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卡视频在线_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_风间一区二区无码有码_1024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歡迎來到園藝星球(共享文庫)! | 幫助中心 分享價值,成長自我!
園藝星球(共享文庫)
換一換
首頁 園藝星球(共享文庫) > 資源分類 > PDF文檔下載
 

中國蘑菇類食藥用菌近十年馴化栽培研究進展.pdf

  • 資源ID:15822       資源大?。?span id="yae4wu4" class="font-tahoma">555.93KB        全文頁數(shù):14頁
  • 資源格式: PDF        下載權(quán)限:游客/注冊會員/VIP會員    下載費用:0金幣 【人民幣0元】
快捷注冊下載 游客一鍵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
下載資源需要0金幣 【人民幣0元】
郵箱/手機:
溫馨提示:
系統(tǒng)會自動生成賬號(用戶名和密碼都是您填寫的郵箱或者手機號),方便下次登錄下載和查詢訂單;
驗證碼:   換一換

加入VIP,免費下載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yù)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中國蘑菇類食藥用菌近十年馴化栽培研究進展.pdf

Review 綜述 22 October 2023 42 10 2011 2024 菌物學(xué)報 Mycosystema ISSN1672 6472 CN11 5180 Q Doi 10 13346 j mycosystema 230120 資助項目 西藏自治區(qū)科技計劃 XZ202201ZY0006N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 32070006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of Xizang Autonomous Region XZ202201ZY0006N 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32070006 Corresponding authors E mail WU Fang fangwubjfu2014 DOU Zhipeng douzhipeng ORCID WU Fang 0000 0002 1455 6486 Received 2023 05 15 Accepted 2023 06 12 Copyright 2023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jwxt Http journals Tel 86 10 64807521 菌物學(xué)報 2011 中國蘑菇類食藥用菌近十年馴化栽培研究進展 李婉瑩 1 高磊 2 吳芳 1 豆志鵬 3 1 北京林業(yè)大學(xué) 生態(tài)與自然保護學(xué)院微生物研究所 北京 100083 2 西藏自治區(qū)農(nóng)牧科學(xué)院蔬菜研究所 西藏 拉薩 850000 3 中國林業(yè)科學(xué)研究院 北京 100091 摘 要 近年來 隨著生物技術(shù)和現(xiàn)代工業(yè)技術(shù)的進步 我國食藥用菌產(chǎn)業(yè)快速發(fā)展 人們對食藥 用菌的利用越來越廣泛 食藥用菌的品種結(jié)構(gòu)明顯提高 本文綜述了近10年我國蘑菇類食藥用菌馴 化栽培最新的研究進展 對我國近10年新成功馴化栽培的33種蘑菇類食藥用菌物種名錄進行了整理 同時總結(jié)了這些新的食藥用菌品種生長的最適溫度 最適pH 最佳碳源 氮源以及最佳栽培料等生 物學(xué)特性和馴化栽培條件 為我國食藥用菌產(chǎn)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chǔ)資源和技術(shù)支撐 關(guān)鍵詞 食藥用菌 生物學(xué)特性 栽培條件 引用本文 李婉瑩 高磊 吳芳 豆志鵬 2023 中國蘑菇類食藥用菌近十年馴化栽培研究進展 菌物學(xué)報 42 10 2011 2024 Li WY Gao L Wu F Dou ZP 2023 Research progress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 domesticated and cultivated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10 years Mycosystema 42 10 2011 2024 Research progress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 domesticated and cultivated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10 years LI Wanying 1 GAO Lei 2 WU Fang 1 DOU Zhipeng 3 1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School of Ecology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2 Institute of Vegetables Tibet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s Lhasa 850000 Xizang China 3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advances in biotechnology and modern industrial technology the industry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i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in China Edible and medicinal 李婉瑩 等 中國蘑菇類食藥用菌近十年馴化栽培研究進展 綜述 菌物學(xué)報 2012 fungi have been utilized more and more extensively and their varietal structure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s domesticated and cultivated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ten years A checklist of 33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s that have been successfully domesticated and cultivated in China in recent ten years was sorted out an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ion conditions of these mushrooms including the optimal growth temperature pH carbon source nitrogen source and substrate etc are summarily introduced Keywords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i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ion conditions 狹義的蘑菇是指隸屬于真菌界Fungi 擔(dān)子 菌門Basidiomycota 蘑菇綱Agaricomycetes 蘑菇目Agaricales 蘑菇科Agaricaceae 蘑菇屬 Agaricus L 的部分物種 根據(jù) GB T12728 2006食用菌術(shù)語 規(guī)定 蘑菇 mushroom 是指 大型真菌 其主要是以擔(dān)子菌門Basidiomycota 為主 此外也包括少量的子囊菌門Ascomycota 張金霞等 2006 其主要生長在活立木或倒木 及樹樁上 大多數(shù)蘑菇是腐生菌 人工馴化栽培 的潛力較大 也有不少生長在林地上的傘菌類的 菌根菌 由于其獨特的營養(yǎng)方式 使其人工馴化 的難度較高 吳春玲等 2008 戴玉成 2012 蘑菇根據(jù)用途可劃分為食用菌 藥用菌 有毒菌和用途未知菌4大類 目前全球約有 2 300多種食藥用菌 Boa 2004 我國已有描述 的食用菌已經(jīng)超過1 000種 戴玉成等 2010 2021 Zhou et al 2021 2023 其中包括500多 種馴化栽培難度較大的菌根食用菌 魏杰等 2021 當(dāng)前我國已成功大規(guī)模人工栽培的食用 菌有70 80種 并有50余種已投入商業(yè)化規(guī)模 栽培 主要包括香菇Lentinula edodes Berk Pegler 雙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 J E Lange Imbach 糙皮側(cè)耳Pleurotus ostreatus Jacq P Kumm 金針菇Flammulina filiformis Z W Ge X B Liu Zhu L Yang P M Wang et al 戴玉 成和楊祝良 2018 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 F Wu et al 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 Ehrenb 吳芳和戴玉成 2015 銀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 和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 L Pers 等 董嬌等 2019 蘑菇的代謝產(chǎn)物中含有多種多糖 其中包 括幾丁質(zhì) 葡聚糖及甘露聚糖等幾種不可被 人體消化的糖類 這些成分具有促消化 降血 糖及調(diào)節(jié)血脂的功能 并且它們在總糖含量中 占據(jù)較大比例 因此許多蘑菇具有極高的藥用 價值 戴玉成和楊祝良 2008 Wang et al 2014 Wu et al 2019 此外 相較于牛肉 雞蛋等高 蛋白食物 蘑菇具有更低的脂肪含量 并且其 氨基酸比例符合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標準 因此蘑菇具 有極大的營養(yǎng)價值 李泰等 2021 羅曉莉等 2021 由于蘑菇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及藥用價值 因此當(dāng)今食藥用菌產(chǎn)業(yè)蓬勃發(fā)展 但野生蘑菇 采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且自然資源有限 因 而野生大型真菌馴化栽培仍是食藥用菌產(chǎn)業(yè)的 重要來源 為了開發(fā)更多的蘑菇資源 我國許 多研究者不斷進行探索 創(chuàng)新 致力于挖掘更 多具有高食藥用價值的 可馴化栽培投入商業(yè) 化生產(chǎn)的蘑菇 戴玉成 2023 總結(jié)了近年來我國 多孔菌馴化栽培研究的最新進展 本文對近十年 來我國新成功馴化栽培的33種除多孔菌以外的 野生蘑菇類食藥用菌物種名錄進行了整理 同 時總結(jié)了這些物種生長的最適溫度 最適pH 最佳碳源 氮源以及最佳栽培料等生物學(xué)特性 和馴化栽培條件 1 丁香蘑菇 Agaricus padanus Lancon 胡日瓦和圖力古爾 2019 對丁香蘑菇進行 了馴化栽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的最適碳源 為麥芽糖 最適氮源為酵母粉 最適無機鹽為 Review 22 October 2023 42 10 2011 2024 Mycosystema ISSN1672 6472 CN11 5180 Q 菌物學(xué)報 2013 硫酸鎂 最適生長因子為蘑菇汁 最適溫度為 25 最適pH為6 0 栽培料以草炭土為主料 按3 1配比分別與羊糞 牛糞 發(fā)酵料 草木灰 等混合 含水量為60 65 發(fā)菌溫度為 20 25 pH為6 5 7 5 暗培養(yǎng)33 50 d出現(xiàn) 原基 菇蕾出現(xiàn)后溫度保持17 5 22 0 濕度 90 95 用散射光刺激 袋栽可成功出菇 覆土栽培出菇率較低 2 中國美味蘑菇 Agaricus sinodeliciosus Zhuo R Wang R L Zhao 李傳華等 2018 對中國美味蘑菇進行了馴 化栽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生長的最適碳源為葡 萄糖 最適氮源為大豆蛋白胨 最適溫度為 25 最適pH為6 0 7 0 其最佳栽培料配方 為蘆葦62 5 干家畜糞31 25 尿素 1 25 過磷酸鈣1 25 碳酸氫銨1 25 石 灰粉2 5 含水量60 左右 23 25 條件下 暗培養(yǎng)約38 d滿袋 之后進行出菇處理 調(diào)整 溫度至20 23 濕度85 90 弱光培養(yǎng) 10 15 d后產(chǎn)生原基 暗光培養(yǎng)5 8 d后子實體 成熟可采收 生物學(xué)效率38 5 此外 中國 美味蘑菇是目前蘑菇屬發(fā)現(xiàn)的唯一無需覆土即 可出菇的物種 3 絮緣蘑菇 Agaricus subfloccosus J E Lange Hlav ek 梁倩倩等 2020 對絮緣蘑菇進行了馴化栽 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生長的最適碳源為蔗糖 最適氮源為硝酸鉀 最適無機鹽為硫酸鎂 最 適維生素為VB 12 最適溫度為16 最適pH 為6 0 培養(yǎng)料為木屑79 高粱籽5 玉米 粉5 石膏1 麩皮10 16 暗培養(yǎng)至滿 袋之后覆土 出菇溫度14 濕度85 95 110 d可發(fā)育為成熟子實體 并可持續(xù)采收 3 5潮菇 4 奧氏蜜環(huán)菌 Armillaria ostoyae Romagn Herink 陳鵬等 2023 對奧氏蜜環(huán)菌進行了馴化栽 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最適碳源為葡萄糖 最適氮源為蛋白胨 最適生長因子為VB 1 最 適生長溫度為25 最適pH為6 0 栽培料為 木屑75 5 麥麩20 玉米粉2 豆粕 2 石灰0 5 石膏1 含水量60 左右 溫度22 暗培養(yǎng) 50 60 d滿袋 出菇階段溫 度18 濕度60 條件下10 d左右形成原基 提高濕度2 3 d后形成子實體 栽培中應(yīng)盡量 選擇碳氮比較高的基質(zhì)配方 此外栽培料中木 屑的粗細配比對子實體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也有較大 影響 5 皺木耳 Auricularia delicata Mont ex Fr Henn 錢可晴等 2020 對皺木耳進行了馴化栽培 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最適碳源為葡萄糖 最 適氮源為酵母浸粉 最適溫度為28 最適 pH為6 0 栽培料為片狀闊葉樹木屑40 粉 狀闊葉樹木屑37 5 麩皮11 玉米芯 10 石膏1 石灰0 5 含水量 58 60 pH為7 28 條件下暗培養(yǎng)20 d后 滿袋 之后保持溫度22 28 濕度85 90 8 d后形成原基 原基分化階段 保證通 風(fēng)良好 溫度20 26 濕度90 左右 干濕 交替 15 d后子實體成熟 每包干重55 60 g 出耳階段菌包劃 V 字型小口出耳的商品形 狀好于 一 字型 6 脆木耳 Auricularia fibrillifera Kobayasi 張曉宇等 2019 對脆木耳進行了馴化栽培 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最適碳源為麥芽糖 最 適氮源為牛肉粉 最適無機鹽添加量為1 5 PO 4 3 1 Mg 2 最適生長因子為玉米汁 最 適溫度為33 最佳栽培料為木屑78 麩皮 20 石膏粉1 石灰粉1 含水量65 可 發(fā)育為成熟子實體 發(fā)菌溫度為22 40 d左 右滿袋 出菇階段先提高濕度直至形成原基后 將濕度控制在70 左右 李婉瑩 等 中國蘑菇類食藥用菌近十年馴化栽培研究進展 綜述 菌物學(xué)報 2014 7 泰國木耳 Auricularia thailandica Bandara K D Hyde Bandara et al 2015 2017 對泰國木耳進行 了馴化栽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最佳栽培料為橡樹木 屑79 米糠20 硫酸鈣1 含水量65 左 右 28 暗培養(yǎng)56 4 d左右滿袋 出菇階段溫 度為28 濕度為85 95 原基形成后約 14 2 d子實體成熟 生物效率為17 1 2 8 8 短毛木耳 Auricularia villosula Malysheva Zhang et al 2018 對短毛木耳進行了馴化 栽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最適碳源為蔗糖 最適氮源為豆粉 最適無機鹽為0 5 PO 4 3 最適生長因子為馬鈴薯汁 最適溫度為30 pH為8 0 最佳栽培料為木屑78 麩皮 20 石灰1 石膏1 含水率65 左右可 發(fā)育為成熟子實體 發(fā)菌溫度為20 25 通 風(fēng)避光培養(yǎng)15 d后滿袋 出菇階段溫度保持 22 30 濕度80 90 9 鉛青褶傘 Chlorophyllum molybdites G Mey Massee 林群英等 2012 對鉛青褶傘進行了馴化栽 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最佳栽培料配方為稻草88 3 花生麩4 6 尿素0 7 硫酸銨1 1 石膏 0 9 石灰1 8 磷酸二氫鉀1 8 多菌靈 0 9 堆置發(fā)酵20 d 分層撒混播并覆膜在 25 條件下避光培養(yǎng)25 d 菌絲長滿2 3時覆 土 15 d后移至室外 控制溫度25 30 空 氣相對濕度80 95 直至出菇 整個生長周期 約70 80 d 鉛綠褶菇是南方常見毒蘑菇 但其 子實體中的活性物質(zhì)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 10 芳香杯傘 Clitocybe fragrans With P Kumm 顧丹丹等 2022 對芳香杯傘進行了馴化栽 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最適碳源為蔗糖 最 適氮源為酵母浸粉 最適碳氮比為40 1 最適 無機鹽為硫酸鎂 最適溫度為19 25 最適 pH為5 0 5 5 最適光照條件為黑暗 栽培料為 二次發(fā)酵過的糞草培養(yǎng)料98 石膏1 葡萄 糖1 含水量55 條件下 43 50 d形成原 基 7 8 d后分化成子實體 栽培芳香杯傘時應(yīng) 在較低的溫度下進行發(fā)菌 11 柳生田頭菇 Cyclocybe salicaceicola Zhu L Yang et al Vizzini 劉紹雄等 2019 對柳生田頭菇進行了馴化 栽培研究 發(fā)現(xiàn)栽培料為雜木屑77 麥麩 20 石灰1 石膏1 普鈣1 含水量 60 65 25 避光培養(yǎng)30 d后滿瓶 之后調(diào) 整濕度為85 90 溫度約20 散光照射 5 d左右產(chǎn)生菇蕾 之后將溫度提高至23 25 保持通風(fēng)進行出菇管理 每瓶平均產(chǎn)量為 102 97 g 生物學(xué)效率為51 49 瓶栽并進行 搔菌處理出菇整齊 而袋栽會導(dǎo)致畸形菇 12 芬娜金針菇 Flammulina fennae Bas 張智等 2017 對芬娜金針菇進行了馴化栽 培研究 發(fā)現(xiàn)栽培料為棉籽殼50 木屑 38 麩皮10 碳酸鈣2 溫度25 左 右 濕度60 70 暗培養(yǎng)28 d滿袋 出菇階段 提高空氣濕度 約25 d完成采收 生物效率為 72 8 其栽培性狀穩(wěn)定 適合擴大栽培 13 柳生金針菇 Flammulina rossica Redhead R H Petersen 何俊等 2022 對柳生金針菇進行了馴化栽 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最適碳源為麥芽浸 粉 最適氮源為豆餅粉 最適無機鹽為碳酸 鈣 最適生長溫度為24 最適pH為6 0 最 佳栽培料為闊葉樹木屑79 麥麩18 石膏 1 白糖2 含水量50 55 24 恒溫條 件下菌絲17 d滿袋 出菇階段濕度80 90 條 件下16 d產(chǎn)生原基 之后增加通風(fēng)和空氣濕度 刺激子實體形成 12 d后子實體成熟 單朵干 重0 03 0 51 g 可持續(xù)采收1 2潮 人工栽培 子實體相較于野生子實體出菇整齊 食用口感 好 適合商業(yè)化栽培生產(chǎn) Review 22 October 2023 42 10 2011 2024 Mycosystema ISSN1672 6472 CN11 5180 Q 菌物學(xué)報 2015 14 多洼馬鞍菌 Helvella lacunosa Afzel 徐莉娜 2019 對多洼馬鞍菌進行了馴化栽 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最適碳源為葡萄糖 最適氮源為酵母浸膏 最適無機鹽為硫酸鎂 最適生長溫度為25 最適pH為6 5 其最佳 栽培料為松木屑40 棉籽殼50 麩皮8 葡萄糖1 石膏1 含水量65 pH 6 0 7 0 約65 d滿袋 34 d產(chǎn)生原基 平均生 長速度為 4 32 1 54 mm d 子實體產(chǎn)量和生物 學(xué)效率分別為23 24 g 袋和4 56 該菌株雖可 實現(xiàn)人工栽培 但栽培子實體與野生子實體性 狀具有顯著差異且生物轉(zhuǎn)化率較低 因此人工 栽培工藝有待進一步改良 15 蘆葦擬蠟傘 Hygrophoropsis phragmiticola L T Ban Meng Zhou 該種是近期發(fā)表的一個新種 楊紅澎等 2022 左鑫等 2022 對蘆葦擬蠟傘進行了馴化栽 培研究 發(fā)現(xiàn)最佳栽培料為稻草52 麥麩 20 蘆葦腐殖質(zhì)24 蛭石4 含水量56 左右 最佳裝袋量為200 g 于29 溫箱恒溫 培養(yǎng) 最佳的出菇方式是淺盤出菇 出菇階段 溫度25 濕度85 90 條件下培養(yǎng)10 d后 開始出菇 出菇轉(zhuǎn)化率為20 左右 該菌株不 適宜覆土 易造成菌袋污染影響原基產(chǎn)生 人 工栽培子實體農(nóng)藝性狀優(yōu)良 具有高商品價 值 因此適宜進行馴化栽培 16 暗褐離褶傘 Lyophyllum loricatum Fr K hner 鄭秋霞等 2015 對暗褐離褶傘進行了馴化 栽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最適碳源為麥芽 糖 最適氮源為蛋白胨 最適生長因子為 0 05 的肌醇 最適生長溫度為25 最適pH 為5 5 栽培料為雜木屑78 麩皮20 石膏 1 過磷酸鈣1 含水量60 65 25 條 件下暗培養(yǎng) 滿袋后調(diào)整溫度20 22 濕度 90 并適當(dāng)光照可成功獲得成熟子實體 17 白大環(huán)柄菇 Macrolepiota albuminosa Berk Pegler 譚永忠等 2015 對白大環(huán)柄菇進行了馴化 栽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最佳栽培料配方為棉籽殼 39 稻草40 麩皮17 玉米粉2 石膏 2 含水量為65 pH為7 3可成功出菇 25 條件下暗培養(yǎng) 40 d滿袋后進行出菇處 理 調(diào)整溫度至15 26 濕度90 95 脫 袋覆土 平均每袋產(chǎn)量為121 8 g 生物學(xué)效率 43 5 18 小羊肚菌 Morchella deliciosa Fr 孟俊龍等 2012 對小羊肚菌進行了馴化栽 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最佳母種培養(yǎng)基配方為馬鈴薯 200 g L 葡萄糖20 g L 瓊脂20 g L KH 2 PO 4 3 g L MgSO 4 0 5 g L 楊樹根際土25 g L 蛋 白胨2 g L 最佳原種培養(yǎng)基為大米98 楊樹 根際土2 含水量55 可出菇 23 25 條件 下暗培養(yǎng) 出菇期相對濕度85 并進行48 h強 光刺激 能形成多而大的菌核 并形成少量菇 蕾 雖然出菇率和子實體生長較差 但省去了 覆土過程 為人工栽培提供了途徑 19 歐氏羊肚菌 Morchella oweri X H Du 賀國強等 2020 對歐氏羊肚菌進行了馴化 栽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最適碳源為乳糖 最適氮源為蛋白胨和黃豆粉 最適生長溫度為 25 最適pH為8 0 栽培料為木屑65 小 麥30 腐殖土3 石膏1 白灰1 含水 量60 溫度20 空氣濕度60 條件下暗培 養(yǎng)20 d后滿袋 播種55 70 d產(chǎn)生原基 調(diào)整土 壤含水量至20 溫度10 12 5 8 d原基分 化 15 20 d子實體成熟采收第一潮菇 鮮菇平 均產(chǎn)量1 235 kg m 2 該種栽培子實體肉質(zhì)脆嫩 且產(chǎn)量高于羊肚菌屬其他種 因此具有較高的 商業(yè)化價值 20 木生硬柄菇 Ossicaulis lignatilis Pers Redhead Ginns 高洋等 2018 對木生硬柄菇進行了馴化栽 李婉瑩 等 中國蘑菇類食藥用菌近十年馴化栽培研究進展 綜述 菌物學(xué)報 2016 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最適碳源為蔗糖或糊 精 最適氮源為蛋白胨或酵母浸粉 最適生長 溫度為25 最適pH為7 0 8 0 最佳栽培料 為楊樹木屑78 玉米粉20 石灰1 石膏 1 含水量為60 62 溫度24 26 條件下 25 d滿袋 繼續(xù)培養(yǎng)10 d后覆土栽培出菇 溫 度20 22 空氣相對濕度95 條件下13 d后 長出菇蕾 20 d后形成子實體 絕對生物學(xué)轉(zhuǎn) 化率為2 02 此外該菌為木腐菌 在木腐培 養(yǎng)料中無法形成菇蕾 但在覆土培養(yǎng)的條件下 出菇 所以對該菌的培養(yǎng)料和出菇條件還需進 一步研究 21 熱帶小奧德蘑 Oudemansiella canarii Jungh H hn 王守現(xiàn)等 2013 對熱帶小奧德蘑進行了馴 化栽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最適生長溫度為 28 最適pH為8 5 栽培料為棉籽殼50 木屑30 麩皮18 石灰2 含水量 65 70 溫度23 25 條件下暗培養(yǎng)22 d滿 袋 之后進行搔菌及低溫刺激5 7 d后進行出菇 管理 出菇階段溫度20 25 濕度80 90 5 7 d產(chǎn)生原基 3 5 d后子實體成熟可 采收 可持續(xù)采收4 5潮 潮次間隔7 d左右 生物學(xué)效率為122 7 5 1 該菌種人工馴化 栽培的成功豐富了奧德蘑品種資源 同時由于 該菌無需覆土即可出菇 所以更適合作為規(guī)范 化生產(chǎn)用菌 22 厚褶小奧德蘑 Oudemansiella crassifolia Corner 史釧等 2019 對厚褶小奧德蘑進行了馴化 栽培研究 發(fā)現(xiàn)最佳栽培料為雜木屑58 棉 籽殼30 麩皮10 碳酸鈣2 在含水量 65 溫度24 26 條件下暗培養(yǎng)20 d后滿 袋 繼續(xù)培養(yǎng)15 16 d進行出菇處理 調(diào)整至室 溫25 28 濕度85 90 整個栽培周期約 39 4 43 8 d 出菇3 4潮 平均產(chǎn)量每棒 267 08 20 41 g 生物學(xué)轉(zhuǎn)化率為79 15 相 較于野生子實體 栽培子實體具有更優(yōu)良的農(nóng) 藝性狀 因此適宜進行馴化栽培 23 擬黏小奧德蘑 Oudemansiella submucida Corner 李傳華等 2012 對擬黏小奧德蘑進行了馴 化栽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最適生長溫度為 23 生長濕度范圍為75 95 栽培料為木 屑35 棉籽殼35 麩皮23 玉米粉5 石膏1 紅糖1 含水量65 20 避光條 件下發(fā)菌 25 37 d后滿袋 之后進行出菇管 理 調(diào)整濕度至80 99 20 恒溫培養(yǎng)15 d 后將溫度降低至10 低溫培養(yǎng)1 2 d后繼續(xù)進 行20 恒溫培養(yǎng) 約3 9 d后產(chǎn)生原基 之后提 高濕度至95 99 3 4 d后子實體成熟 采收兩 潮菇 平均產(chǎn)量0 124 kg 棒 頭潮菇生物學(xué)效 率達96 1 二潮菇生物學(xué)效率49 24 冬蓀鬼筆 Phallus dongsun T H Li et al 李政 2022 對冬蓀鬼筆進行了馴化栽培研 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最適碳源為葡萄糖和果 糖 最適氮源為蛋白胨 酵母浸粉和牛肉膏 最適碳氮比為10 1 20 1 最適溫度為25 28 最適pH為5 0 其最佳栽培料碳氮比為 60 1 70 1 最佳栽培料配方為木屑68 麥麩 30 石膏粉1 蔗糖1 料水比1 1 2 25 暗培養(yǎng)65 d滿袋 覆含水量50 的草炭土 40 d后形成菇蕾 80 90 d后子實體成熟 生物 學(xué)效率17 25 超短裙鬼筆 Phallus ultraduplicatus X D Yu et al 李政等 2021 對超短裙鬼筆進行了馴化栽 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最適碳源為葡萄糖 最適氮源為蛋白胨 最適碳氮比為20 1 40 1 最適溫度為25 28 最適pH為5 0 7 0 其最 佳栽培料碳氮比為60 1 最佳栽培料配方為木 屑80 麥麩18 石膏粉1 蔗糖1 料 水比1 1 2 發(fā)菌溫度為25 避光培養(yǎng)75 d 后滿袋 覆土栽培25 d后形成菇蕾 30 45 d后 Review 22 October 2023 42 10 2011 2024 Mycosystema ISSN1672 6472 CN11 5180 Q 菌物學(xué)報 2017 子實體成熟 生物學(xué)效率為34 26 檸檬鱗傘 Pholiota limonella Peck Sacc 蔡婧等 2021 對檸檬鱗傘進行了馴化栽培 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最適碳源為麥芽糖和蔗 糖 最適氮源為硝酸鉀 最適生長溫度為 25 最適pH為7 0 最佳栽培料為闊葉樹木 屑80 麩皮19 石膏1 含水量60 室 溫24 26 條件下暗培養(yǎng)約60 d滿袋 出菇階 段置于溫度10 22 相對濕度 90 的環(huán)境 25 30 d產(chǎn)生原基 35 40 d后子實體成熟 每 袋產(chǎn)量為 72 04 13 38 g 平均生物學(xué)效率為 24 01 鱗傘屬部分物種具有毒性無法食用 目前該種尚未被記載有毒 其食用性有待進一 步考證 27 擬翹鱗傘 Pholiota squarrosoides Peck Sacc 王守現(xiàn)等 2014 對擬翹鱗傘進行了馴化栽 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最適碳源為葡萄糖 最適氮源為酵母浸粉 最適碳氮比為20 1 最 適生長因子為維生素B 1 最適生長溫度為 28 最適pH為7 0 培養(yǎng)料為棉籽殼60 木屑18 麥麩15 玉米粉5 石膏1 石灰1 含水量60 65 溫度23 25 空氣濕度50 60 條件下暗培養(yǎng)25 d左右滿 袋 之后搔菌并低溫處理3 5 d 出菇階段溫度 調(diào)整至20 25 濕度80 90 20 22 d可產(chǎn) 生原基 原基分化6 8 d后即可采收第一潮菇 兩潮菇生產(chǎn)周期約75 87 d 生物學(xué)效率 51 29 該菌栽培子實體生物轉(zhuǎn)化率高 營養(yǎng) 價值高 但原基產(chǎn)生時間較長 可考慮與形態(tài) 特征較近的同屬近緣種黃傘進行雜交 28 黃毛黃側(cè)耳 Phyllotopsis nidulans Pers Singer 金宇昌和李玉 2012 對黃毛黃側(cè)耳進行了 馴化栽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最適碳源為果 糖 最適氮源為蛋白胨 最適碳氮比為30 1 最適生長溫度為25 最適pH為6 0 最佳栽 培料為硬雜木屑39 玉米芯39 麥麩 20 石灰1 石膏1 含水量60 25 暗 培養(yǎng) 48 4 5 d滿袋 出菇階段溫度22 24 濕度85 95 生物轉(zhuǎn)化率37 8 29 冷杉側(cè)耳 Pleurotus abieticola R H Petersen K W Hughes 羅智檜等 2020 對冷杉側(cè)耳進行了馴化栽 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最適碳源為玉米粉 最適氮源為豆粉 最適碳氮比為40 1 最適溫 度為25 最適pH為7 0 最佳栽培料為棉籽 殼70 木屑15 麩皮15 石膏1 輕質(zhì) 碳酸鈣1 含水量60 條件下25 避光培養(yǎng) 45 50 d后 再保持濕度90 進行變溫處理 5 8 d形成原基 7 9 d后分化成子實體 人工 栽培子實體與野生子實體在形態(tài)特征上有一定 差異且略大于野生子實體 因此適宜進行馴化 栽培 30 中柄側(cè)耳 Pleurotus centralis X D Yu et al 陳政明等 2013 對中柄側(cè)耳進行了馴化栽 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最適溫度25 最適 pH為6 0 其最佳栽培料配方為木屑20 玉 米芯60 麩皮16 石灰2 CaCO 3 2 含水量65 pH中性或弱堿性 30 d滿袋 出 菇期最適溫度25 28 濕度80 95 并加 以適當(dāng)散射光 每袋產(chǎn)量為273 9 g 生物轉(zhuǎn)化 率68 5 春秋兩季皆可栽培 培養(yǎng)料經(jīng)過發(fā) 酵更適宜該菌種栽培 但要防止腐熟過度透氣 性變差 同時栽培過程中要保持溫度在20 以 上 以免影響農(nóng)藝性狀 31 卵孢側(cè)耳 Pleurotus placentodes Berk Sacc 牛玉蓉等 2017 對卵孢側(cè)耳進行了馴化栽 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最適生長溫度為 24 最適pH為7 0 7 5 栽培料為棉籽殼 50 蘋果樹木屑30 麩皮18 石灰2 含水量65 70 溫度23 25 暗培養(yǎng)30 d 李婉瑩 等 中國蘑菇類食藥用菌近十年馴化栽培研究進展 綜述 菌物學(xué)報 2018 左右滿袋后繼續(xù)培養(yǎng)20 25 d 搔菌后進行出菇 管理 降低溫度至12 18 控制空氣相對濕 度80 90 從接種到第一潮子實體采收約 64 71 d 可持續(xù)采收3 5潮 生物學(xué)效率為 31 4 3 5 袋栽培養(yǎng)需要后熟處理 該物種 具有耐低溫特性 適宜進行人工栽培 32 網(wǎng)頂光柄菇 Pluteus umbrosus Pers P Kumm 丁野等 2017 對網(wǎng)頂光柄菇進行了馴化栽 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最適碳源為可溶性淀 粉 最適氮源為酵母浸粉和尿素 最適生長溫 度為25 最適pH為5 0 栽培料為闊葉樹木 屑78 麥麩20 石灰1 石膏1 溫度 25 條件下暗培養(yǎng)可以成功形成子實體 但栽 培周期對其出菇品質(zhì)具有較大影響 33 團炭角菌 Xylaria hypoxylon L Grev 張清卿等 2020 對團炭角菌進行了馴化栽 培研究 發(fā)現(xiàn)其菌絲培養(yǎng)最適碳源為果糖 最 適氮源為酵母浸膏 最適生長溫度為23 最 適pH為6 0 栽培料為木屑78 麩皮21 蔗糖1 和石膏粉1 栽培料中央打孔處理 含水量60 pH自然 25 暗培養(yǎng)發(fā)菌 15 d 滿袋后降低溫度并提高濕度 40 55 d形成原 基 10 d后可采收第一潮菇 生物學(xué)效率為 9 18 栽培料不做打孔處理產(chǎn)量差異不大但 栽培周期稍長 除上述已成功馴化的蘑菇類食藥用菌外 孟慶國等 2021 對楊樹口蘑Tricholoma populinum J E Lange也進行了馴化栽培試驗 但經(jīng)過出菇 管理僅能產(chǎn)生與子實體原基相似的菌絲形態(tài) 并不能形成真正子實體 劉玉芳 2016 對巴爾 喀什蘑菇Agaricus balchaschensis Samgina G A Nam進行的馴化栽培研究也發(fā)現(xiàn)同樣情 況 采用不同培養(yǎng)方式菌絲均能順利萌發(fā)并形 成扭結(jié)菌絲 但無法形成子實體 此外 凡啟超 2016 對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 L Gray的 馴化試驗也僅有部分處理菌絲爬出土壤 但并 未凝結(jié)成子實體 修翠娟 2012 對蒙古口蘑 Tricholoma mongolicum S Imai也進行了人工馴 化栽培試驗 結(jié)果表明菌絲熟料上生長良好 但覆土后無法爬土 進而無法出菇 盡管我國已經(jīng)實現(xiàn)對糙皮側(cè)耳Pleurotus ostreatus 雙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和黑木耳 Auricularia heimuer等進行了廣泛的栽培并且產(chǎn) 量非常高 但是研究者們依然對這些物種的野 生資源進行馴化栽培研究 同時開展其屬內(nèi)其 他相關(guān)物種的新品種選育等工作 這些研究結(jié) 果對于改善已有蘑菇栽培品種結(jié)構(gòu)和新品種開 發(fā)利用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礎(chǔ)和技術(shù)支撐 楊杰等 2018 康曼和韓建榮 2021 鄒明等 2023 據(jù)統(tǒng)計 10年前我國已經(jīng)成功馴化栽培的 蘑菇類食藥用菌種類中主要的屬包括側(cè)耳屬 Pleurotus Fr P 17種 和蘑菇屬Agaricus 11種 等 木耳屬Auricularia Bull 2種 和小奧德蘑屬 Oudemansiella Speg 1種 的物種相對較少 近 10年新增加的33種成功馴化的蘑菇類食藥用菌 物種分別隸屬于20個屬 其中木耳屬Auricularia 4種 側(cè)耳屬Pleurotus 3種 蘑菇屬Agaricus 3種 和小奧德蘑屬Oudemansiella 3種 其他 屬相對較少 2種或1種 平均每年成功馴化栽 培3種以上 這些新增加的種類為我國食藥用 菌產(chǎn)業(yè)提供了豐富的基礎(chǔ)資源 33種新成功馴化栽培的蘑菇類食藥用菌中 有25種對菌絲生長的最適碳源 氮源 溫度和pH 值進行了研究 最適碳源主要有葡萄糖 7種 蔗糖 5種 和麥芽糖 麥芽浸粉 5種 最適氮源 為酵母浸粉 9種 蛋白胨 8種 和豆粉 4種 最適溫度為25 的有12種 25 30 有6種 16 25 有6種 30 以上的有1種 說明多數(shù) 種類適合25 條件下生長 上述蘑菇種類真菌 最適pH值范圍較廣 其中大部分種類喜偏酸性 pH 5 0 7 0 有15種 5種喜偏堿性 pH 7 0 Review 22 October 2023 42 10 2011 2024 Mycosystema ISSN1672 6472 CN11 5180 Q 菌物學(xué)報 2019 8 5 3種喜中性 pH 7 0 說明多數(shù)蘑菇類食 藥用菌嗜酸性 另外 33種蘑菇類食藥用菌中有22種為木 腐菌 其余生長于林地上或草腐 說明近年來 主要對木腐類食藥用菌馴化栽培進行了研究 通過對上述不同物種的栽培料配方進行對比分 析發(fā)現(xiàn) 針對木腐類真菌 其栽培料配方多以 木屑為主 輔以麩皮 玉米芯等 而生長于林 地上或草腐類真菌也大多是以木屑作為栽培料 主要成分 但也可選擇稻草 棉籽殼或糞草混合 培養(yǎng)料 這些研究結(jié)果為我國食藥用菌馴化培養(yǎng) 和栽培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過去研究者們對于蘑菇類食藥用菌的研究 大多集中在農(nóng)藝性狀及栽培繁育 戴玉成 2003 安琪等 2015 陳緒濤等 2021 姜寧等 2021 姜婉竹等 2021 戚元成等 2021 汪喬等 2021 王瑞娟等 2023 活性成分及藥用價值 涂小曼 等 2021 郭東東等 2022 李春怡和王曉巖 2022 顏蜜等 2022 區(qū)系分化及多樣性分析 劉新銳等 2021 武英達等 2021 2022 曹檳 等 2022 李挺等 2023 田詩義等 2023 系統(tǒng) 發(fā)育 娜琴和圖力古爾 2020 高利慧等 2021 劉祈猛等 2021 Yuan et al 2021 Liu et al 2022 等 近10年來隨著我國研究者對于野生蘑菇的 人工馴化栽培研究不斷深入 越來越多的蘑菇 投入商業(yè)生產(chǎn)中 極大地提高了我國食藥用菌 的產(chǎn)量 促進了我國食藥用菌產(chǎn)業(yè)的快速發(fā) 展 上述近10年33種新成功馴化栽培的蘑菇類 食藥用菌中 許多種類都具有極高的食藥用 價值 比如柳生金針菇Flammulina rossica胞 外粗多糖可明顯增加血清中各種細胞因

注意事項

本文(中國蘑菇類食藥用菌近十年馴化栽培研究進展.pdf)為本站會員(magazine@RS)主動上傳,園藝星球(共享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版權(quán)或隱私,請立即通知園藝星球(共享文庫)(發(fā)送郵件至admin@cngreenhouse.com或直接QQ聯(lián)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wǎng)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fù)下載不扣分。




固源瑞禾
關(guān)于我們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18-2020 華科資源|Richland Sources版權(quán)所有
經(jīng)營許可證編號:京ICP備09050149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48994號


 

 

 

收起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