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果類蔬菜常見3種土傳病害藥劑篩選及增效作用.pdf
農(nóng) 藥 AGROCHEMICALS 李信云 李靜 許彬 等 茄果類蔬菜常見 3種土傳病害藥劑篩選及增效作用 J 農(nóng)藥 2023 62 3 217 222 doi 10 16820 j nyzz 2023 1010 收稿日期 2022 11 08 修返日期 2022 12 23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資助項目 32160715 設(shè)施蔬菜標(biāo)準(zhǔn)化生產(chǎn)關(guān)鍵技術(shù)研究與集成應(yīng)用 云南省科學(xué)技術(shù)廳 202102AE090005 作者簡介 李信云 1998 男 彝族 云南文山人 碩士 主要從事為蔬菜遺傳育種 E mail 1870889618 通訊作者 趙凱 1981 男 博士 副教授 云南昆明市 現(xiàn)主要從事蔬菜遺傳育種研究工作 E mail 343810456 茄果類蔬菜常見 3種土傳病害藥劑篩選及增效作用 李信云 李 靜 許 彬 許俊強(qiáng) 趙 凱 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 園林園藝學(xué)院 昆明 650201 摘要 目的 篩選能防治茄果類蔬菜土傳病害的高效藥劑 方法 以茄果類蔬菜高發(fā)的 3種土傳病害枯萎病 黃萎 病和根腐病為研究對象 采用菌絲生長抑制法和田間藥效試驗 評價藥劑復(fù)配組合對病原物的聯(lián)合生物活性 結(jié)果 精甲 咯菌腈對 3種病原菌均有明顯抑制效果且在 5種殺菌劑中效果最好 其次為吡唑醚菌酯 將精甲 咯菌 腈和吡唑醚菌酯進(jìn)行復(fù)配后所有的復(fù)配組合抑制效果相對于單種藥劑有顯著增加 對枯萎病和黃萎病 以 2 1 的組合增效作用最強(qiáng) SR 增效系數(shù) 值為 7 96和 11 86 對根腐病抑制中 所有復(fù)配組合均表現(xiàn)為增效作用 以 1 2 的組合增效作用最強(qiáng) SR值為 321 43 盆栽藥效試驗枯萎病 根腐病 黃萎病防治效果最佳復(fù)配比分別為 1 2 2 1 1 2 防治效果為 90 82 96 76 99 09 結(jié)論 精甲 咯菌腈和吡唑醚菌酯酯復(fù)配比在 1 2 2 1 1 2復(fù)配是防治枯 萎病 根腐病和黃萎病的最佳復(fù)配處理 為抑制茄果類真菌性土傳病害及預(yù)防耐藥性的產(chǎn)生提供了解決途徑 關(guān)鍵詞 土傳病害 化學(xué)防治 吡唑醚菌酯 測定 中圖分類號 S482 2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6 0413 2023 03 0217 06 Screening and synergistic effects of pesticides for three soil borne diseases in solanaceous vegetables LI Xin yun LI Jing XU Bin XU Jun qiang ZHAO Kai College of Landscape and Horticulture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Abstract Aims This study aims to screen effective pesticides for controlling soil borne diseases of solanaceous vegetables Methods In this study 3 soil borne diseases fusarium wilt verticillium wilt and root rot which frequently occur in solanaceous vegetables were studied Mycelium growth inhibition method and field efficacy test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combine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composition against the pathogens Results Metalaxyl M fludioxonil which was the best of the 5 tested fungicides had obvious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3 kinds of pathogenic fungi followed by pyraclostrobin All compositions of metalaxyl M fludioxonil and pyraclostrobin showed better inhibitory effect than that of metalaxyl M fludioxonil or pyraclostrobin With regard to fusarium wilt and verticillium wilt the synergistic effectofmetalaxyl M fludioxonilandpyraclostrobin2 1wasthestrongest and the synergistic coefficient SR was7 96 or 11 86 As to root rot all compositions showed synergistic effect and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1 2 composition was the strongest with SR value of 321 43 The best ratio of metalaxyl M fludioxonil and pyraclostrobin against Fusarium wilt root rot and Verticilliumwilt were 1 2 2 1 and 1 2 respectively and the control effects were 90 82 96 76 and 99 09 Conclusions The compositions with the best combination ratio provide a way for controlling fungal soil borne diseases and preventing resistance Key words soil borne disease chemical control pyraclostrobin test 我國茄科 Solanaceae Pers 約有 16個屬 70個種 1 其 中蔬菜主要包括番茄 Solanum lycopersicum L 辣椒 Capsicum annuum L 茄子 Solanum melongena L 這些 蔬菜在全球蔬菜產(chǎn)業(yè)中占據(jù)重要地位 2 在我國南方主 要以露天種植為主 南方占據(jù)種植優(yōu)勢多年連續(xù)種植以 及適宜的溫度濕度氣候條件影響 3 導(dǎo)致土傳病害連年 加重 枯萎病 黃萎病和根腐病均是常見 易發(fā)生和傳播 迅速的重要土傳病害 枯萎病原菌 Fusarium oxysporum 從幼根或傷口侵入 堵塞導(dǎo)管并產(chǎn)生有毒凋萎素 隨輸 導(dǎo)組織擴(kuò)散 致使維管束變褐 失去輸導(dǎo)功能 葉片萎黃 枯死 該病原物寄主范圍廣 且具有傳染性 一旦出現(xiàn)癥 狀很難根除 4 黃萎病 Verticillium dahliae 是危害茄子的 主要病害 5 多發(fā)生在生長發(fā)育的后期 植株由上到下逐 漸變色 維管束變淺變褐 葉片逐漸脫落 6 7 根腐病 第 62卷第 3期 2023年 3月 Vol 62 No 3 Mar 2023 農(nóng) 藥 AGROCHEMICALS 第 卷62 Fusarium solani 可以導(dǎo)致植株的莖基部和根部發(fā)生褐變 和腐爛 導(dǎo)致作物產(chǎn)量降低 在中國華北及東北地區(qū)發(fā) 病最為嚴(yán)重 8 根腐病病原菌可以在植株病殘體 土壤內(nèi) 可以長期存活 一旦發(fā)病在短期內(nèi)很難消除 9 11 枯萎病 黃萎病和根腐病逐年增加 針對茄果類蔬菜上引起的真 菌性病害主要采取的防治手段為物理防治 化學(xué)防治及 生物防治 化學(xué)防治仍然是控制病害最有效 最快速的 方式 12 殺菌劑的復(fù)配可以同時降低抗藥性菌株和敏感 菌株的生長速率 從而延緩病原菌抗藥性群體的形成 而某一種殺菌劑的單獨使用則會增加抗藥性發(fā)生的風(fēng) 險 13 14 試驗開展 5種市場上殺菌效果較好的殺菌劑及其 復(fù)配組合對茄果類蔬菜主要真菌性病害的室內(nèi)篩選 旨 在為茄果類蔬菜真菌性病害防治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 1 供試材料 供試菌株 根腐病病原菌 Fusarium solani 枯萎病 病原菌 Fusarium oxysporum 黃萎病病原菌 Verticillium dahliae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供試作物 番茄種子選用課題組自主選育的 5 自交 系品種 供試藥劑 選擇市場上常用效果較好的 5種殺菌劑 70 咯菌腈 WG 陜西湯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5 吡 唑醚菌酯 SC 山東康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0 甲霜 惡 霉靈 AS 上海滬聯(lián)生物藥業(yè) 夏邑 股份有限公司 6 25 精 甲 咯菌腈 FSC 先正達(dá)南通作物保護(hù)有限公司 72 2 霜 霉威鹽酸鹽 AS 陜西標(biāo)正作物科學(xué)有限公司 1 2 試驗方法 1 2 1 殺菌劑對病原菌的抑菌率 對茄果類蔬菜土傳病害測定采取菌絲生長速率 法 15 16 根據(jù)預(yù)試驗結(jié)果選擇合適的 5個藥劑質(zhì)量濃度配制 成母液 將配制樣品按比例加入滅菌冷卻至 55 的 PDA 培養(yǎng)基 咯菌腈 PDA系列質(zhì)量濃度為 40 00 20 00 10 00 5 00 2 50 mg L 吡唑醚菌酯 PDA系列質(zhì)量濃度為 12 50 6 25 3 12 1 56 0 78 mg L 甲霜 惡 霉靈 PDA系列質(zhì)量濃 度為 30 00 15 00 7 25 3 62 1 81 mg L 精甲 咯菌腈 PDA 系列質(zhì)量濃度為 12 50 6 25 3 12 1 56 0 78 mg L 霜霉 威鹽酸鹽 PDA系列質(zhì)量濃度為 36 1 18 05 9 02 4 51 2 27 mg L 空白對照組用等量的無菌水替代藥劑 充分 搖勻后倒入 90 mm的滅菌培養(yǎng)皿中 用打孔器打取 5 mm 菌餅接入已凝固培養(yǎng)基中 各組質(zhì)量濃度的藥劑分別設(shè) 置 3個重復(fù)組和 1個空白對照組 封口后置于 28 恒溫箱 培養(yǎng) 5 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測定菌落直徑 計算菌絲生 長抑制率 1 2 2 不同復(fù)配組合對病菌的抑菌率 根據(jù)單種藥劑測定結(jié)果 挑選出效果最好的 2種藥 劑吡唑醚菌酯和精甲 咯菌腈進(jìn)行復(fù)配 17 按質(zhì)量比為 1 1 1 2 1 3 3 1 2 1 每個配比配制成質(zhì)量濃度為 12 5 6 25 3 21 1 56 0 78 mg L質(zhì)量濃度梯度的藥液備用 按 上述方法制成含藥的培養(yǎng)基并進(jìn)行測定 通過 Microsoft Exce和 IBM SPSS Ststistics 24軟件進(jìn) 行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 Wadley法 18 進(jìn)行聯(lián)合評價 分別以參 試藥劑及其不同配比組合的各質(zhì)量濃度梯度對數(shù)作 為自變量 x 把其對應(yīng)的相對抑菌率的查表幾率值作 為因變量 y 運用最小二乘法分別解出回歸方程 a bx 和相關(guān)系數(shù) r 計算出各單種藥劑和混合藥劑的 EC 50 值 并對抑菌率之間進(jìn)行顯著性檢驗 實際觀察到不同復(fù) 配比例下的 EC 50 值為實際藥效 用 E ob 表示 由公式計算 E th 值即為不同復(fù)配比下的理論藥效 主要計算公式 如下 菌絲生長抑制率 對照菌落生長直徑 處理菌落生長直徑 對照菌落生長直徑 菌餅直 徑 100 混劑的 理論藥效 E th a b a EC 50 A b EC 50 B 增效系數(shù) SR E th E ob 式中 A B分別為精甲 咯菌腈和吡唑醚菌酯原藥 a b分別為相應(yīng)單劑在混劑中含量的比率 當(dāng) SR 0 5時 表示該混劑呈現(xiàn)出拮抗作用 當(dāng) 0 5 SR 1 5時 表示該混 劑呈現(xiàn)出加和作用法 當(dāng) SR 1 5時 表示該混劑呈現(xiàn)出 增效作用 1 2 3 室內(nèi)盆栽藥效試驗 采用 50孔塑料穴盤填裝由草炭和蛭石復(fù)配的滅菌 土基質(zhì)育苗 當(dāng)育成有 3片真葉的健壯秧苗時移栽至花 盆中 采用斷根法 19 接種枯萎病 黃萎病 根腐病病原菌 先將健壯番茄幼苗從穴盤中取出 隨即用鋒利剪刀在距 離苗坨底部 1 3處橫向?qū)⒎迅岛兔幺缫徊⒓舻?將上 部 2 3苗坨連同秧苗一起栽到事先已經(jīng)填充且壓實 1 5 cm厚滅菌土花盆中 用注射器每穴加注 10 mL預(yù)先 在 PD 馬鈴薯葡萄糖水 培養(yǎng)基制備 采用血球記數(shù)板記 數(shù)方法計算 濃度分別為 1 10 9 1 10 8 1 10 8 CFU mL的枯 萎病 黃萎病和根腐病病原菌分生孢子懸浮液體 將精 甲 咯菌腈和吡唑醚菌酯藥劑分別配制成不同復(fù)配處理 1 1 1 2 1 3 3 1 2 1 質(zhì)量濃度為 12 5 mg L的藥劑 每株 灌施 20 mL 以接菌不施藥的植株為對照 每種配比設(shè) 3個處理 每個處理 50個重復(fù) 以后每隔 7 d施藥 1次 連續(xù) 施藥 3次 施藥 7 d后調(diào)查植物的發(fā)病情況 共調(diào)查 3次 根 218 第 3期 李信云 等 茄果類蔬菜常見 3種土傳病害藥劑篩選及增效作用 據(jù)接菌后植株表現(xiàn)的癥狀 分別參考番茄枯萎病 20 根腐 病 21 和黃萎病 22 分病等級 統(tǒng)計發(fā)生各病害的發(fā)病率 計 算病情指數(shù)和防效 病株率 病株數(shù) 調(diào)查總株 數(shù) 100 病情指數(shù) 病級數(shù) 該病級植株數(shù) 最大病級數(shù) 植株總株 數(shù) 100 防效 空白對照病情指數(shù) 處理區(qū)病情指數(shù) 空白對照病情指 數(shù) 100 數(shù)據(jù)采用 IBM SPSS Ststistics 24統(tǒng)計軟件進(jìn)行處理 并采用 Duncan氏新復(fù)極差法進(jìn)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 結(jié)果與分析 2 1 5種殺菌劑對病原菌生長的抑制效果 5種殺菌劑對茄果類蔬菜 3種病原菌均呈現(xiàn)出一定 的抑制效果 但不同殺菌劑之間的差異較大 由表 1可 知 在 5種殺菌劑中對枯萎病抑制效果最好的是精甲 咯菌 腈 其次為咯菌腈 抑菌率分別是 92 74 和 68 83 且同一種殺菌劑不同濃度間的抑菌率在 P 0 05水平上差 異顯著 對根腐病和黃萎病生長抑制效果最好的是咯菌 腈 抑菌率分別為 74 82 和 100 00 其次為精甲 咯菌 腈 抑菌率分別為 65 69 和 97 45 值得注意的是 霜霉 威鹽酸鹽對枯萎病和根腐病上抑制效果較差 僅為 22 42 和 4 685 但是在黃萎病上抑制效果較好 為 75 81 且在同一質(zhì)量濃度處理下對不同的病原菌之間 抑制均存在顯著差異 P 0 05 5種藥劑不同質(zhì)量濃度 在 3種病原菌處理上隨著濃度增大 抑菌率均呈上升的 趨勢 2 2 5種殺菌劑對病原菌生物活性測定 通過抑制率求得供試殺菌劑對不同病菌的回歸方 程及 EC 50 EC 50 值越小表示殺菌能力越強(qiáng) 從表 2可以看 出 精甲 咯菌腈對枯萎病 根腐病和黃萎病均有明顯的 抑制效果 且在 5種殺菌劑效果最好 EC 50 值都小于 10 mg L 分別為 2 71 1 92 0 34 mg L 精甲 咯菌腈是防治 3種病 原菌的理想藥劑 其次吡唑醚菌酯對枯萎病 根腐病和 黃萎病的 EC 50 值分別為 3 86 3 42 2 48 mg L 在枯萎病和 黃萎病試驗中 EC 50 值最大的是甲霜 惡 霉靈 在根腐病的 試驗中 EC 50 值最大的是霜霉威鹽酸鹽 抑制效果最弱 表 1 不同殺菌劑對病原菌生長抑制率 殺菌劑 質(zhì)量濃度 mg L 1 枯萎病抑制率 根腐病抑制率 黃萎病抑制率 25 吡唑醚菌酯 SC 12 50 61 98 1 26aA 56 47 0 24aB 51 52 0 79aC 6 25 57 66 1 85bA 52 47 0 64bB 40 91 1 61bC 3 12 45 77 0 29cA 21 76 0 85cC 39 39 0 47bB 1 56 43 78 0 98cA 23 29 0 30cC 28 79 1 68cB 0 78 36 94 1 24dA 5 88 0 86dC 9 09 1 89dB 70 咯菌腈 WG 40 00 68 83 1 22aC 74 82 1 73aB 100 00 0aA 20 00 63 06 0 61bB 53 41 0 94bC 86 36 1 14bA 10 00 60 00 1 10cB 42 12 0 79cC 80 30 0 93cA 5 00 18 20 2 35dC 25 88 0 95dB 70 61 1 32dA 2 50 8 11 0 78eC 24 71 1 29dB 51 52 0 57eA 30 甲霜 惡 霉靈 AS 30 00 31 32 0 29aB 29 29 0 99aB 72 73 2 02aA 15 00 26 85 0 38bB 25 29 0 72bB 57 58 0 48bA 7 25 23 42 0 21cB 24 71 0 68bcB 33 94 0 63cA 3 62 21 80 0 18dB 24 12 0 42cA 20 00 0 77dB 1 81 21 62 0 94dB 23 53 0 29cA 4 24 2 12eC 6 25 精甲 咯菌腈 FSC 12 50 92 74 0 33aB 65 69 0 72aC 97 45 0 77A 6 25 75 00 1 07bB 64 62 0 59aC 86 17 0 70A 3 12 62 10 0 55cB 57 69 0 77bC 85 11 0 47A 1 56 37 42 0 42dC 42 46 0 19cB 79 79 0 47A 0 78 24 19 0 35eC 31 54 0 83dB 65 96 1 13A 72 2 霜霉威鹽酸鹽 AS 36 10 22 42 0 94aB 4 68 0 56aC 75 81 0 76aA 18 05 19 35 0 58bB 3 23 0 79bC 75 00 0 87bA 9 02 17 74 0 88bB 1 61 0 62cC 74 19 0 17bA 4 51 5 32 1 91cB 1 29 0 79cC 73 39 0 88bA 2 27 4 03 1 44cB 0 81 0 05cC 71 13 0 52cA 注 小寫字母表示同一配比不同質(zhì)量濃度的抑菌率有顯著性差異 大寫字母表示相同質(zhì)量濃度下不同配比間的抑菌率存在顯著性差異 P 0 05 219 農(nóng) 藥 AGROCHEMICALS 第 卷62 2 3 不同復(fù)配組合對病原菌生長抑制效果 吡唑醚菌酯酯和精甲 咯菌腈復(fù)配組合對枯萎病 根腐病和黃萎病菌絲抑制率比較結(jié)果見表 3 由表 3可 知 對枯萎病抑制效果最好的復(fù)配比為 1 2 抑制率達(dá) 97 12 其次為復(fù)配比為 1 1 抑制率 91 52 2種不同復(fù) 配比在 12 50 mg L對枯萎病病原菌的抑菌率差異顯著 P 0 05 根腐病抑制效果最好的復(fù)配比為 1 2 抑制率為 93 28 其次復(fù)配比為 1 3 抑制率為 92 84 2種不同復(fù) 配比 12 50 mg L對根腐病病菌的抑菌率差異不顯著 對黃萎病抑制效果最好的復(fù)配比為 2 1時 在質(zhì)量濃度 為 6 25 mg L 抑制率就達(dá) 100 可見在同一質(zhì)量濃度處 理下 2種藥劑不同配比組合間對不同的病原菌抑菌 效果也存在一定差異 不同的復(fù)配組合對 3種病原菌抑 制中 復(fù)配為 1 2均表現(xiàn)出較好的抑制效果 2種藥劑復(fù)配 的最大抑菌率和最小抑菌率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 P 0 05 同一質(zhì)量濃度下 混劑無論是最大抑菌率還是最 小抑菌率均大于單種藥劑 且隨著濃度增大 抑制率也 在增大 病原菌 殺菌劑 回歸方程 y EC 50 值 mg L 1 相關(guān) 系數(shù) r 枯萎病 70 咯菌腈 WG 28 708 0 074x 6 67 0 53 25 吡唑醚菌酯 SC 0 375 0 002x 3 86 0 91 30 甲霜 惡 霉靈 AS 21 107 0 043x 19 10 0 93 6 25 精甲 咯菌腈 FSC 0 005 0 325x 2 71 0 92 72 2 霜霉威鹽酸鹽 AS 0 070 0 052x 6 62 0 83 根腐病 70 咯菌腈 WG 23 486 0 136x 16 48 0 95 25 吡唑醚菌酯 SC 12 515 0 402x 3 42 0 89 30 甲霜 惡 霉靈 AS 22 308 0 30 x 9261 80 0 81 6 25 精甲 咯菌腈 FSC 0 401 0 025x 1 92 0 80 72 2 霜霉威鹽酸鹽 AS 0 008 0 001x 26 92 0 98 黃萎病 70 咯菌腈 WG 61 625 0 103x 6 55 0 81 25 吡唑醚菌酯 SC 25 459 0 238x 2 48 0 91 30 甲霜 惡 霉靈 AS 14 667 0 214x 8 23 0 94 6 25 精甲 咯菌腈 FSC 0 726 0 0210 x 0 34 0 88 72 2 霜霉威鹽酸鹽 AS 0 733 0 011x 2 60 0 87 表 2 不同殺菌劑對病原菌生物活性測定 表 3 精甲 咯菌腈 P 與吡唑醚菌酯 G 不同復(fù)配組合對病原菌的抑制率 病原菌 質(zhì)量濃度 mg L 1 不同復(fù)配組合抑菌率 1 1 P G 1 2 P G 1 3 P G 3 1 P G 2 1 P G 枯萎病 12 50 91 52 0 97aB 97 12 1 32aA 83 68 1 62aC 85 28 0 98eC 89 60 0 57aB 6 25 90 40 0 21aA 90 08 0 58bA 83 20 0 34aB 76 80 1 35dC 88 64 0 46aA 3 12 81 76 0 28bB 89 60 1 37bA 77 60 1 02bC 71 20 0 21cD 87 04 1 58aA 1 56 74 40 2 90cB 88 80 0 95bA 74 72 0 79bB 64 80 0 20bC 74 72 0 64bB 0 78 68 80 0 34dB 83 84 2 19cA 67 20 1 14cB 48 00 0 24aD 60 00 1 52cC 根腐病 12 50 87 16 1 68aB 93 28 0 73aA 92 84 1 24aA 81 94 0 94aC 88 06 0 69aB 6 25 84 93 0 51aB 89 55 0 69bA 91 04 0 97aA 76 87 0 88bD 82 09 0 80bC 3 12 79 85 0 17bB 83 43 2 96cA 84 63 0 54bA 66 87 0 45cD 74 63 0 44cC 1 56 74 93 0 57cC 81 04 0 23dA 79 55 0 61cB 62 69 1 29dE 66 87 0 87dD 0 78 55 07 5 40dA 53 28 0 91eAB 58 21 0 16dA 46 27 0 80eC 52 24 1 23eB 黃萎病 12 50 100 00 0aA 100 00 0aA 100 00 0aA 100 00 0aA 100 00 0aA 6 25 98 09 0 66aB 98 30 0 25bB 94 04 0 82bD 96 17 0 54bC 100 00 0aA 3 12 93 62 0 65bCD 96 81 0 82cAB 91 49 0 46cD 95 74 0 81bBC 97 87 1 64bcA 1 56 82 55 1 48cD 85 11 0 68dC 89 36 1 07dB 71 91 1 60c 94 68 0 29cA 0 78 74 04 2 52dA 76 17 0 17eA 73 40 0 58eA 65 74 0 63dB 58 94 3 90dC 注 吡唑醚菌酯用 P表示 精甲 咯菌腈用 G表示 2 4 不同復(fù)配組合對病原菌聯(lián)合生物活性篩選 精甲 咯菌腈 P 與吡唑醚菌酯 G 不同的復(fù)配組合 有時可以產(chǎn)生較好的抑菌效果 在減少成本的同時提高 抑菌率 不同的復(fù)配組合對 3種菌抑制作用表現(xiàn)出一定 差異 見表 4 對枯萎病的測試中精甲 咯菌腈 P 與吡唑 醚菌酯 G 復(fù)配比為 1 2 1 1時 SR為 0 70和 1 29 表現(xiàn)為 相加作用 其余復(fù)配組合 SR均大于 1 5 表現(xiàn)增效作用 其中復(fù)配比為 2 1時增效效果最好 SR為 7 9 對根腐 病的測試中所有復(fù)配組合均表現(xiàn)為增效作用 其中復(fù) 配比為 1 2時增效效果最好 SR為 321 43 對黃萎病的測 試中復(fù)配比為 1 1和 1 2時 SR為 0 28 0 29 表現(xiàn)為拮抗作 用 復(fù)配比為 1 3時 SR為 0 80 表現(xiàn)為相加作用 復(fù)配比為 3 1 和 2 1時 SR為 1 53 11 86 表現(xiàn)為增效作用 表 4 不同復(fù)配組合對病原菌聯(lián)合生物活性測定 病原菌 復(fù)配 比例 回歸方程 y 相關(guān) 系數(shù) r 實際 藥效 理論藥 效 E th 增效系 數(shù) SR 枯萎病 1 1 P G 2 456 0 092x 0 98 2 58 3 33 1 29 1 2 P G 2 576 0 037x 0 92 4 41 3 08 0 70 1 3 P G 2 479 0 066x 0 96 0 66 2 98 4 52 3 1 P G 2 299 0 156x 0 95 0 60 4 42 7 37 2 1 P G 2 412 0 117x 0 90 0 46 3 60 7 96 根腐病 1 1 P G 2 383 0 124x 0 89 0 64 2 46 3 84 1 2 P G 2 367 0 146x 0 86 0 007 2 25 321 43 1 3 P G 2 400 0 128x 0 89 0 44 2 15 4 88 3 1 P G 2 283 0 158x 0 95 0 78 2 86 3 67 2 1 P G 2 329 0 148x 0 96 0 90 2 71 3 01 黃萎病 1 1 P G 2 489 0 0947x 0 95 1 81 0 51 0 28 1 2 P G 2 511 0 0845x 0 93 1 64 0 48 0 29 1 3 P G 2 508 0 0819x 0 90 0 54 0 43 0 80 3 1 P G 2 407 0 137x 0 92 2 00 3 06 1 53 2 1 P G 2 428 0 134x 0 76 0 07 0 83 11 86 220 第 3期 李信云 等 茄果類蔬菜常見 3種土傳病害藥劑篩選及增效作用 2 5 不同復(fù)配組合防治病原菌的室內(nèi)盆栽試驗 選用 5 自交系品種材料進(jìn)行精甲 咯菌腈 P 與吡唑 醚菌酯 G 不同復(fù)配組合對病原菌的室內(nèi)盆栽試驗 結(jié)果 見表 5 表明 在防治枯萎病的盆栽試驗中復(fù)配比 1 2時防 治效果最好 病株率為 4 67 與對照相比 病情指數(shù)降 為 2 00 防治效果為 90 82 其次為復(fù)配比 2 1 防治效果 為 88 28 2者差異顯著 P 0 05 在防治黃萎病的盆栽試 驗中復(fù)配比 2 1時防治效果最好 病株率僅為 1 33 可使 病情指數(shù)降低至 0 27 防治效果為 99 09 其次為復(fù)配比 1 2 2者無顯著差異 P 0 05 在防治根腐病的盆栽試驗 中 所有復(fù)配比防效均高于 85 其中最好的是 1 2 防治 效果為 96 76 且復(fù)配比 1 1 1 2 3 1 2 1之間的防治效果 差異不顯著 P 0 05 3 討論與結(jié)論 在 5種殺菌劑對茄果類蔬菜土傳病害枯萎病 根腐 病和黃萎病的生物活性測定試驗中 精甲 咯菌腈和吡 唑醚菌酯表現(xiàn)出較好的抑制效果 精甲 咯菌腈對枯萎 病 根腐病和黃萎病的 EC 50 值分別為 2 71 1 92 0 34 mg L 吡唑醚菌酯對枯萎病 根腐病和黃萎病的 EC 50 值分別為 3 86 3 42 2 48 mg L 吡唑醚菌酯是甲氧基丙烯酸酯類 殺菌劑 23 作用位點單一 屬 高抗性風(fēng)險 藥劑 24 因此 吡唑醚菌酯常作為復(fù)配殺菌劑使用 范子耀等 25 將吡唑 醚菌酯與苯醚甲環(huán)唑進(jìn)行復(fù)配 其中配比 1 2對茄鏈格孢 抑制增效最明顯 2者以 2 1復(fù)配時對山藥炭疽病 26 和石 榴干腐病 27 抑制作用均強(qiáng)于單種藥劑 然而 吡唑醚菌酯 在草莓炭疽病和黃瓜葉斑病等上的耐藥性增強(qiáng) 28 長期 施用單一藥劑容易產(chǎn)生抗藥性 而精甲 咯菌腈浮種衣 劑在之前研究中為防治煙草鐮刀菌根腐病 29 和花生根 腐病 30 中菌取得較好的抑菌效果 采用不同作用機(jī)制的 殺菌劑交替或復(fù)配使用是延緩病原菌抗藥性的主要策略 之一 31 本試驗將抑制效果較好的精甲 咯菌腈和吡唑醚 菌酯進(jìn)行復(fù)配 結(jié)果顯示所有的復(fù)配組合抑制絲生長 相對于單種藥劑均有顯著增加 不同的復(fù)配組合對不同 的病原菌抑制有所差異 在枯萎病的室內(nèi)試驗中 以復(fù) 配比為 2 1增效作用最強(qiáng) SR值為 7 96 復(fù)配比以 1 2對枯 萎病和根腐病的抑制作用效果最好 室內(nèi)抑菌率分別 97 12 93 28 與盆栽試驗中有著相同的趨勢 在盆栽 試驗中防效分別為 90 82 96 76 在根腐病的室內(nèi)試 驗中 復(fù)配組合均表現(xiàn)為增效作用 以 1 2的組合增效作 用最強(qiáng) SR值為 321 43 根腐病的盆栽試驗中所有復(fù)配比 防效均高于 85 且復(fù)配比 1 1 1 2 3 1 2 1之間的防治效 果差異不顯著 說明不同藥劑復(fù)配均能起到較好的防治 作用 在黃萎病室內(nèi)試驗中 在質(zhì)量濃度為 12 50 mg L的 室內(nèi)試驗中抑菌率均為 100 以 2 1復(fù)配增效作用最強(qiáng) SR 增效系數(shù) 值為 11 86 但在盆栽試驗中所有復(fù)配處理 防治效果均有所降低 這可能與盆栽試驗過程中會受到 溫度 濕度 風(fēng)力等多種環(huán)境因素以及植株生長情況等 因素的影響有關(guān) 32 值得注意的是 黃萎病的不同復(fù)配組 合中 1 1 1 2中表現(xiàn)為拮抗作用 這可能是精甲 咯菌腈 中含有咯菌腈 咯菌腈的濃度占比越大 抑制率反而降 低 與前人報道一致 33 34 其原因需進(jìn)一步研究 由于目前設(shè)施條件所限 輪作困難 導(dǎo)致連作障礙 逐年加重 土傳病害發(fā)病率逐年上升 35 本試驗選用的 5種 殺菌劑均對 3種病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且抑制作用于 藥劑濃度正相關(guān) 精甲 咯菌腈和吡唑醚菌酯的最佳復(fù) 配比能顯著提高抑制率 可見良好的復(fù)配比不僅能降低 成本 還能提高抑制效率 精甲 咯菌腈和吡唑醚菌酯的 復(fù)配可以在防治茄果類蔬菜土傳病害上提供一種新的 選擇 避免長期單一大量的使用同一種藥劑加速抗藥性 的產(chǎn)生 本次試驗結(jié)果也能為田間實驗提供理論指導(dǎo) 參考文獻(xiàn) 1 譚俊杰 茄科果菜的起源和分類 J 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 1982 3 16 32 2 王洋 李錫香 王海平 等 茄科蔬菜野生資源的研究與利用 J 植物遺傳資源學(xué)報 2020 21 6 1468 1482 3 徐沛東 魏方林 張蕊蕊 等 5種殺菌劑防治番茄青枯病的應(yīng) 用技術(shù) J 世界農(nóng)藥 2021 43 12 42 45 4 徐艷輝 李燁 許向陽 番茄枯萎病的研究進(jìn)展 J 東北農(nóng)業(yè)大 學(xué)學(xué)報 2008 39 11 128 134 5 杜秀蘭 劉永齊 賈磊 等 利用番茄嫁接茄子防治茄子黃萎病 J 中國蔬菜 2008 3 54 55 6 雷娜 李景富 康力功 等 番茄黃萎病抗病基因 Ve的 AFLP和 SSR分子標(biāo)記 J 植物病理學(xué)報 2011 41 1 80 84 病原菌 復(fù)配比例 病株率 病情指數(shù) 防效 枯萎病 1 1 P G 14 00 5 00 76 76 0 59c 1 2 P G 4 67 2 00 90 82 1 69a 1 3 P G 6 67 2 67 87 54 0 31b 3 1 P G 8 00 6 54 70 04 1 03d 2 1 P G 5 33 2 50 88 28 0 71b 對照 CK 45 33 21 33 黃萎病 1 1 P G 8 00 2 80 90 38 0 56b 1 2 P G 2 67 0 53 98 02 0 75a 1 3 P G 12 67 6 93 75 97 4 12c 3 1 P G 4 00 1 60 93 72 0 81b 2 1 P G 1 33 0 27 99 09 0 33a 對照 CK 58 67 27 73 根腐病 1 1 P G 3 33 1 67 95 64 0 54a 1 2 P G 4 00 1 00 96 76 2 30a 1 3 P G 10 67 3 50 89 22 0 78b 3 1 P G 3 33 1 67 94 38 0 79a 2 1 P G 1 33 0 50 95 46 0 82a 對照 CK 34 67 34 67 表 5 不同復(fù)配組合防治病原菌的室內(nèi)盆栽試驗 注 小寫字母表示同質(zhì)量濃度不同復(fù)配比間有顯著性差異 P 0 05 221 農(nóng) 藥 AGROCHEMICALS 第 卷62 7 許向陽 番茄黃萎病的發(fā)生與防治 J 北方園藝 2002 36 5 67 68 8 王奧霖 譚兆巖 王對平 等 20 烯 戊 惡 種衣劑研制及對大 豆鐮孢根腐病的防效 J 植物保護(hù) 2019 45 3 230 236 244 9 JACOBS A HEERDEN S W V First report of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radicis lycopersici in South Africa J Australasian Plant Disease Notes 2012 7 1 29 32 10 BARROS GERM魣N G ZANON et al Pathogenicity of phylogenetic species in the Fusarium graminearum complex on soybean seedlings in Argentina J 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2014 138 2 215 222 11 ZHANG Jin xin XUE A gang ZHANG Hai jie et al Response of soybean cultivars to root rot caused by Fusarium species J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 2010 90 5 767 776 12 肖榮鳳 陳燕萍 陳梅春 等 太子參根腐病病原菌的鑒定及防 治藥劑篩選 J 植物保護(hù)學(xué)報 2020 47 6 1333 1342 13 COHEN Y SAMOUEHA Y Competition between Oxadixyl sensitive and resistant field isolates of phytophthora in festants on fungicide treated potato crops J Crop Protection 1990 9 15 20 14 BRENT K J CARTER G A HOLLOMN D W et al Factors affecting build up of fungicide resistance in powdery mildew in spring barley J Netherlands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989 95 31 41 15 FAN Ling ling LUO Zhong fu YI Li et al Synthesis and antifungal activity of imidazo 1 2 b pyridazine derivatives against phytopathogenic fungi J Bioorganic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020 30 14 127139 16 中