 將赤松茸 菌包掰開為 9 12 個菌塊 均勻點播于栽培基質中 用基質覆蓋 以不見菌種為宜 圖 1 在栽培基質上施放赤松茸菌種 1 3 5 覆土 選取肥沃 疏松且保水力強的土壤覆于栽培基質 上 厚度為 2 3cm 在土上噴水 保持土層濕潤 用 木棒從料壟兩側雙排至料底打孔 便于發(fā)菌期間的空 氣流通 并防止基質中心溫度過高傷菌 在栽培基質 面上加蓋稻草保濕 1 3 6 出菇管理 菌絲生長過程中要控制好適宜的溫濕度以及光照 度 初期需水量少時可不噴水 20d 左右或菌絲生長 占栽培基質 1 2 以上時 根據(jù)天氣適當噴水 晴天多 噴 陰雨天少噴或不噴 盡量噴霧化水 不能大水噴 澆 以免幼菇死亡 菇體保質期變短 空氣相對濕度 保持在 80 95 如濕度過低 會影響赤松茸原基 產(chǎn)生 且菇體易開傘 表面龜裂 使品質及產(chǎn)量下 降 赤松茸出菇期的適宜溫度在 10 25 低于 4 不能出菇 若高于 30 則容易導致原基和幼蕾死亡 栽培過程中需進行人工調(diào)控 在氣溫低于 10 時采取 增設拱棚 增厚覆蓋物 減少噴水等措施以提高料 溫 日溫超過 25 時要采取噴水等降溫措施 確保菇 體正常生長 出菇期要注意光照強度 菌絲生長階段盡量遮 陽 而子實體生長期間需要 50 80 的遮陽度 如 光照過強 對菌絲有一定的殺傷力 且菇體生長后期 顏色發(fā)白 若光照過弱 通風透光差 產(chǎn)生原基少 產(chǎn)量低 且易產(chǎn)生雜菌污染 3 圖 2 光照過強時赤松茸子實體顏色發(fā)白 1 3 7 采收 播種至 50d 左右可以采收子實體 當子實體的菌 蓋呈鐘形 菌柄硬實且不空心即為最適采收期 采收 時一手壓住栽培基質 另一手握住菇腳輕輕左右扭動 即可拔起 覆土補平采菇留下的洞穴 該地可連續(xù)出 菇 2 個多月 采收 3 4 茬 采收下來的赤松茸子實體 97 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 2024 Vol 44 No 05 農(nóng)業(yè)與技術 null種植科學 應置于陰涼潮濕處或冷柜保存 及時售賣 也可以通 過深加工制作成凍干即食產(chǎn)品等 2 結果與分析 2 1 3 種不同用量的栽培基質對赤松茸菌絲發(fā)菌的影響 赤松茸在 3 種不同用量的栽培基質發(fā)菌時間差異 不大 其中第 1 組的菌絲發(fā)菌時間最短 僅 13d 低 于其他處理 而第 3 組栽培料的發(fā)菌時間最長 達到 15 16d 見表 2 說明栽培基質用量越多 菌絲要長 出土面的時間越長 但在相同水平下 栽培料用量越 多 后期菌絲的長勢越好 表 2 不同用量的栽培基質對赤松茸菌絲生長的影響 栽培基質用量 第 1 組 第 2 組 第 3 組 土壟 A B C D E F G H I 發(fā)菌時間 d 14 13 14 14 14 15 16 15 15 菌絲長勢 null nullnull null null nullnull nullnullnullnullnullnull nullnull nullnull 2 2 3 種不同用量的栽培基質對赤松茸出菇情況的影響 圖 3 赤松茸子實體長勢 從表 3 可以看出 不同用量的栽培料對赤松茸出 菇時間影響較大 用量最少的第 1 組 ABC 3 條土壟出 菇最早 但是隨著栽培基質用量的增加 單位栽培面 積出菇質量也隨之增大 赤松茸子實體較粗壯 品質 更好 2 3 不同用量的栽培基質對赤松茸子實體形態(tài)的影響 從表 4 可以看出 隨著栽培基質用量的增加 赤 松茸子實體菌蓋厚度 菌蓋直徑 菌柄長度 菌柄直 徑等存在差異 表 3 不同用量的栽培料對赤松茸出菇的影響 栽培基質用量 第 1 組 第 2 組 第 3 組 土壟 A B C D E F G H I 面積 m 2 5 28 6 56 5 04 5 84 6 56 6 56 5 84 5 2 4 4 出菇時間 d 30 29 34 29 32 37 40 35 33 鮮菇總質量 kg 9 87 13 38 10 03 17 12 16 84 18 25 16 59 15 70 13 02 單株平均質量 g 37 42 40 43 51 48 60 42 51 出菇數(shù)量 個 267 319 251 398 330 380 277 374 255 平均出菇數(shù)量 個 m 2 51 49 50 68 50 57 47 71 58 出菇形態(tài) 細弱 細弱 細弱 中等 粗壯 粗壯 粗壯 中等 粗壯 表 4 不同用量的栽培基質對赤松茸子實體形態(tài)的影響 栽培基質用量 第 1 組 第 2 組 第 3 組 土壟 A B C D E F G H I 平均菌蓋厚度 mm 25 23 22 28 26 30 32 34 32 平均菌蓋直徑 mm 24 22 20 26 24 22 26 29 30 平均菌柄長度 mm 72 75 68 70 70 73 69 75 81 平均菌柄直徑 mm 26 25 29 35 34 34 37 37 38 整齊度 較低 較低 較低 較高 中等 較高 中等 較高 較高 平均菌蓋厚度 mm 25 23 22 24 28 30 30 34 32 2 4 3 種不同用量的栽培基質對赤松茸產(chǎn)量及轉化率 的影響 從表 5 可以看出 隨著栽培基質用量的增加 赤 松茸的鮮菇產(chǎn)量越高 但是考慮到栽培基質的成本問 題 通過計算 得知第 2 組采用 15kg m 2 的栽培基 質用量 其生物轉化率最高 08 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 null種植科學 農(nóng)業(yè)與技術 2024 Vol 44 No 05 表 5 不同用量的栽培料對赤松茸產(chǎn)量及生物轉化率的影響 栽培基質用量 第 1 組 第 2 組 第 3 組 土壟 A B C D E F G H I 面積 m 2 5 28 6 56 5 04 5 84 6 56 6 56 5 84 5 2 4 4 鮮菇總產(chǎn)量 kg 9 87 13 38 10 03 17 12 16 84 18 25 16 59 15 70 13 02 鮮菇產(chǎn)量 kg m 2 1 87 2 04 1 99 2 93 2 57 2 78 2 84 3 02 2 96 產(chǎn)量 kg 667m 2 1247 1361 1327 1954 1714 1854 1894 2012 1977 栽培基質干重 kg 39 65 53 30 40 95 56 88 64 03 64 03 66 30 59 15 50 05 生物轉化率 24 9 25 1 24 5 30 1 26 3 28 5 25 03 26 6 26 0 注 生物學轉化率 鮮菇產(chǎn)量 栽培基質干重 100 3 小結與討論 適宜的栽培基質用量是栽培赤松茸節(jié)本增產(chǎn)增收 的重要因素 郭文文 4 用 20 青稞秸稈加 60 玉米秸 稈加 18 麩皮加 2 石灰這一栽培基質配方研究發(fā)現(xiàn) 在發(fā)菌時間上表現(xiàn)出隨著栽培料重量的增加 導致透 氣性下降 造成發(fā)菌時間加長 其分析栽培料少時發(fā) 菌時間減短 與栽培料少時透氣性好有一定的關系 本試驗用木屑加竹屑加谷殼加麩皮作栽培基質 結果 也出現(xiàn)隨著單位面積栽培基質用量的增加 出菇較遲 的現(xiàn)象 但是產(chǎn)量卻隨著單位面積栽培基質用量的增 加而增加 在成本控制方面 盧庭啟 5 研究認為 投料量進 一步增加 生物轉化率呈降低的趨勢 經(jīng)濟效益降低 的風險也隨之加大 本試驗結果也顯現(xiàn)出這一點 第 2 組采用 15kg m 2 的栽培基質用量 其生物轉化率 反而比第 3 組 17 5kg m 2 更高 栽培基質的成本在 赤松茸栽培過程中占總成本的比例較高 因而在推廣 赤松茸種植前需要進行系統(tǒng)的估算 以獲得更高的經(jīng) 濟效益 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適用梅州本地生 產(chǎn)的赤松茸栽培的最佳基質配方和用量 以提高產(chǎn)量 和品質 為赤松茸產(chǎn)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黃年來 大球蓋菇的分類地位和特征特性 J 食用菌 1995 17 06 11 2 樊玉萍 杜丹 林靜雅 等 大球蓋菇三種栽培模式比較試驗 J 食用菌 2023 04 57 59 3 吳川 崔航 李計輝 成片林下種植赤松茸技術集成 J 農(nóng) 業(yè)科技通訊 2022 03 293 295 4 郭文文 不同栽培料配方對大球蓋菇生長及產(chǎn)量的影響 J 高原農(nóng)業(yè) 2018 2 03 242 248 5 盧庭啟 玉米秸稈玉米芯栽培大球蓋菇配方比較試驗 J 食 用菌 2023 45 05 36 39 責任編輯 常佳琪 18 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